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23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研究

栗红利

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实验初级中学校   邮编:0473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界重点强调了核心素养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意义,要求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需明确课程的特征,基于对学生探究、创新、合作、社会责任等多方面意识的培养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其中将“实践”作为教学的关键词,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探索结合,提升学生生物综合水平。基于此本文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探讨初中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并借助苏教版教学案例探知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视域;初中生物;实践教学

前言:《义务教育生物学科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并关注社会的需求,以此为基础,设计多元化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以下几种元素: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环境意识等,教师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积极转换传统思想,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对教学进行重新设计,并从核心素养维度出发,优化教学内容,由此保证学生高效学习,达成理想化教育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践教学方向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生物教师想要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在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的过程中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基于对他们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的了解优化活动内容、创造多种活动形式;第二,应该致力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知识学习与社会活动、生产实践以及个人决策等多方面因素放在一起考量,制定更全面的教学计划;第三,要保证实践活动有较强的探究性,保证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能发散思维、积极讨论,在认真动手的前提下实现信息的收集与处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同时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实现综合发展。基于三项原则,教师打造出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生成性特征的课堂,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落实高效教学目标。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践教学策略

(一)实验教学,强化科学精神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探索欲旺盛的特点在课内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基于特定的主题选择适合在课上完成的实验,一方面增添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实现高效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还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生物知识、技术对人类生活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探究生物知识内涵、外延,与此同时,他们在实验实践中还能展现出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努力坚持的意志,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1]

如讲解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6章《植物光合作用的实质》一节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绿色植物与澄清的石灰水,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将植物放在阳光下,再观察杯中石灰水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产生对本课主题知识的探究兴趣,并愿意自己去动手实践与观察,他们能发现植物在被阳光照射后,石灰水会变浑浊,此时就会产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进而向教师提出问题,并愿意主动学习,教师顺势对知识进行全方位讲解,而此过程中学生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对知识的记忆自然加深,在不知不觉间实现高效学习的目标。

实验探究中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他们愿意在实验中去尝试、思考、对比、质疑、创造,学会知识与应用技能的同时也能增强科学探究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助力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二)劳动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劳动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的实践类教育活动,教师基于课程教学的主题在课堂内模拟各项劳动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到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性,也能明确职业分工的根本目的,以此为基础生成对知识的全面解读,也自然增强劳动意识。此外落实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坚定了“知行合一”的准则,不仅讲解生物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他们在养成良好习惯后也能自动、自觉地尊重劳动,并愿意在未来生活中用自己各种形式的劳动回报社会、奉献祖国[2]

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9单元《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一章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劳动实践活动,主题为“制作酸奶”,为他们准备好鲜牛奶、酸奶发酵剂、保温箱等工具,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制作食物,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生物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并在制作的过程中并增强劳动技能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最终将自己制作好的酸奶与其他伙伴分享,得到反馈意见,由此明确劳动的不易,日常生活中的一餐一饭都是辛苦劳动而来,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意识、建立正确三观,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网络探究,扩大学习范围

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信息技术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之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大量教材以外的知识素材,让学生可以同时学习丰富知识,加深对生物概念、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准备与课后实践两个环节利用信息技术布置任务,如在学习平台上布置层次化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其中一项或多项来完成,还可以在微信、QQ等社交平台上和学生进行线上的交流与互动,在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的前提下,及时为他们答疑解惑、查缺补漏,实现课内外教学的高效配合。与此同时,为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教师还可以布置网络探究任务,让学生自由在各个网络学习平台内寻找问题的答案,获得成果后及时反馈给教师,实现科学素养的发展,同时也打下良好的生物学习基础,为他们未来更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3]。如教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节后,教师要求学生课后以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种动物为主题,如熊猫、狮子、海豚等,利用查找网络资料、书籍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再通过最基础的剪辑制作一个所选动物主题的宣传视频并发布在网络社交平台,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更多有关于动物形态、习性的相关知识,也更了解动物世界,在潜移默化中生成热爱与保护动物的意识,在实践探究中得到核心素养的不断发展。

(四)社会实践,引领社会责任

最后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真正迈进社会,通过观察、实践的方式汲取经验并提高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在实践中获得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需要依据课程主题选择适宜的社会实践场景以及形式,进一步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丰富活动形式,如社区服务、科学研究参观、社区环境维护等,再基于详细的活动计划选择时间、地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建立平等意识,与学生一起实践,以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帮助他们及时改正不足。社会实践中,学生之间可交流的内容更丰富,如自己对生物知识的联想、生活的经验、活动的感受、自身的问题、他们的优势等,在真正获得实践成果后自然生成社会责任意识,未来也能基于对知识的学习养成更多良好生活习惯,助力他们的综合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是学生个性形成、思想发现的重要时期,此时各学科教师都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意识为重点工作之一,生物教师利用学科的便利组织实验教学、劳动教育、网络探索、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类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人和事,在思考、辩论、应用、实践中提高知识认知水平,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也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社会观念,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提升对核心素养的不懈追求,最终基于循环教学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为他们未来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优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35):140-142.

[2]汤英.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2(12):79.

[3]郑燕玲.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90):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