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发展与评价调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7
/ 3

依法治校视域下,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发展与评价调研

蔡雨婷

天津师范大学 300387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中,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依法治校、深入开展法治素养教育是提升学校法治化、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高校以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治素养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了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但仍然存在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教育队伍专业性不足、教育形式不丰富、教育成效不深入等问题。应当从教育团队建设、教育作品打造、内容体系搭建、载体平台拓宽等途径提升教育成效。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治素养教育、发展成效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印发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提出将法治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高等教育阶段法治教育的阶段目标、内容要求,为高校法治素养教育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学教育研究领域涉及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研究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依据校园实际,聚焦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发展与评价调研较少。本次研究主要聚焦高校法治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由笔者在收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天津市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对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等进行访谈,编制《天津市高校法治素养教育调查问卷》,共发放有效问卷597份,调查的学生样本在性别方面,男生占41.96%,女生占58.04%;在学生层次方面,研究生占51.32%,本科生占48.68%;在修读专业方面,法学相关专业学生占46.37%,非法学专业学生占比53.63%。

二、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现状

调研显示,目前大学生法治观念逐渐增强,但是将观念转化为行为,并内化于习惯的法治意识不强,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调研围绕法律常识掌握、法治意识培育、素养教育形式、学生接受和满意度等方面展开。

(一)大学生法律常识掌握情况

为了解学生对法律常识的认知程度,问卷根据《大纲》所要求的高等教育阶段掌握的法律常识,即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原则、法律制度及民事、刑事、行政法律等重要、常用的法律概念、法律规范展开。调研发现:学生的民事法律常识掌握较好,正确率总体都在90%以上,其中关于民法典的正确率为94.03%,是所有法律常识中正确率最高的;对宪法常识掌握总体较好,正确率在89%以上,但对国家机构、法律制定机关等知识稍显欠缺;对刑法中经济类型犯罪掌握不清,有23.1%的同学对信用卡诈骗、虚开发票等犯罪形式认识不足。考察法律常识答题正确率与学生性别之间的相关性,调查发现,掌握情况无男女性别差异。

(二)大学生法治意识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规则与守法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逐渐强化的趋势,99.2%的研究生对校规校纪的遵从意识较强,对法律上的是非、善恶能做出比较正确的判断,整体水平高于本科生;就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方面,整体调研来看,仍有9.2%的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从法律的角度采取正确的解决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有6.13%的人选择利用社交媒体曝光、吐槽等方式发泄心中不快;在认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方面,有14.12%的大学生对我国法治独有的特征与价值认识不足。

(三)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形式

调研显示,针对大学生群体,目前高校开展了一定的法治教育活动:其一,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法治素养教育,如国家宪法日、国家安全教育日、消费者权益日等特定时间节点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占比20.16%;其二,利用重大仪式和事件,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升旗仪式等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占比32.24%;其三,利用主题班会讲授法律常识,重点是开展反电信网络诈骗宣传,占比64.53%;其四,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新媒体开展普法宣传,占比35.29%;其五,通过校园平台,组织开展校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展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法治实践活动,占比16.45%。可以看出,课堂教学和班会教育仍然是高校开展法治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

(四)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满意度

大学生对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所涉及法治教育总体评价较好,从高校法治素养教育的整体满意程度来看,89.2%的同学表示满意。但就具体环节和具体形式的接受程度来看,有23.72%的学生表示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与生活联系不足,主渠道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学生对法治文化的现实需求;36.05%的学生表示日常教育中,缺乏必备的争端解决的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法律关系中,无法切实保障自身法律权益,法治素养教育的针对性不足;22.3%非法学专业学生表示,法律类竞赛专业性太强,对非法学学生的辐射性不够,参与法治素养教育实践受限。

三、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结合调研情况,分析目前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聚焦于团队队伍建设、内容体系搭建、载体平台拓展等方面。

(一)工作队伍建设不足

调查表明,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未设置负责法治素养教育的专职人员,没有将其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部分高校反映,人员配备问题已成为制约法治素养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另一方面,负责法治素养教育的老师法学专业背景不强,有的不具有法学专业教育背景,针对学生面临的现实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不能提出针对性意见,因此在法治素养教育内容设计上有不足,针对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的持续性培训不足。

(二)内容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高校法治素养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思维。教育内容一般停留在宪法、民法典法治宣传,对背后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教育不足。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没有上升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法治国家的基本原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道路选择和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机制的教育。法治实践教育不足,现有的法治素养教育没有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育与实践衔接不足,有脱钩现象。

(三)教育形式创新不足

目前高校法治素养教育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问题,现有工作往往呈现单方灌输的传递模式,与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喜欢的模式有偏差,在实际宣传教育中效果不够深入。部分高校选择采用竞赛、观影、二课堂等方式进行教育,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创新,但仍然倾向于单方知识灌输,并且没有较好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经常关注和采用的媒体形式。

(四)教育实效性不足

针对大学生对法治素养教育的评价来看,部分学生对教育的效果评价不高,满意度与预期效果存在差距,对思政课中的法治内容满意度不高。部分学生表示,学校开展的法治素养教育内容单一,实效性不足,吸引力差。调研发现,部分学校通过一年举办几次讲座就算法治教育,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体系。学生与学校的法治素养教育互动性差,23%的学生反映,教育单向度输出较大,互动较少,对学生真切关注的法律问题回应较少。

四、高校法治素养教育提升进路

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要求大学生具备法治意识,具备正确解决争端、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围绕调研情况,结合《大纲》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要求,不断强化大学生对法治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价值内化。

(一)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教育内容体系

依法治校需要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敬畏法律,尊重法律。针对高校特点和大学生主体特征,应当打造与学生行为特点和身份特征相适应的法治教育内容体系。重点挖掘日常事务管理中常见的真实案例,如校园交通安全、校园消防安全、校园人身伤害、校园秩序、校园内侵毁公私财物等常见案例,对其背后的法律意义进行梳理,结合宪法及法律规范,总结层次丰富的教育内容,打造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的多元体系。

(二)创新丰富的法治素养教育模式

依法治校需要大学生关心法治,浓厚法治文化氛围,让法治成为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选择。法律本身专业性强,理解起来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为确保育人效果,需要创新法治教育的模式。第一,通过故事化的形式来增强教育的趣味性,现如今,很多普法视频受到了年轻人的关注和转发,这背后充分说明了趣味性和故事性在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转变话语方式,创新宣传手段,管理行为是严肃的,但育人方式可以是轻松的。在管理育人中,要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方向,让法治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三)搭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育人载体

依法治校需要深化法治实践,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的实践中感受法治力量,培养法治情感。法治教育应当常态化,线上线下联动,构建出法治教育的丰富载体。线上,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法治教育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把握舆情走向,适时调整育人内容和育人模式。线下,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活动,丰富育人载体,通过开展“法治宣传月”“法治宣传周”“校园普法课堂”等活动,逐步培养法治信仰和法治意识,促进校园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配合教学主渠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挖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法治教育内容,积极举办与之相关联的主题实践活动。

(四)积极转化法治素养教育成效

依法治校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实际,逐步培养学生参与群体生活、自主管理、民主协商的能力,养成按规则办事的习惯。法治教育中,不能单纯地将法律知识宣传给学生,还应注重教育成果和育人效力。首先,应坚持德法共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法治教育仍然是“树人”的教育,坚守道德和尊重法治是一体的。其次,要注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应当在常态化的教育中强化对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宣传,引领法治精神走进学生内心,外化为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

2.易招娣、孙雯雯:《新时代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逻辑、评价体系与实践场域》,《温州大学学报》2023年第5期。

3.卢涛、李军海:《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

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研项目(52WT211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