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8
/ 2

舞蹈教学中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分析

李京京

昆明市艺术学校   云南省昆明市650000

摘要

少数民族民间舞在舞蹈教育中的“风格性”是其民族的特色,它是对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在舞蹈课中,突出了“风格性”特征,必须重视其在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民族舞蹈所表现的心理形态,并对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剖析;注重和研究民间舞蹈的文化;在学习民族舞蹈的时候要注重使用方式。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分析

引言

我们的国家有很强的文化底蕴,而舞蹈是最能体现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内容,它对舞蹈创作、传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舞蹈文化发展的根本。中国少数民族的民俗舞蹈,在其文化的继承中,运用形体语言来表达大自然、历史、人文、自我,并对其进行形式上的表达和升华,从而达到艺术形式与精神文化的交融,更好地展示了国家文化传统精神。对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美学观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舞蹈教学中,民间舞的文体特征应当成为我国的重要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发展而持续地进行,并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特征以及民族民俗的风格性特征相适应。开展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教学。

1.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的概念

1.1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含义

“风格性”是一种由文学创作过程中自发产生的一种舞蹈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同于其他舞蹈的突出特点,是一种具有民族舞蹈作品和民俗舞蹈的生存内涵。文体特征是古典名著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舞种与舞种之间的差别[1]。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可以体现宗教文化、阶级统治、生活环境、文化特色等各个时期的特点,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演出的时候,它以优美的身体形式把国家文化的精神展现给观众,影响着人民的精神。

1.2 民族舞蹈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心理素质也在发生改变,民族舞蹈的发展和传承也在发生着改变[2]。通过对舞蹈的了解,识别出各个时期的社会发展情况和文化发展的各个时期,这是一个传承和发展的进程。二是民间舞蹈群体表演的特征:民间舞蹈基本上以群体表演为主。民俗舞蹈的特点是源自于民间的劳动群众的日常生活,它是反映了劳动群众的精神和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对美好的期待,对感情的表达,都通过群众化和集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三是民间舞蹈具有娱乐功能[3]。民间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娱乐大众,它具有情感交流、沟通、抒发感情、调节生活状态、消除劳累、真情洋溢的舞蹈形式,具有娱乐性。四是民间舞蹈具有即兴的特点。与其它舞相比,民间舞最早是为了消遣、发泄情绪,在编曲方面比较随便,是一种情绪爆发的临时演出。五是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民间舞蹈的产生与流传,是根据历史的大环境而不断发展的,它可以吸取时代的发展特征,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发展。六是地域特色。我国具有多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不同地区的民间舞蹈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4]

  1. 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民间舞蹈的产生,源于各个国家的发展和艺术创作。其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美学倾向,体现了各个时期的民族特色。民俗舞蹈体现了民间劳动的生存状况及情感特征,以自我消遣,表现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表现形式也是衡量民族舞蹈特点的一个主要指标[5]

民族舞蹈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舞蹈情感、民族心理、民族特有的性格等方面。比如:维吾尔舞,笔直、飘逸、充满了民族骄傲的气质,是民问舞中独一无二的一支。不管是“托帽式”,或是友善。蒙古人、藏人和塔吉克族人都喜欢鹰,鹰是他们的象征,他们的形态、气质、气氛各有不同:蒙古族突出勇猛、矫健;藏族人表现出强健、稳重、豪迈;而塔吉克族人表现出轻盈、洒脱的精神面貌,蒙古族舞蹈中的鹰像,是广阔的草原上的广大牧民的精神面貌和气势的艺术升华,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豪迈精神。

无论从哪个方面考察,都能证实“格调”是民间舞蹈中的一部分[6]。因此,正确掌握民族舞的文体特征,是进一步深化民族舞蹈教学的切入点,也是加深理解民族舞蹈艺术的基础。其实质并不只是教育目标,而是新时代发展中民俗舞蹈发展的根源。它是一个社会教育的进程,它折射出了文化的发展。

  1. 分析民族民间舞“风格性”教学

民俗舞蹈的风格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要求有良好的文化环境,长期的品味、体验和学习,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到舞蹈中,使其充分展现出自己的民族精神。

3.1 积累并掌握更为丰富的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材料来自于民间舞蹈,因此,在“风格性”的民族舞蹈教学中,应重视对其进行大量的积淀,以深化其对其的认识和对其特有的美学修养[7]。。它把民俗和民俗的真实感情内涵以舞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民族民间舞蹈实际上也是一种国家的文化,也就是说,它是用舞蹈来表达一个国家的文化精髓。而对民间舞蹈的学习是一种文化的学习,而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一问题,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教学水平没有明显提高的主要因素。

3.2 体验民族民间舞的内在情感

在民族民间舞蹈文体的教学中,要从点到面,对其进行剖析,既要掌握其总体发展趋势,又要对其进行剖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提炼,使学员在不同的民族舞蹈中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情感和精神。通过感受民间舞蹈的内心情绪,可以更好地掌握其情绪的颜色与变化,从而更好地领会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

3.3 抓住民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并完美的表现

在民族民间舞中,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激发他们对文化、感情的认识,并在舞步中体会到更深的感情。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认为,要从舞蹈的动力出发,就是对民俗舞蹈进行基本的启蒙,并对其进行形式与精神上的培养。传统的民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常常具有其独特的形式特征,而这种古典的表现形式正是民间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8]。当然,这种舞步的创作、排练和修改都必须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结论

在不断的发展和发展中,传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美术和文化的知识,必须不断地提升其有效性和有效性。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作为承载着历史与文化遗产的优良载体,发挥着特定的文化传播功能,有着其独特的意义。把“风格性”作为一种民族舞蹈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民俗舞蹈在传统文化中的优势,以肢体舞蹈为载体,充分发挥民族舞蹈教学的功能,并对多元民族的优秀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展示各民族的舞蹈特色,推动文化交流,提高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刘荔.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艺术科技, 2014(6):1.

[2] 张靓靓. 浅谈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本质魅力[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1(3):3.

[3] 董柳莎.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雪莲, 2015(7Z):1.

[4] 黎娜.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北方音乐, 2016, 36(24):1.

[5] 潘黎. 浅谈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孩子天地, 2016, 000(008):P.191-.

[6] 刘铭宝.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通俗歌曲, 2013(12):2.

[7] 孙越. 论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的风格性[J]. 音乐大观, 2014(4):1.

[8] 张靓靓. 浅谈风格性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本质魅力[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