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员心理健康及干预应对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潜水员心理健康及干预应对问题探究

彭军伟1,尹  力2

(1.92713部队,浙江 宁波 315508;2.海军潜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42)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定性分析探究潜水员心理变化,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潜水员心理素质训练和水下自我心理干预的应对措施,认为开展有关潜意识、自我暗示等心理干预对提升潜水作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潜水员  心理健康  干预应对

引  言

水下作业期间,潜水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需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探究影响潜水员心理状态的因素,探索适应潜水员心理干预的应对措施,对确保潜水作业安全和任务完成具有特殊意义。

影响潜水员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1.1  广泛存在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心理现象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做出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也不能辨别错误的行为。这种心理现象的主要对象是初学者,总是觉得自己比实际能力强很多,拥有一种与自身能力不相称的自信,信心曲线通常在这个范围内直线上升至自信之巅(如图1所示);在随后参加相对复杂的潜水训练科目时,初学者的信心曲线会逐渐下降至失落之谷,其原因是由技能薄弱、经验欠缺等自身能力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初学者的技能会获得提升,信心曲线则会在开悟之坡上随之增长,稳定保持潜水员在能力过渡期间的信心是影响大深度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1.2  完全陌生的高压环境

高压环境下,初学者会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会导致压力增大甚至引发恐慌,通过对82名潜水员问卷调查发现,有59人(占比72%)进行潜水作业时会产生焦虑、急躁、恐慌等情绪(如图2所示),生理上可能出现尿急尿频、肌肉紧张、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时会头晕耳鸣、血压不稳、呼吸困难、恶心腹痛等症状。这是由于人类天生就不适合在水下停留过长时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高压环境下,潜水员遭受着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

1.3  难以自控的机能变化

高气压对人体机能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气体压强,压强越大、暴露时间越久,影响越显著。实验表明,潜水深度超过150米时,潜水员会出现震颤,手部最明显,也可能累及臂、腿、躯干和脖颈等部位。轻度震颤可凭意志克服,重度震颤会妨碍动作和操作,维持压强不变的情况下,震颤会减轻或者消失;继续加压,则又会重新出现。相同气压下,身体素质不同的潜水员所产生的症状程度也不同,身体素质越好则症状越轻(如图3所示)。

1.4  压力过大的情绪反应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心理压力与任务效率有一定曲线关系(如图4所示),适当的心理压力会提升任务效率,而过度的心理压力会导致生理和情绪上由急躁逐渐演变为崩溃。

图4  压力与任务效率关系曲线

1.5  倍感压抑的密闭空间

个别潜水员穿着全闭式潜水装具时,会出现难以言表的压抑恐惧,由此引发强烈的抵触行为,有非常强烈的卸装意愿和强行摆脱的危险行为,即便是增大供气量也无济于事;改换披风式潜水装具后,虽然症状得以缓解,但仍感觉呼吸困难、胸口发闷,究其原因,就是潜水头盔内部狭小的密闭空间引发心理不适;改换面罩式潜水装具后,症状彻底消失。

1.6  不同以往的呼吸气体

大深度作业环境下,供气种类、气体配比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改变,潜水员在呼吸氦氧混合气时会产生“氦语音”,影响潜水员与水面保障组的通话质量。由于氦气的比热容和导热系数均大于氮气,因此,呼吸氦氧混合气体时容易从肺部带走更多热量,即为“核心失热”,导致潜水员在大深度作业时更容易消耗巨大的能量,产生严重的寒冷感、疲劳感并降低警觉性。由于上述现象是缓慢发生的,待潜水员发现时已经处于后期,不利于有效应对紧急情况。

1.7  突发情况的应激反应

当自身生命受到威胁时,人体的本能更容易引发情绪激化,极有可能产生错误判断,尤其是大深度潜水作业遇到呼吸不畅、水下绞缠时,人体的本能是不顾一切的迅速返回水面,这是由于恐慌或非理性决策所产生的一种危险情绪。

1.8  机能受损的认识偏差

通过对82名潜水员问卷调查发现,有55人(占比67%)患有不同程度的“潜水病”,其中11人认为大深度潜水影响生育、18人认为减压不当会导致肺功能受损、26人认为大深度潜水会导致腰椎间盘突出、膝盖积水等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心理辅导,不采取科学的方式纠正错误观念,将会给潜水员的心理健康留下隐患。

2  潜水员心理健康与干预应对实施方法

结合实际工作和自身经验,可以从心理素质培养、自我心理干预和心理障碍辅导3个方面对潜水员进行干预应对。

2.1  心理素质培养

2.1.1  培养潜意识的心理暗示能力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通常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且无意识的自我暗示往往效果更好。潜水员可通过自我暗示对自己实施积极的影响,比如早上洗漱照镜子时可以暗示自己(可以试着说出来):“我是一名能力素质过硬的潜水员,一定可以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等赞美自己的话语,长此以往形成良好的习惯,可以达到很好的暗示效果。

2.1.2  增强彼此信任的人际关系

某医学研究院抽调20名潜水员,随机分为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采用社会测量法及正负性情绪(PANAS)量表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干预。最后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团体社会距离指数(1.74±0.49)、个体社会距离指数(1.47±0.41)、PANAS量表消极情绪得分(12.3±1.4)均低于于对照组(分别为2.27±0.60、1.96±0.56和15.7±4.6,P<0.05或P<0.01),也低于自身未干预前(分别为2.28±0.48、2.04±0.43和32.8±6.7,P<0.05或P<0.01)。实验组PANAS量表积极情绪得分(42.8±5.0)明显高于对照组(33.7±7.7,P<0.01),也高于自身未干预前(2.11±0.42,P<0.01)。这说明团体心理干预对提高潜水员的人际关系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满意度有良好效果,干预后潜水员的积极情绪增加,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2  自我心理干预

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强烈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改变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基本的做法是自己给自己输送积极信号,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的情绪。比如,在水下遇到突发情况时,第一时间告诫自己,沉着冷静,认清当前情况,可尝试利用心理学深呼吸法来克服应激情绪。二是转移注意力,人的注意力,好比一台摄像机的镜头,镜头对准事物的哪一部分就会聚焦关注这一部分。要想控制注意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于自我提问,因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脑子便会寻找有关的答案,也就是说,寻找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2.3  心理障碍疏导

重点针对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合理的心理宣泄具有净化心灵、释放压力的作用。在初学者顺利完成某次潜水任务后,可以采取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方式,说说执行任务时印象最深的事情或者水下作业时的心理变化等,使其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负面情绪,释放心理压力。二是可以通过对他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安慰,将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他人身上,增强官兵之间信任,并从他人应对复杂情况的措施中学到经验。三是定期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心理座谈,使潜水员的不良情绪有一个专业的宣泄渠道。四是可以适当安排潜水员疗养,并对接驻地医院开展体检服务,保证潜水员的身心健康。

结束语

潜水作业是一项技术要求极高且风险难以预测的高危工作。心理健康的潜水员能够更从容的处理长期水下作业带来的压力和心理问题,应对由复杂的水下环境或者工作目标带来的挑战,在遇到意外风险和危机情况时,能够更加冷静、理智的选择最合理的应急处置方式,最大程度的保障自身安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