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路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4
/ 3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路径优化

高阳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23003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人才培养的起始环节。通过实践考察,发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存在一些实际问题,如内生力不足、评价机制不完善、平台建设不够有力等。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以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路径: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注重培育内生力,提高高职院校自身调整专业设置的能力。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促进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和容错机制,以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持续优化。通过以上措施,期望高职院校能够更好地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区域产业结构  路径优化

高等职业教育以其独特的性质,将教育、产业和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系统的动态体系。专业设置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关键环节,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紧密贴合区域经济的办学模式,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区域人才需求”作为办学的核心支点,使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通过专业设置,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高技能的人力资本,从而提升行业产业的创新能力。

一、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价值澄清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适度超前于区域产业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度领先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第一产业占比较小,而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在新的发展格局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尚未能有效适应产业结构的变革。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应仅仅参照当前的行业状况,而应根据整个行业动态发展趋势和新的特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适度领先于产业结构。这样做有助于避免结构性就业和失业问题,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支持。总之,适度超前于产业结构的专业设置具有必要性。这样做有利于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潜力,合理配置资源,同时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避免因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人才恶性竞争。通过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将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实现教育与产业的双赢。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引领区域产业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当走在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前列。在全球范围内,各国纷纷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求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这推动了全球投资贸易新格局的加速形成。以德国为例,该国家率先提出了“工业4.0”的国家发展规划,智能化工业生产方式正在形成,标志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反观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进入关键阶段,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国正努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力求在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占据一席之地。实现这一目标,唯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根本保障,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当前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需求,还需关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变革和技术创新大趋势。高职院校应升级传统专业,开发新兴专业,以引领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通过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高职院校要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高职教育应明确职业性为其基本属性。自近代工业化社会以来,社会职能分工所需的职业技能、 职业知识、职业规则已纳入高职教育领域,并成为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

在进行专业设置时,高职院校应以市场状况分析报告、就业率、订单人数和新生的报到人数为主要参考依据。在分析产业、 职业、 专业关系的基础上,与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链现代化对接。对于市场需求较低的专业,应果断进行调整,甚至停止招生。

总之,职业分类、 职业人群规模以及职业未来发展趋势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的核心内涵。在专业调整设置过程中,高职院校需根据市场动态变化,不断优化专业设置,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以上措施,高职院校将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实践向度

(一)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内生力不充足

内生力在高职院校和专业匹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当前的主要工作方向是强化内生力的培育。内生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沟通联动不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需要双方深入了解和合作。区域产业方应了解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情况,而高职院校也应明确产业方的需求。实现多维度、立体化的沟通对于发挥双方效能至关重要。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主要依赖人情关系和部分项目对接,导致信息沟通不畅。

其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存在思想观念过于传统守旧的问题,不敢大胆创新。这表现在专业设置评估团队的缺失等专业设置工作中的不足。

此外,产业行业方在预测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内容与时间方面存在困难,对行业所需的劳动力、结构、数量、质量等需求难以做到准确预测。同时,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其追求经济利益的提升影响不够直接,导致产业行业方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工作关注不足。

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产业行业的沟通与合作,创新专业设置理念,关注产业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内生力,提高专业匹配度,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是办学的基本单位,必须摒弃传统的专科教育模式和惯性思维。在专业设置之后,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和途径来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判断其是否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因此,一套健全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价机制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评价主体不明确。我国的教育评价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其他评价主体予以配合,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其次,评价维度不清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评价时应关注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并确保评价维度遵循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避免偏离。第三,专业设置缺乏容错机制。为了实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良性匹配,应设立相应的容错机制。缺乏容错机制会导致相关主体在工作中过分谨慎,为避免失误而采取保守的态度,从而限制创新意识和动力的发挥。因此,相关责任主体应构建容错机制,激发自身的创新力,这将成为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水平的重要手段。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发展平台建设不力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具有复杂性,因此,构建产教融合平台对改变现状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产教融合平台建设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责任主体不明确。产教融合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三大主体,但各方的责任划分并不清晰。其次,驱动力不足。利益驱动是促使各利益相关方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专业对口人才和提供就业岗位,以提高学生就业率。而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主要兴趣在于订单式的培养适用人才。然而,在产品研发、技术开发和技术培训等方面,企业更倾向于与科研院所合作。这使得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驱动力不足。此外,校企合作和产教平台搭建往往在国家政策驱动下被动开展,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单位,具有盈利性,而职业院校更偏向于育人,公益性更加明显。这种矛盾导致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的驱动力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主体应明确责任,激发合作动力,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培养更多符合区域产业结构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优化选择

(一)政策支持

任何教育改革,包括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都需要政策的有力支持。政策不仅直接影响专业设置工作的推进,还间接引导资源分配。因此,回应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政策诉求至关重要。一方面,政策应关注高职院校资金资源的合理分配,相关部门要积极评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能力和现状,制定相关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向专业设置倾斜。另一方面,政府不仅要促成各方对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还要切实履行其行政管理监督职能。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需制定专业指导细则,对专业设置进行规范化指导,确保学校开设新专业、淘汰旧专业的过程严格遵循规定。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有助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更紧密地匹配,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二)内生力培育

内生力的培育依赖于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这两个关键主体。为了加强内生力的培育,首先要强化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方的沟通与合作。高职教育和区域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只有通过信息交流,才能实现相互促进与提升。首先,高职院校在理念上需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解放思想、顺应市场变化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导。其次,高职院校应组建专业设置评估团队,该团队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负责在专业设置的前、中、后阶段进行全面评估。学校的自我评估应注重诊断性功能,根据专业评估方案对专业设置的水平和质量进行自我评估,充分发挥学校在专业建设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这种方式,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培育内生力,实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紧密匹配,提升教育质量。

(三)形成科学评价机制和容错机制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否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匹配,以及能否构建高水平专业体系,取决于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否到位。我国"职教20条"政策明确强调,应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为了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进行评价,需要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成立专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目标。在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结构匹配进行评价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首先,专业设置是否符合学校的定位以及专业建设规划。其次,专业的布局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如何。最后,专业设置是否符合教育的内在规律。通过这样的评价机制,可以更好地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匹配,提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四)产教融合平台

实施“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对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尤其是职业院校的发展来说,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面临的挑战。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职业院校需要主动适应产教融合的现实需求和时代要求,将职业教育融入到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尤为重要,它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确保信息的有效沟通。这个平台的构建涉及到三大主体:高职院校是第一大主体,也是核心主体,它承担着输送高技能人才、市场链接、创新支撑等功能。高职院校不仅要明确自身的责任,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还要利用好这个平台,完成为区域经济输送高质量人才的使命。产教融合平台的构建是推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的关键路径,同时也是推动区域人才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实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紧密匹配,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麻灵. 协同理论视域下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30-35.

[2]蒋建峰,张运嵩. 江苏省高职专业群设置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实证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3):36-41.

[3]刘春光,谢剑虹.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2023,44(22):26-32.

[4]杜宇虹.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湖北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协同发展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3,(14):97-1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江苏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退出研究”(编号:2021JSJG67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