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12
/ 2

 任务驱动型作文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王玲林

上饶市第一中学 江西上饶 334100

摘要:高考恢复以来,有关高考作文的相关研究就未曾终止。新时期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虽几经更替,但最具稳定性的命题形式主要有三大类,分别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以及“材料作文”。这三大题型中,材料作文又最具“延续性”与“创造性”,到2015年,材料作文已由“供材料作文、“新材料作文”发展到现在高考最受关注的一种命题形式——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因此,选取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作文;作文研究;

引言

我国“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名词最早是由教育部张开先生提出的。在张开先生发表的《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这篇文章中,其围绕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命制的特点、作文命题形式的变化以及作文的评价标准展开论述,最终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命题名称。所谓“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指基于作文给出的材料,添加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在“写作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多维度的比较与思辨,就事论事展开论证的一种新型材料作文题型。除此之外,文章还阐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本质特征,解释了其出现的必然性。这篇文章发表以来,一时间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全国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研究的热点问题。

通过研究国内目前已有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2015年高考后,有关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其研究内容、研究视角较之之前的新材料作文有了新的转变。其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关高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概念及名称的研究

对高考作文某种命题形式进行研究,一定避免不了的就是研究其基本概念,把握材料作文与其他高考命题形式的异同,以此发掘材料作文的命题价值与研究意义。2015年张开先生在其《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一文中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做出了明确的概念界说,这使得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基本概念不具备过多争议,但有关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名称来源,何为“任务驱动”成为研究者关注点所在。例如欧阳国胜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名称溯源、命制要求与写作指要》中就较为详细地梳理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来源,分析了其特征,指明了写作的指向。

1.1“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形式的研究

在所收集的研究文献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其他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异同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中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异同辨析最多的作文题型是“新材料作文”。

例如毛永健的《厘清差异,切中肯綮——基于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异同辨析》、郭建华的《新材料作文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光影和谐》、陈振林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前世今生——兼说好作文的题的特征》以及郑玉财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制、写作与评价》等,这些文章让我们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2高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研究

由于作文在高考中具有特殊地位,因此,有关高考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如何去审题立意历年都颇受高中语文教师、考生以及专研人员的关注,且这些研究大多结合高考作文真题来进行研究。

通过在“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输入“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这一关键字,搜索出的期刊文章有肖炳生、温振雄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与批判性思维——以2015年全国新课标甲卷作文题为例》、肖劲松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指要》、纪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等,中国知网已收录的硕士研究生论文有江西师范大学姜丰的《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策略研究》。这一类的文章,能为高中材料作文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理论指导。

1.3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教学策略的研究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为高考作文的命题题型,这使得它不可避免成为了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以及广大教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例如高权的《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有效教学策略分析》、黄垚儒的《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刘海燕的《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教学策略》等。从这些文献可知,研究者们已经开始逐渐认识到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独特价值,并着眼于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性,尝试去探讨并构思高中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教学策略。

 2国外研究状况

    “任务驱动型作文”作为一种考察学生写作能力的新题型,发源于西方,主要作为英美等国中小学日常作文能力测试的考察方式,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任务驱动作文这一名称来源,其“任务驱动”一词最早是一种语言教学法,应用领域也主要是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即任务型语言教学。它被提出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始研究于 80年代,逐步成熟于90 。早在 1979 年,英籍印度语言学家博雷泊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小学主持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研究。他强调“用中学”,采用由任务组成的任务型大纲进行教学,并识别了“信息差”、“推理差”和“观点差”三种任务类型,形成专著《第二语言教学法》。此后,任务型语言教学受到广泛关注、研究和应用。纽南·大卫在其专著《交际课堂的任务设计》(1989)中,对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作了全面阐述,并对一些国家及地区的任务型教学大纲作了详细介绍,标志任务型教学法的正式形成。威利斯·简的《任务型学习框架》(1996),则为任务型教学理论的实践设计了基本操作框架。而斯基汉·彼得(1998)则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从认知法角度对任务型学习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进入 21 世纪,还有众多学者,如埃利斯、兰托夫、拜盖特、帕拉特等,分别从认知、社会文化、第二语言教学与测试、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等方面对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展开研究,使得任务型教学理论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化。随着任务驱动法在二语教学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法在国外的母语写作测试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试题一般通过写作任务的设定,表现出较强的对象性、思辨性、交际性、批判性与比较分析性。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在英美等国的作文考试中比较常见。比如,美国的学术能力评估测试 (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 SAT),2007 年试题:“‘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11 年试题:“‘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克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表现出较强的思辨性与批判性。德国文理中学毕业会考作文题:“对巴洛克文体类型的诗进行比较和分析。”法德两国的作文题都表现出明显的比较分析性。2012 年日本东京大学本科入学考试题目,要求考生向一个陌生人介绍本国文化:“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举例说明。”表现出较强的交际性与明确的对象性。

结束语

在本篇论文中,笔者试图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概念、名称以及命题形式进行溯源,从而让人们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郑玉财.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以2016年高考全国Ⅱ卷为例[J]北京:语文建设.2016(9)

[2]刘松来、雷良启.高考作文题型的盛衰规律及其应对策略[J]江西: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