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2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姓名:肖明

学校:湖南城市学院

413000

摘要: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围绕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目标,积极调整育人思路,尝试现代化的教学对策,打破教学常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确保学生逐步形成完善的人格以及良好的人生三观,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再一知半解、闭门造车。面对新的教育要求以及教学环境,家长也开始审视自身的家庭教育行为,深入分析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作用,积极实现立德树人理念在家庭教育中的有效贯彻及全面渗透,分步骤、有目的的引导孩子、鼓舞孩子。让孩子能够主动接受德育熏陶和教化,自觉规避偏差行为,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

1立德树人的理念创新

1.1全员育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离不开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而人是社会关系的主动建构者,人是在社会关系的互动中成长的。全员育人中的“全员”既包括与儿童个体生命成长发生联接、产生互动的所有成年人,也包括儿童生命个体自身和对他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的同伴。显然,这里的“全员育人”,不同于人们常说的狭义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全员育人”。

1.2全域育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如《荀子》中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里的环境,是指人通过置身其中的社会关系形成的人际环境。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借助人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社会环境推动人的社会化的历史。儿童从出生之日起,他的成长与进步都与他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儿童生活、活动、学习的所有空间,都构成了他德性成长的环境和背景。在这个空间里,他通过自身所建构的社会关系,接触到的一切人的社会实践展现出来的关系、文化、价值,都成为他成长的“课程”。从这个意义上,笔者提出了“全域育人”这一新理念。

1.3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从儿童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强调对儿童道德成长持续施加整体的、积极的影响。在这里,全程育人的“全程”,就其本质内涵而言,一方面要将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遵循儿童的认知、情感与道德发展规律。

1.4全课育人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实施载体,离开了课程,学校教育也就不复存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要寓道德教育于学校生活和学科教学中,主张通过以社会科为重心的全学科和全部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而不必专门开设道德教育课程。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指出,“一切学科、每一种教学法、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孕育着道德可能性”。

2学校德育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2.1优化德育课程体系

在“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思想指导下,学校着手构建模块化德育课程体系,根据“指南”中的总体要求,提炼了情感道德培育、行为习惯养成和学科德育渗透3个平行模块,并在情感道德培育模块下分设了人文节日模块、传统文化模块、残疾人关注日模块3个平行子模块。所有德育活动按类别划分至每个模块中,以指导具体活动的有序开展,并通过实践反馈不断推进德育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在行为习惯养成模块中,学校遵循社会规范的逻辑,结合《中小学生守则》的具体要求,根据学生融入社会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行为习惯,综合考虑学校每月工作安排,拟定了学生习惯养成的“每月一事”;在学科德育渗透模块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科德育需要,准确把握各学科中育人价值的承载点。人文节日模块下分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感恩教育和自信自立教育5个子主题,将所有节日分门别类。在传统文化模块和残疾人关注日模块中,学校遵循时间推移的顺序,将涉及的节日分门别类。

2.2学科渗透:强调可操作性

学校的德育需要体现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学校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先认真研读“指南”和全套教材,拟定相应的德育主题,并将课文归类;再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拟定每一节课的德育目标;最后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拟定可操作的德育目标。以爱国主义教育主题为例,生活语文教研组整理了教材中所有与之对应的课文,拟定了课程目标和可操作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要求学生达成可操作目标中的一项或几项,从而真正避免了德育渗透“说教化”的问题。

2.3班级管理:体现渐进发展

学校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镜像中的我”三步习惯养成法。第一步,绘本中的“我”。通过养成阅读绘本的习惯,用绘本人物的行为唤起学生对行为习惯的初步感知。第二步,镜头中的“我”。学生以演员身份出演行为习惯养成微视频,在表演中理解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在视频观看中主动向身边的榜样学习。第三步,镜子中的“我”。班主任根据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班级管理要求,每月结合主题为学生制订一个行为养成目标,学生通过自我比较的方式强化良好行为。

2.4实践活动:重视文化滋养

学校为每个节日确定了以身体参与为主的活动主线,如元宵节搓元宵、国庆节民族大联欢、劳动节美食制作与分享、植树节绿植种植、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等,每学年围绕活动主线设计具体活动。为保障每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主动性,学校要求班主任为每位学生制订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和支持方式。例如,元宵节通过手把手搓元宵的方式体验传统文化。社区课堂是学校德育的第二课堂。每周五上午,全校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走出校园,学习如何使用身边的社区资源,而“八礼”的教育便贯穿其中。学生在徒步过程中学习行走之礼;在购物过程中学习言谈之礼;在用餐时学习餐饮之礼;在参观风景名胜时学习游览之礼;等等。社区课堂让学生可以在真实情境中学习、理解和演练“八礼”的内容,将所学知识内化为道德修养。

结语

家长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健全的人格为基本目标,逐步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深入剖析立德树人理念的基本要求以及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效对应以及前后连贯。主动树立榜样,采取潜移默化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实现健康成长及发展,不再闭门造车和囫囵吞枣。

参考文献

[1]石玉燕,王立旺.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3):101.

[2]王小金.高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0):126+128.

[3]张超.立德树人下理论与实践路径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8(20):173+172.

姓名:肖明   

学校:湖南城市学院

邮编号码和单位一致:413000

出生年月:1987.2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湖南桃江

职称: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课题:【益阳市社科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23YS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