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源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2
/ 4

推动新源县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初探

黄增霞 

新源县委党校   新疆伊犁  835800

【摘要】推进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更加客观审视我县文化旅游资源融合,本人深入那拉提杏花谷、野果林社区、那拉提景区、县文化馆以及各别乡镇村社区文化阵地文化大院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展了调研。通过调研,详细了解我县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旅游产品开发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提出推动新疆新源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一、我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新时期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县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具有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现实基础。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我县公共文化服务网已经基本建立,目前已形成了以县文化馆、图书馆总馆为龙头、12个分馆为枢纽、90个村(社区)服务点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网;我县文物保护单位有:自治区级7处(阿勒吞古城遗址、阿尤赛沟口墓群、坎苏沟口墓群、克孜勒塔斯岩画、阿克奇古城遗址、则克台镇萨哈西北墓群、塔特然岩画),州级6处(塔勒德镇库勒赛依沟口墓群、铁木里克叶克阿夏沟口墓群、铁木里克阿克赛沟口墓群、则克台镇萨哈以北1号墓群、铁木里克以西3.5公里处2墓群、阿西勒3号墓群),县级203处(新源县农机修造厂墓群、8117台古墓群、鱼塘遗址、则克台镇萨哈以北2号墓群、铁木里克赛沟墓群等);现有自治区级文化生态试验区1个(哈萨克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个(阿肯传承基地、吐尔根摔跤传承基地);新源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98个,其中新疆自治区级项目3个(哈萨克库热斯、哈萨克族民间故事、哈萨克族冬宰习俗),代表性传承人2位;伊犁州级项目共15个,代表性传承人8位;县级非遗项目名录80项,代表性传承人74位;新源县新源镇和别斯托别乡各成立哈萨克族刺绣传承基地1个;2021年,由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认定为新源县文化馆和喀拉布拉镇文化站为哈萨克族铁尔麦传习所、坎苏文化站为哈萨克族阿依特斯传习所。

二是旅游资源丰富。县域内现有5A级景区1个(那拉提旅游风景区);4A级景区2个(分别是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肖尔布拉克酒文化小镇);3A级景点3个(花海那拉提、伊犁植物园、那拉泉景区);4S级滑雪场(那拉提滑雪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那拉提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那拉提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那拉提镇拜依盖托别村、那拉提镇英加尔村);2020年,完成新源县人民广场街区创建自治区旅游休闲街区申报工作;2021118日,我县正式获批“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那拉提草原是中国六大最美的草原之一,世界四大高山河谷草原之一,那拉提景区是全疆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同时也在2022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2023425日,那拉提景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是伊犁州旅游业的先行者和引领者。那拉提景区资源富集,草原、冰川、雪原、高山、河流、湖泊、森林、瀑布等各种自然景观均有呈现,并且那拉提还被誉为集中反映和展现哈萨克族传统生活习惯的“露天博物馆”,又称巩乃斯,素有“塞外江南”“天山湿岛”之称。经过不断的开发发展,已经形成了集摄影游、民俗家访游、自驾游、亲子游、研学游、星空露营、徒步探险、骑马穿越等多种旅游方式,骑马、漂流、直升机、固定翼、自行车、民俗家访、马术表演、旅拍等多种娱乐项目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2021年,我县累计接待游客1531.83万人次,旅游收入105.41亿元;2022年,通过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实现接待游客5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目前全县通过旅游带动直接就业0.45万人,间接带动就业6.3万人,在各景区景点内免费为贫困户提供126个免费摊位,供贫困户从事农副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销售增加家庭收入。

三是文旅融合发展优势突出。新源县充分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悠久的游牧草原历史文化相结合,推出“文化+旅游”重要举措,打造草原部落乌孙古国文化项目、哈萨克民俗婚礼演艺项目,展示了草原部落的乌孙王婚庆民俗表演、乌孙王婚宴、乌孙王迎娶汉公主婚庆大典、大型篝火晚会、阿肯弹唱、摔跤、趣闻互动游戏等文化娱乐节目;推出了现代马舞剧演出--《守望那拉提》提升改造项目,以历史和故事演绎结合的手段打造的大型历史故事剧,让世人感受到那拉提草原的独特风韵,为中外游客提供高端民俗旅游文化盛宴;举办那拉提草原文化旅游节、草原音乐节、那拉提冰雪旅游文化节、那拉提杏花沟旅游文化节等一系列人气爆棚的旅游节庆活动,大幅提升了新源旅游品牌营销的“热度值”;组建了

13支专业化文化演艺队伍,推出“草原狂欢·篝火晚会”“阿肯阿依特斯”弹唱会等精品文化演出,大力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四是政策叠加优势。近两年,新源县以野果林景区、那拉提特色小镇、湿地公园为重点招商区域,以房车自驾车营地、酒店、民宿、旅游特产交易中心为重点招商方向,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大招商宣传和政策扶持力度,那拉提景区累计实施各类项目30个,总投资达25亿元;今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目前已完成2.4594亿元,实施建设项目9个,其中续建项目1个(伊犁州新源县晶彩印务有限公司彩印生产项目,新建彩印生产车间1200平方米,原材料仓库300平方米,成品仓库300平方米,办公、职工生活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600方米,及道路、停车场、绿化、供电等配套设施。)、新建项目3个(新源县各乡镇冷水鱼养殖场建设项目、新源县伊犁植物园建设二期-植物保育馆项目、新源县综合服务站建设项目),储备转新建项目5个(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移动全景星空木屋建设项目、新源县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源县那拉提四季旅游建设项目(二期)、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云未央民宿”建设项目、那拉提特色小镇旅游综合度假区项目);今年总招商引资4亿元;重点投资2.1亿元的新源县公共体育馆、游泳馆、天鹅湖体育公园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向全县各族群众常态化开放;伊犁州新源县公共体育馆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新源县社会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居民生活品质和塑造城市形象、打造旅游品牌都具有积极意义,是全县各族人民都期盼已久的全民健身和重大民生工程;新源县那拉提四季旅游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的带动当地税收、解决就业,为伊犁州全域旅游增添新的热点与活力;伊犁植物园温室保育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把世界热带和亚热带的珍奇植物保育于此,完成这些珍奇植物的异地保存,为科研提供便利条件。还能使来伊犁植物园的游客可以看到奇花异草,增加了旅游内容,并让游客在冬季也有了一个好去处。

二、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升品牌影响力,推进全域化旅游,促进了我县的经济发展。但是,旅游资源多、文化队伍薄弱、挖掘宣传力度不足,导致文化和旅游还没有深度融合,重旅游轻文化,重建设轻营销、我县地域文化体现不足等现象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旅游发展水平低。我县旅游资源虽多,但旅游供需求不平衡,与文化衔接不紧,与行业融合不深,旅游业发展还处于观光经济、门票经济阶段。“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环节发展缓慢,配套项目少、档次品位低、产业链条短、文创产品少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问题。那拉提杏花谷、野果林、湿地公园等最近开发的景区周围没有一家有特色、有品质的餐饮店,缺少住宿场所,垃圾桶、公共厕所、标识牌等缺少,景区缺乏文化旅游特色产品,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经营商贩多数没有经营许可证和健康证,还有的景点绿化带杂草重生,存在踩踏花草、乱丢垃圾、宠物入园、裸泳、随地野餐等不文明行为......与旅游发达地区相比,在服务理念、服务品质、服务氛围上还有较大差距,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水平还不高,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综合素质有欠缺,宣传营销手段比较传统,精准营销力度不大,新源旅游对外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

二是文化产品不足。文化与旅游融合程度亟待提高,主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丰富,但文化产品不足。本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裕,但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资源不足,如哈萨克族毡房文化,为了方便迎接更多的顾客,毡房外观与内饰都普遍存在随意跟着市场改动,很难体现过去哈萨克族毡房里面的深厚文化;另外对本地历史文化也未能进行充分地挖掘整理,缺少当地有知名度有模范作用的人物宣传,缺乏依托历史来体现我们县丰富的文化氛围;文化创新能力较弱,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没有变成旅游产品;旅游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合度不足,本地历史文化挖掘单一,未能体现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源县是一个哈萨克族集中居住的县,未能充分依托哈萨克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创作出更多的文创产品,当地的年轻人更多注重经济效益,不重视对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重风景观赏,轻文化体验的现象,虽然那拉提景区在景区内设置了观景台、天牧台、游民人家、草原部落等景点开展哈萨克族婚庆、游牧生活等一些文化展示项目,但还是远远无法满足不同阶层的游客的需求;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明显不足,没有形成知名品牌,文创作品融合度不够扎实,经济效益低,近些年虽然依托各乡镇村社区家庭妇女开展了一些刺绣作品创作,制作了一些哈萨克族生活中用的毯子、挂帘、垫子等产品,但是只是局限于满足本地人的需求,质量和创作方面无法达到文创作品的要求。

三是文化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不完善,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县域内部分乡镇村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更加薄弱、大部分村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基本空缺,图书馆、文化阵地利用率不高,受疫情影响村社区文化阵地挪用严重,未能发挥群众文化服务职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还受到文化人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目前缺乏一批文化艺术基础扎实,具有艺术创新能力,懂市场、敢开拓、会管理的文化经营人才。尤其是缺乏既熟悉本地历史文化,又懂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形成从策划、引导、管理层面推动发展的核心力量。因一些客观性的要求,比如:脱贫攻坚、家门口就业等一系列的措施,带动一批村社区的农牧民从事旅游行业,

办理合作社、民宿、餐厅等工作,为了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让一些文化程度低的文化旅游经营者上岗,不讲社会效益只求谋利,造成低质庸俗的文化旅游服务、产品充斥市场。

四是文化和旅游融合不深。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旅游资源重投资开发在那拉提景区,对全域旅游概念认识不深入,以那拉提5A景区为引领的作用发挥不足,一些中小景区文化主题不鲜明、旅游旺季短,只注重吸引本地游客,缺少核心吸引物的支撑,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参与、感受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未能将本地文化旅游特色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地方特色风味餐饮开发不够,缺少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剧院式餐厅;酒店文化氛围不浓厚,缺少文化主题酒店;旅游纪念品对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接待大型团队的文化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缺少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高档次、小规模演出场所。

三、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县将持续深入巩固伊犁州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深度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同时将旅游产业置于我县第三产业的核心位置加以推动,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扎实推进旅游、文化、生态深度融合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旅游富民增收为目的,着力打造文化旅游竞争新优势,实现宣城经济转型发展新突破,努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新源战略支柱产业,为新源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此建议如下:

一是整理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我县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我县应该系统整理研究历史文化脉络,深入探寻阿吾热勒山历史文化根基,充分挖掘岩画、古城遗址等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新源县历史名人轶事,探索打造“天山野苹果发源地”品牌,将历史文化资源及故事进行汇编整理,形成新源独有的地域文化品牌;同时要逐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将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引入全面规范与旅游融合的轨道;继续挖掘、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利用当地“石榴籽”文化小分队在各景区景点演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互动;通过阿肯弹唱、民间舞蹈、民歌、摔跤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和项目的结合点,做好策划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是打造品牌创建,做好市场开拓。进一步做好已创建国家A级以上景区、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巩固提升,进一步扩大“草原明珠·醉美新源”旅游品牌影响力。做好那拉提古道探险游线路的挖掘和推广,制定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古道旅游等专项旅游线路,探索实施“周末休闲计划”、文化旅游消费月、消费季等活动,集中推出一批短途游的专项旅游产品,繁荣周末经济。不断扩大宣传营销声势和规模,提升宣传营销质量和水平,不断拓展打通内地市场;完善旅行社奖补政策,根据组织人数、消费等情况给予一定奖励,激发旅行社参与新源旅游发展的热情。加大旅游宣传推广资金投入保障,做好全媒体宣传推介,整合资源制作新源旅游推广宣传系列作品,挖掘和打造一批网络形象推广群体,为“草原明珠·醉美新源”旅游形象代言、造势,最大程度聚集人气,吸引疆内外游客来新源旅游观光。

三是大力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依托县文化馆、歌舞团专业队伍,从乡镇和村社区中选拔有文艺特长的民间艺人,组建高水平的演艺团队,在景区定期演出;树牢“名、特、优、奇、新”理念,借助扬州市援疆优势资源,开发植物印染、木制手工艺品、刺绣作品、那拉泉系列产品、本地特色干果产品等一系列融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创产品,同时将我县现有农特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进行有效整合,让游客有所选、方便购、带得走,组织游客参观各类艺术作品,现场展示并体验制作过程,从而实现旅游商品的提档升级。立足我县农特产品和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资源,整合部门、乡镇、行业协会力量,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着力打造“那拉提礼物”系列品牌,以品牌促销售,增加群众收入。

四是突出特色,进行优化布局,大力丰富文旅体验活动。以那拉提景区为核心,立足自然风光、特色种植、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游、农业观光游、民俗风情游、自驾游、体验旅游、康养旅游和民宿客栈等旅游产业,重点规范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做好应对旅游高峰各项准备工作;以县城为中心,立足则克台红花、吐尔根杏花、野果林果花、那拉泉水产养殖和县城周边资源,发展春季“花季游”、民俗风情一条街、特色商品购物一条街、特色农家乐、主题文化酒店、农业观光园、冬季冰雪旅游、“夜间经济”等旅游产业,重点以野果林景区创建4A级景区为抓手,建设以研学游、农旅融合的度假康养型景区;

以伊犁酒业有限责任公司酒厂改扩建项目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巩固提升肖尔布拉克酒文化小镇4A级景区建设,立足西域酒文化博物馆、那拉提湿地公园和72团红军纪念馆等资源,发展工业旅游、水上旅游和红色旅游等旅游产业,重点是用“互联网+”的经营思维助推西部旅游资源的集群打造,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争取实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片区域,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积极探索“月光下的毡房”、庭院美宿等精品住宿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住宿产品升级,形成一批高品质的旅游住宿,重点推进那拉提镇哈因赛村民宿改造升级,不断优化住宿产品体验度;着力发展影剧院美食街、天山街美食街、文化路商业街、那拉提镇芳香那拉提特色街、那拉提农家乐一条街、肖尔布拉克酒文化一条街、那拉提景区文创产品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参考文献:

[1]《“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

[2]周荣.大力培育文旅融合八大业态[].西安日报,2020-01-137).

[3]方忠,张华荣.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实证研宄--以福建省为例[].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39-45

  [4]邹统钎,晨星,张一帆.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形成经济发展新增长极[N.中国旅游报,2018-06-22( 003) .

[5]宋瑞.如何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11)24-35

[6]王珂,高塬.沉浸式旅游带来新体验[N].人民日报,2019-11-2019).

[7]刘治彦.文旅融合发展:理论、实践与未来方向[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6):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