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区角中大班幼儿科学观察行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科学区角中大班幼儿科学观察行为的研究

王萧萧

武进区刘海粟幼儿园,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科学学习不仅仅是灌输概念,更是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通过提供多样的材料,引导幼儿进行思考、记录和表达,并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幼儿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取科学知识,这要求教师提供多样的材料,并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思考、记录和表达,同时进行交流。随着幼儿的观察、发现、分析和问题思考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探究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关键词】科学区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问题意识逐渐增强,动手操作和探究能力也在逐渐提高。因此,本文观察、分析和思考了大班幼儿在科学区的活动,探讨了如何在科学区中提升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区提供多样的材料非常重要。多样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也能够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科学问题。例如,可以提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动物标本、实验器材等,帮助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引导幼儿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考、记录和表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帮助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同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可以使用绘画、摄影、文字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探究成果。

1.科学区材料的投放缺乏探究性,一成不变

科学区角的环境与幼儿是相互影响的。区角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幼儿,但这个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幼儿影响,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不断变化。如今,许多幼儿园都很重视幼儿科学领域的发展,科学区角也成为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走廊上每个大班科学知识的墙面设计,还是教室里科学区角的环境创设,又或者是天台的蔬菜种植园,都不难看出幼儿园对科学区角环境创设的高度重视,但该园并没有制定合理的科学区角活动目标和计划,科学区角也成为幼儿很少有机会探索的区角。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该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动态管理材料。然而,在实际的带班过程中,教师往往力不从心,停留在表面,材料很少改变,并未跟随幼儿的需求提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材料来丰富学习经验。

举例来说,在大班科学区的《奇妙的七巧板》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了硬纸板和牙签等材料,让幼儿自制图形。然而,幼儿在尝试几次后就失去了兴趣,而教师也没有更新材料,导致这份材料无人问津。教师的本意是让幼儿探究七巧板的形状与其他图形的关系,但当幼儿已经失去探究热情时,我们可以考虑稍作改变。例如,在七巧板的每个图形上做上几个标记,引导幼儿不断调整方向和高度,并进行拼图,以探索并发现每个七巧板之间的关系。这样,稍作改变就能激发幼儿的兴趣,支持幼儿的探究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这个例子提醒我们,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幼儿的反应和兴趣,及时调整材料和活动,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通过动态管理材料,教师能够提供更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材料,从而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促进他们在学习中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为了更好地满足幼儿的需求,教师还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主动探索答案。此外,教师可以定期观察和评估幼儿的学习进展,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材料,确保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提升幼儿的学习体验。

2、教师指导性有待提升

在科学区中,教师往往不自知地成为主导者,当他们在观察中一旦发现幼儿在探究中出现迟疑、操作不当的情况往往就马上介入,一步一步的告知幼儿应该如何做,怎样办,不给幼儿试错的机会。

由于教师素质的个体差异,对于科学素养的认知有限,导致教师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只关注幼儿的游戏音量、是否换区等表面问题,走马观花,进行着看似忙碌的无效指导,却不能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分析,提供及时、适宜的材料及言语指导,从而推动幼儿的科学探究往更深层次的发展。

3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发展支持策略的探讨

3.1巧投材料,引发探究

幼儿的发现来自于他们自己的摆弄和操作。他们通过观察、操作和与材料相互作用,去探索、发现、实验,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提供适当的材料对于幼儿的发现和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多样性的材料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材料,幼儿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来进行摆弄和操作。这样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幼儿发展多样化的技能和认知能力。

然而,材料的选择也需要注意平衡。过于简单的材料可能会使幼儿失去探究的兴趣。如果材料过于简单,幼儿很快就会觉得无聊,失去对材料的兴趣,从而无法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学习。相反,过于复杂的材料可能会使幼儿感到困惑和抗拒。如果材料过于复杂,幼儿可能会觉得难以理解,无法掌握如何操作和摆弄材料。这可能会导致幼儿对材料产生抗拒情绪,从而无法积极参与到探索和学习中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时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进行动态调整。教师应该观察幼儿对不同材料的反应和表现,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和发展水平,并据此提供适合他们的材料。

3.2教师指导,不断跟进

这段描述了大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以及教师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幼儿对周边事物和想象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刨根问底。然而,他们的关注点很容易发生转移。为了抓住幼儿的好奇心,教师积极引导幼儿参与活动,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和探究。教师的关注是幼儿持续探究的动力之一。

在《奇妙的七巧板》的游戏中,幼儿在拼接各种图形的同时,进行了对比实验。但当幼儿对七巧板的探究活动失去兴趣时,教师引入了有图案的陀螺,引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先引导幼儿观察陀螺旋转时图案的变化,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实验,观察陀螺面上点的变化。接着,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陀螺面上不同颜色图案旋转时的差异,进一步引发幼儿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主动尝试,并通过个人经验学习。即使是错误的经验,教师也应该以幼儿的眼光看待,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继续探究。这种引导和支持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究活动。

3.3时记录,分享交流

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记录对幼儿的探究能力发展和获取科学信息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实验发现、问题与解决办法,幼儿能够深入探究,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当幼儿能够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并能够解释自己的发现,最后与同伴分享时,他们的科学探究信心也会得到发展。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获得成功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

比如,在种植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记录种植过程和发现,并提供分享的机会,幼儿开始关注植物的生长、发芽以及是否受到虫害等问题,并不断深入探究。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梳理了观察到的现象、探究方法和结果,提升了探究能力。同时,幼儿通过倾听他人的分享和发现,与自身的发现进行比较,丰富了科学探究的经验。结束语

科学区角的学习探索环境越来越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承担着相当关键的启蒙作用。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活动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幼儿所要了解的科学观在自然科学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特征,与其他各领域比起来,它特别强调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这些不单单是教师们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也需要幼儿园和社会的帮助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闫慧娟. 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现状研究—[D]. 西南大学, 2011.

[2]李维金.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M]. 科学出版社, 2007.

[3]陶慧.浅议科学区角中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J].考试周刊,2014,000(017):196

[4]范琼芳. 关于科学教育下幼儿园科学区角环境的创设研究[J]. 人文之友, 2019,

[5]吴丽华.叶圣陶思想在科学区角活动中的运用研究[J].教师博览2017,7(6):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