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落实阅读课程提升学生素养

  王红

西安雁塔阳光小学            710043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在语言文字运用与实践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领悟文化内涵,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关键词:深度阅读    评价激励    提升素养

把阅读作为主要途径,基于学科素养,关注个人精神成长,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将课外阅读课程化,积极构建“三段六级”阅读课程,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一、实施“三段六级”阅读课程

 “三段”,指低、中、高三个学段。第一学段是一二年级,主要通过快乐启蒙让学生爱上阅读,培养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是三四年级,希望通过阅读理解 学会阅读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第三学段是五六年级,需要拔高要求,要指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学习思辨鉴赏,切实提升阅读能力。“六级”,指六个年级。根据每个学段的特点,每个年级要认真研讨不同层级的阅读目标,制定具体可行的年级总目标,具体可操作的班级阅读实施计划。内容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阅读措施,对阅读能力指导重点、阅读量、主要阅读活动、输出形式和阅读成果都有明确要求。

二、积极实践阅读课程

1. 建立图书共享机制,打造阅读环境

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作用,每学期增加新的图书,让学生自主借阅。学校号召学生捐赠图书,共建共享,通过好书交换、图书漂流、个人借阅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条件,同时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读书吧、社区阅读书屋,学校周边书店进行阅读。

2. 开设阅读课程,让课外阅读进课堂

(1)积极开发阅读课程,不断丰富课程资源。课程开发从教材出发,依托教材寻找契合点,将教材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效衔接,整合快乐读书吧,从课内“单篇”阅读逐渐过渡走向“一组”内容的阅读,再到“一本”的整本书阅读,“一类”书籍的的主题阅读,达到相互贯通。多元化的阅读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参与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通过课程资源的丰富,改变学生已有的阅读观念,努力开拓新的阅读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2)上好阅读课,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学校开设专门的阅读课,每个班级每周一节阅读课。通过好书推荐课、导读课、中期推进课、交流分享课这几种课型对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指导,年级和班级的共读书目导读几次,推进、分享各几次都有具体安排,自主阅读的书目也有阅读措施,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课堂上习得方法,在课外自主阅读中迁移运用。

(3)开展课程研讨活动,提高教师的阅读指导能力。组建阅读骨干团队,开展阅读课题研究,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根据每学期的阅读计划和指导重点,拟定主题,召开各种阅读研讨活动。如:审辩式阅读、绘本阅读、整本书阅读,还有不同课型的研讨活动等,以示范引领、同课循环,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多种方式组织活动,积极推进阅读课程落地,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

3. 丰富阅读内容,指向阅读目标

学生阅读书目主要是结合教育部推荐书目和快乐读书吧推荐书目以及教材涉及内容等,通过年级组研讨确定学生具体的阅读书目,有绘本、成语故事、童话、寓言、民间故事、经典名著、名人故事、主题系列等不同类书籍。学生不仅要阅读推荐书籍,还可以阅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会类等其他书籍,达到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量,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开展阅读活动,推进深度阅读

学生通过年级共读、班级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同伴互助阅读和自主阅读等方式进行阅读。主要参与每日阅读打卡、班级各项阅读活动、校级语文学科节、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活动、传统节日经典诵读、期末展示交流、每周三的“阳光之声”校园广播等活动。对于每个学期、每个阶段开展的各项阅读活动,学校都会通过制作主题阅读展板,校园橱窗展览,微信公众号宣传等方式进行分享,促进交流提升。让阅读活动有时空宽度、有知识广度、有感悟厚度、有思维深度、有分享温度,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5. 拓宽阅读区域,营造良好阅读氛围

班级读书角,为学生开辟阅读天地。教室后边的黑板设有阅读专版,根据班级近期阅读书目布置相关内容,或展示学生阅读小报,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各楼层有年级阅读区角,按不同年段摆放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各班级学生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书进行阅读。早晨到校、课间、午休起床后……都是自主阅读时间,学生在共享阅读中学会交流,爱上阅读。开展阅读进社区活动,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美文、吟诵经典,宣传全民阅读,共建社会阅读文化氛围。

三、重视阅读评价,激励阅读兴趣

阅读评价,要关注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还有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 通过书香班级、阳光阅读明星、阳光书香家庭、阅读推进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对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参与的阅读共同体进行评价。每学期末,各班都要对开展的阅读活动,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目标达成情况等方面进行总结。学校也会结合各项考核进行总结表彰,推动课外阅读走向深入。

2. 各班按照学期阅读计划开展了一系列阅读活动,学生也通过不同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期末都会整理编辑成册,组织交流学习。通过这些成果集,学生互相了解自己的阅读量和阅读面,不断激励阅读的兴趣、习惯、品味、方法和能力。

四、搭建表达平台,提升学生阅读力

阅读不仅要输入、内化,还要输出,因此每个年级都会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将阅读作品进行交流、分享,外化和呈现。输出形式比较多样:一二年级学生主要有朗读、表演、画一画、创作读写绘等;三四年级主要通过童话剧展演、经典故事表演、制作书签、做阅读小报、好书推荐卡、阅读记录卡等;五六年级学生写读后感、制作人物名片、续编创作故事、主题演讲、话题辩论等。学生们能合理运用各种思维工具,如情节绳、情节梯、气泡图、情节波、鱼骨图、思维导图等,梳理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表达个人感悟,让阅读成果充分展现,让阅读思维可视化。

只有将课外阅读课程化,才能实现阅读目标,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只有深度阅读才能引发思考,高质量的阅读就能获得高层次的能力发展。在阅读中,我们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定基础。在阅读实践中让学生保持兴趣,勤于思考,善于联结生活与自我,不断实现个人的精神成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阅读的人。

文献资料:

  1.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 《江西教育>2017年第07期 巢利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