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22
/ 2

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材建设的路径探析

李晓辉 李巧俐

(山东潍工大投资有限公司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山东青州 262500)

摘要:现代产业学院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发挥好现代产业学院育人功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而在育人的过程中,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支撑和依据,是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也是当前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提质培优的必然要求。如何在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开发适应育人新模式的教材是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家教材编写技术操作,鼓励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企业专家深入参与教材编写,促进高质量校企教材开发取得新的成果。

基金:2022年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项课题研究资助成果(ZX202243);2021年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教学改革资助成果(2021JG21)

关键字:产业学院;教材建设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20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同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已进入国家级示范项目推动的新阶段,现代产业学院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如何在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开发适应育人新模式的教材是学者研究的重要方向,通过分析当前专业教材建设现状、产业学院特点,明确企业专家教材编写技术操作,进而开发高质量校企教材。

1.专业教材建设现状

我们对当前职业教育专业教材进行了问卷调研,设计了高职学生对财经商贸类专业教材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和高职院校教师对财经商贸类专业教材使用现状调查问卷,收回问卷各202份、45份,通过问卷分析结论如下:

(1)90%以上的学生对当前教材的选用较为满意;

(2)近一半的学生认为配套实训教材严重不足,多数高职教材中缺少实践内容,虽有少量的教材附有操作题和案例题,但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用,缺少实践性;

(3)近一半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仅仅依靠书本学习无法提高学生职业技能;

(4)80%以上的学生对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四新不了解。

在对教师关于教材使用请况的调研中,着重从新形态教材的认识、使用效果进行了调研,结论如下:

(5)一半以上的教师使用的还是传统教材;

(6)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不适用于本专业;

(7)新教材侧重立体化教材建设、侧重新知识等内容的融入。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教材同质化严重,高职特色不明显,实践性不强;行业特色不鲜明,不能突出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内容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的飞速发展,四新课程思政融入不够;后续衔接脱节,教材与职业资格证书缺少交集;形式单一,立体化程度有待提高,活页式手册式教材有待深入探索等问题。

2.高职产业学院特点

一是治理体系多元化。目前高职所办的产业学院大都为混合所有制办学,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具有产权结构多元化、办学诉求多样化和运行机制市场化等特征,在治理体系的构建上需要内外兼顾,注重平衡与协调,其治理体系也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趋势,具体体现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复杂化。二是服务面向产业化。一方面产业学院的建立是基于特定的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是由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举办,其产业专属性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产业学院的服务面向是特定的产业、产业群或者产业链,企业愿意投入资源要素与高职院校共同举办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除了与职业院校联合进行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所能产生的外部效应之外,显然还有着更加实际的考量。三是教育功能综合化。产业学院通常是一个综合型的教育机构,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主,集教育、培训、科研、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功能于一体,其教育功能综合化的特征更为突出。

3.产业学院育人模式下企业专家教材编写技术操作

(1)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校方应该借助产业学院这一平台与企业进一步沟通和联系,及时了解平台和技术的更新,为以后教材编写做准备。如果一份教材与企业合作编写,大家要对岗位和职业要求进行深度调研,了解一个公司对企业和员工素质的要求,将真实案例引入到书本中,由此转化为教学案例。教材的编写应该与高职的学习内容相互结合,满足学习与工作的需要,还要适应融媒体时代、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求,要结合智能平台,采取模块、项目、任务等结构,注重能力的培养,将岗位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加强系统性和条理性,注重实训与操作部分的编写。

(2)教材建设应适应产业学院育人特点

要挖掘和发现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潜力,找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需求,建立合适的对接团队,这不仅是企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职业教育面对的难题。要对症下药,比如说课程内容太过陈旧,知识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不能实现中高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同企业接轨,实现良性循环,满足客户的需要,提高自我价值。教材的出版,要着重体现校企的交流,确保教材的实用性、实践性和正确性。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开发的教材,将学科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但是也不能变成只是职业和技术的书籍。教材内容一定要打破学科的局限,打破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完整性,以及文化、理论、专业分开来讲的传统规格,要努力打破现在的教材模式,添一些新的理论和知识,在理论够用的基础上,加一些实践的内容,要说明与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素养,与社会同步,实现就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加大学校选用教科书的管理和督查力度,教科书出现改变就要看到相应的改变效果,凸显出课程的要求。

因此应明确企业专家、与教师的分工。企业专家更多是问题任务的提出、情景的设置、练习的设置等,同时参与立体化资源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谈先球,王军.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院校财会产业学院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43).

[2]成宝芝,徐权,张国发.产教深度融合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Z1).

[3]刘湉祎,李正福,金文旺.提质、双元、分类: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基于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的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

李晓辉,男,汉族,山东沂南,1988-02,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262500,讲师,硕士学位,会计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