关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1-02
/ 2

关于中国青少年抑郁症研究

张洋鸣

山东协和学院针灸推拿学

摘要:这篇论文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抑郁症,这是一种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存在且日益引起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文献回顾和研究数据的分析,我们探讨了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和对青少年的关怀。我们通过回顾青少年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状况研究发现,青少年抑郁症呈上升趋势,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预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青少年抑郁症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本论文旨在为未来的干预、治疗和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洞见,以应对这一重要的心理健康挑战.

关键字:青少年;抑郁症;心理健康

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多元化中,抑郁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心理健康障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面临着抑郁症的威胁。这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关切的焦点,因为抑郁症不仅影响到个体的生理健康,也对其学业、社交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疾病,通常表现为长期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或喜悦感,以及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减退。抑郁症不仅影响个体的情感状态,还可能对其身体健康、思维能力和社交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病症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包括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

截至目前,根据我国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所编撰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Chines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第三版》的分类标准来看(注1),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一类抑郁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Type I):

●单相抑郁症(Single Episode of Depression)【1】 包括单次发作的抑郁症状,不限定发作的持续时间。

●复发性抑郁症(Recurrent Depression)【2】 包括多次发作的抑郁症状,每次发作之间可能有完全缓解。

2.二类抑郁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 Type II):

●双相抑郁症(Bipolar Disorder)【3】 该类别包括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两种不同的情绪状态,分为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混合发作。

3.其他抑郁性障碍(Other Affective Disorders):

心境恶劣障碍(Dysthymic Disorder)【4】 这是一种慢性的、较轻的抑郁症状,症状可能持续两年或更长时间。

4.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 with Depressed Mood):

●适应性障碍是一种情感和行为障碍,其中抑郁症状是对应患者所面临的适应性困难的一部分。

根据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截至2022年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而在这9500万抑郁症患者中有50%为在校学生。目前青少年的患病率达到15%~20%,接近于成人(注2)。

中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较高的原因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体等多个方面的因素。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中国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主要原因:

1.学业压力: 中国的教育体制对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学业压力,包括高强度的学科学习、备战竞争激烈的考试和入学压力。这种强大的学业压力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家庭压力: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纷争、父母期望过高、亲子关系不良等因素都可能增加青少年患抑郁症的风险。

3.外界的认可: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带来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对青少年造成了额外的压力,加之父母经常性的将自己与他人比较。导致青少年对成功和社会认可的追求,却又由于自身的不足可能感到无望和焦虑。

4.网络和社交媒体: 青少年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使用,过多的接触网络上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社交比较和沉迷问题,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应且虚拟社交和网络欺凌也可能对抑郁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5.心理健康教育不足: 在一些学校和家庭中,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缺乏有效的心理健康支持和咨询,加重内心的不安与猜疑。

6.家庭结构变化: 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一些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家庭支持体系的削弱,从而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7.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的患者,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众所周知,青少年这个群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对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以及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影响。而过多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 对于社会而言则会产生极大的危害与损失。其损失与危害包括但不限于:

1.心理健康系统的负担: 抑郁症患者需要心理健康服务和专业治疗,而大量的青少年患上抑郁症对社会的心理健康系统构成了严重的负担。可能会导致医疗资源的使用过度导致使服务不足,延缓其他患者的治疗。

2.教育系统的挑战: 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学业成绩下降,使得学校氛围受到负面影响。学校可能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资源来满足患有抑郁症的学生的特殊需求,增大学校各方面的支出与负担。

3.劳动力生产力下降: 青少年是未来的劳动力,抑郁症可能导致学业问题,进而影响未来的就业机会和劳动力的生产力,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度,严重者可能导致社会出现负增长。

4.社会适应问题: 抑郁症可能导致患者在社交方面遇到困难,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不良行为,对社会治安与他人人身财产安全造成严重侵害。

5.家庭关系的紧张: 抑郁症会对患者的家庭产生负面影响,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增加家庭成员的负担。

6.自杀风险: 抑郁症是自杀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青少年患有抑郁症可能面临自杀的危险,而这一行为很容易让青少年患上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5】也就是创伤后应激障碍,而这会对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构成严重伤害。

青少年通常由于父母工作与自身学业影响与父母之间缺乏甲流,加之独立心理与依赖心理相冲突,导致青少年在这一关键时期缺乏亲子陪伴。长期的家庭分离和缺乏家庭支持可能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一些青少年可能感到孤独、焦虑、抑郁或其他情绪问题,而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心理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为此,如何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关怀已然成为了一个热点问题。对此,本篇文章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学校方面:首先,在学校课程中纳入心理健康教育,教授学生有关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供专业的学校心理辅导服务,确保学生有机会与心理专业人士交流。

其次,教育部应当鼓励学校开展主题活动、讲座和研讨会,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设立匿名的咨询渠道,让学生可以安全地分享他们的问题和感受。并且要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建立更加关注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的教育体系。引入更灵活的评估方式,减少单一的考试压力。

2.家庭方面:家长应当参与孩子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情感需求和挑战,减少对他们的心理压力。学会从侧面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再将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以减少孩子在学业方面的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保证身心健康发展与自身的多元化发展。

3.社会方面:首先,进行广泛的公众宣传和教育活动,促使社会更加关注和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打破心理健康领域的陈旧观念和社会偏见。

其次,整合社区资源,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或提供心理健康支持的社区机构,与社会工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协作,共同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支持。

总结以上几点建议,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关怀并非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4】《CCDM-3》中国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山东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1 第三版

【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0  第三版

注1:CCDM-3是中国用于诊断精神障碍的标准,中国的精神障碍分类标准与国际上的其他标准,如DSM-5和ICD-10有所不同.

注4:数据取自郭明医生——《心灵阳光》

后记

最早引发我想要写这篇论文的灵感来自于我的朋友,是他跟我说自己患有抑郁症并且有点想不开的时候,那时候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能够让一个本该阳光开朗、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患上抑郁症,又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让他有了想要自尽的心理倾向,为此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我国的青少年患抑郁症数量占据了我国抑郁症群体的“半壁江山”,并且有不少青少年都有自尽的心理倾向。青少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未来的希望与支柱,对于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然而我国的青少年却大量的患有抑郁症,这样的状况实在令人担忧,基于此原因我才写下了这片论文,旨在希望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能够更加重视这个问题,让那些希望不再受到抑郁症的侵扰,还家庭与国家的一个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