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的积累重在平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10
/ 2

作文素材的积累重在平时

熊丽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大河坎中学     723102

摘要: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反映,可很多学生写作素材太少,文章空洞无说服力。古人云:“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积累能丰富习作题材,而积累素材重在平时。为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搜集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学生;素材积累;积极摘抄 ;关注现实       

人们常说,有理走遍天下。其实,有时候并非如此。假如有理却不会说理,你的观点也很难被别人接受。可见,有理而且会说理才真的能走遍天下。在日常教学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写记叙文还有生活的素材,可一旦涉及到议论文的写作,中心论点确立后常常找不到典型充分的论据,只是空发感慨,文章自然没有说服力,分数怎么会高呢?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认为素材的拥有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积累重在平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紧抓课本,为我所用  

教材上出现的语文课文篇篇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经典之作,是一个巨大的写作宝库,提供给我们了很多典型的作文素材,只要平时加以积累,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比如: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鸿门宴》表现了项羽的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刚愎自用,《大战中的插曲》表现了聂荣臻的宽容大度、大爱无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表现了焦裕禄的奉献精神、坚守初心,《老人与海》表现了桑地亚哥的抗争精神、永不言败的精神,《大堰河--我的保姆》告诉学生养育之恩不能忘怀等等。司马迁为了实现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宫刑活了下来;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在失聪之时,凭着顽强的意志力,最终创作了《命运交响曲》等诸多世界名曲;鲁迅为了救国救民,选择去日本学医,又为了疗救民族的灵魂,最终弃医从文......课本中还有很多的名句,只要学生做个有心人,平时把这些素材有意识地积累起来,分类整理、归纳挖掘,就可以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还愁写作时缺少素材吗?

二、多备书籍,从中搜索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课标明确提出: “读书,是学好语文的第一要务。”学生要想以最快的速度搜集到又多又典型的素材,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书中搜索了。我认为以下几种书对写作的帮助比较大 :高考满分作文、中外名著、历史故事、名人故事、经典杂志或者刊物, 比如《格言》《 读者 》《 意林》《作文素材》《时文选萃》《散文》《智慧背囊》《演讲与口才》《杂文选刊》《青年报》《阅读与写作》……学生平时应有意识地准备一些对写作有帮助的书籍,在读书的过程中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等自己需要时就可以从中搜索了。

特别要提醒学生的是,书中介绍的文化名人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文化名人都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积极影响力,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人格魅力在“立德树人”“积极进取”等方面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三、养成习惯,积极摘抄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一个现象:有部分学生也喜欢读书,经常在读书,还是想不到素材。问题就出在这部分学生虽然爱读书,但不用心,只是凑热闹,读过之后基本没有收获,能记住的只是简单的情节。俗话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如果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能养成积极摘抄的习惯,将好词、好句、名言、经典论据等摘抄下来并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成江河。这不仅可让学生获得大量的写作素材,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摘抄论据时学会用凝练、概括的语言表述原材料,不照搬故事,必要时还可以写上自己的感想、心得等等,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述能力。

四、分类摘抄,便于查找

也有学生进行了摘抄,可收获仍然不大!原来摘抄也是有学问的。学生可能也摘抄了,但摘抄时毫无头绪、乱七八糟、不求质量,只会导致在需要用素材时查找起来极为麻烦,因此我建议学生分类摘抄。要提醒学生把相关素材写在一起,例如分别归纳成诚实篇、责任篇、信仰篇、谦逊篇、毅力篇、感恩篇、理解篇、宽容篇、合作篇、梦想篇等等。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查找,而且也能训练学生摘抄时用心思考素材内涵的能力,恰当的分类、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摘抄的质量。

五、随时翻看,烂熟于心 

我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还发现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学生平时的作文比考场作文写得好。究其原因,自然与平时作文构思时间充裕,写作时心情放松等有关,但更大的原因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只是把素材摘抄在本子上而已,根本没有记住。平时写作,他们可以将搜集整理的素材照搬到文中,可一旦上了考场,就傻了眼。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学生一定要养成随时翻看素材的好习惯,对素材进行理解记忆,将其烂熟于心,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素材库。再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长期坚持,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好作文。

六·、关注现实,做有心人  

从近几年高考语文阅卷情况看,学生的作文有一个通病:信息量少,材料陈旧,文章老气横秋。一写失败与成功的关系,就离不开爱迪生发明灯泡;一写逆境成才,非写张海迪、霍金、史铁生不可;一写爱国,非屈原、杜甫、鲁迅莫属;一说民族气节,就是苏武、文天祥等。这些事例不够新颖,缺少新鲜感。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要写好文章,除了要掌握娴熟的写作手法,更少不了对现实的密切关注。学生千万不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深入观察生活、积极参与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要有自己的见解,对新生事物要抱有热情,尤其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心时政,做生活的有心人。

那中学生该怎样去关注“窗外事”?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途径收集当前最新鲜的素材,这些材料更具有时代性、新鲜感。小到身边的人和事,大到国内外发生的大事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都可以成为我们收集积累的内容。例如国测一大队、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神舟系列、天宫课堂、教材插图、华为芯片断供、比亚迪新能源车、大疆无人机、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二十大召开、中国-中亚峰会、重庆山火、泸定地震、清华保洁员、一带一路、俄乌冲突、佩洛西窜访台湾、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卡塔尔世界杯、巴以冲突等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积累素材的来源。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来看,有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个性、关注社会,这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上将更贴近学生实际,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很多考题都直接针对社会,选取社会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这样的题目将考生从课堂拉到了社会中,死啃书本的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甚至有可能无从入手,只有平时关注现实、善于观察生活的人才会有话可说,有感可发。

总之,作为一篇议论文,论据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要想写好议论文,功夫就在平时,厚积才能薄发。老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现实、广泛阅读、增加学识、不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