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2
/ 2

小学“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

郭菲 ,皇甫雪莲

身份证号码:232103199807310422

摘要:课程群是指将结构清晰合理、彼此连接的各种课程集中起来,形成严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碎片化的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小学阶段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让学生自由发展,根据个体兴趣爱好认真探究科技知识,逐渐成长为未来优秀科技人才。通过精选有科技天赋的学生,提升小学校园教育质量,让学生在科技知识带动感染下,形成热爱科技、崇尚科学的氛围。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开发和实践

引言:科技教育是小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小学校园要更加注重高质量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努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培育模式相互对接,为有天赋和科技兴趣的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服务。要从师资力量、物质保障等各个方面予以支持,让学生可以充分发展个性,贯彻落实素质教育。

一、小学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育体系

将课程群的思路和方法引入到小学科技教育中,可以整合教学资源,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最大化。通过课程群提升科学知识的关联性和逻辑感,让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内在逻辑性。将不同课程联系在一起的主线,将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学校课程建设亟须持续纵深推进,而课程群的构建与实施可以作为这一变革的重要突破口。课程群符合并彰显着课程建设深度发展的趋势。

(二)集中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

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和实施,就是将教育资源进行集中,对科技知识和基础最好的学生进行培育,让这部分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突破性增长。通过课程群的形式让人才在小学阶段得到充分尊重,循序渐进学习各个学科知识,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统一整体。小学生在科技拔尖人才下受到积极影响和诱导,产生科技强国、科技改变社会的思想,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二、小学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的开发与实践策略

(一)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建设

小学校园的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开发和建设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科技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在国家规定的科技教育指导纲要和实施意见的指导下进行,将地方、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资源的充分融合,吸取其中符合小学生科技教育的合理因素,通过设置科技课程群,制定课程大纲和教学设计等方面,使教师科技教育具备专业性。学校要重视场地设施的建设,将先进教学用具充分应用在科技教育之中,整合科技教育资源,打造好长期可持续性的科技教育课程。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将小学科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综合运用起来,纳入考核和巡查计划中,为科技教育实施预留出充分的教学空间,使相关师资力量得到提升,在课时和资金方面进行更高力度的政策倾斜。要提高科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品德、树立科技理念的重要价值,将课程资源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进行吸取。使家长和社会层面上的资源充分介入,打造出长期可持续化的科技教育体系,使学生都能够熟悉科技项目,热爱科技,在科技中健康成长。

(二)联系生活,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需要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生活中处处感受到科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生活化教学使学生从现象出发,进行有逻辑性的假设、论证和实验等步骤,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在学习中增长见识,拓宽科学知识视野。生活化教学模式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提取与精炼,使之与教科书中内容有机结合,一起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科技拔尖人才教育具有很强的生活属性与应用属性,教师的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熟悉经历与知识构造中把握陌生的知识点,从生活经历延伸,逐渐接触到所要学习的事物和问题,减少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将陌生化的知识与学生熟悉事物建立起内在联系,减少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困难程度。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确保科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在锻炼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平常多问问题,根据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结论。

以科技教育中的“杠杆原理”为例,本次教学中涉及杠杆原理,由于杠杆以及杠杆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改变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运用力量的窍门,总结生活中的杠杆原理。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大脑,促使学生仔细思考日常生活,提升科学逻辑思维能力,寻找与杠杆有关的内容。有的学生认识到在进行扫雪时,自己站在操场上,一只手作为支点不动,另一只手带动铁锹进行科技,就是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到了杠杆原理。通过培养理性思维能力,学生不仅了解到杠杆原理,从具体的数据中根据理性总结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原理,也联系到了日常生活。在这种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在与生活相互融合的科技教育中,也会积极实践创造,根据原理创造出各种科技小作品,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三)融合科学家事迹,渗透德育教育

在科技拔尖人才的课程群开发中,学校和教师也要关注到德育教育方面,将科学家的人物形象作为资源纳入到课程群开发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知道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才可以成为未来的国家栋梁,作出贡献。引导学生将心中学习的榜样当作是那些在祖国各行各业上发挥重大作用的科学家,为祖国和人民作出贡献,造福社会。通过成为科学家,学生可以做到真正为国家作出贡献,在报效祖国中实现人生价值。

例如在科技教育中,教师让学生将科学家作为学习的榜样,了解科学家攻坚克难,在各自的领域上奋勇拼搏,比如屠呦呦院士努力探索创新,发明出了青蒿素,将传统中医和现代西方医学相互融合,为社会医疗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让学生也想和他们一样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渗透德育教育的同时,学生也要知道学习科学家的道路必然要克服很多困难,知道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泡失败了无数次,科学家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至理名言。

结束语:小学科技拔尖人才课程群开发需要立足综合思维,不仅关注到科技产品、科技知识,也关注到科学家的事迹,推动学生的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最新时代优秀科技人才。通过课程群,将原本独立的课程连接起来,确保学生高质量发展,掌握各个学科知识,懂得科技创造,每天都有知识和思想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曾燕. 小学科技类社团活动开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20.DOI:10.27672/d.cnki.gcsfc.2020.000856.

[2]张宏芳.关于小学科技实践活动设计与开展[J].科幻画报,2018(07):132-133+135.

[3].传承科技文化  培育创新人才——记连云港市石桥中心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历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4):194.

[4]杨小仁.以科技活动为抓手,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南昌市朝阳小学科技活动的实践与探索[J].知识窗(教师版),2015(12):61.

[5].培养科学素养  造就创新人才——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心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成绩喜人,亮点纷呈[J].南方论刊,2014(01):113-115.

[6]廖树新.培养科学素养,造就创新人才——广东省深圳市龙岗中心小学科技教育工作掠影[J].小学科技,2012(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