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淄博烧烤”现象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后疫情时代“淄博烧烤”现象对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启示

姜华 ,曹娜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摘要:2023年春天“淄博烧烤”现象爆火网络,从淄博市政府的积极作为和老百姓的热情待客中,我们能解读出其背后蕴含的“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淄博烧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传播的鲜明特点,这些特点引发我们思考,可以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新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出去,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关键词:儒家思想 文化传播特点 文化传播途径

2023年春天,淄博烧烤成为网络上红极一时的文化现象。不管是微信,还是各个小视频平台,淄博烧烤一跃成为热搜的榜首。网友们不仅关注淄博烧烤这一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对淄博烧烤爆火引发的人间烟火体验津津乐道。

淄博烧烤火爆全网,据悉源于去年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山东大学的学生在淄博进行隔离防控,结束离开之前,淄博市政府包下了诸多淄博烧烤摊,让学生们品尝烧烤,为此次隔离防控画上完美的句号。大学生们感动于淄博市政府的暖心安排,也感动于淄博人民的温情相待,相约来年春暖花开,再赴淄博一起撸串。

在疫情防控放开后的第一个春天,淄博烧烤在大学生们“再次相约”的承诺中火了起来。此次的爆火,不仅体现了老百姓对人间烟火气、生动生活的期待和渴望,也体现了淄博老百姓和大学生们心手相牵的浓浓真情。随着淄博烧烤火出圈,淄博政府和市民们也积极投入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亲切开门迎客的状态,并一度将“淄博烧烤”文化现象一路捧红、炒热、做出特色。

一、“淄博烧烤”现象蕴含的儒家文化

自古以来,山东就是“孔孟之乡 礼仪之邦”,也因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鲁国所在地而被誉为“齐鲁大地”。淄博,就是齐国的所在地。“淄博烧烤”文化现象的背后,便蕴含着深刻的儒家文化。

友好、热情呈现出来“仁”的思想。淄博烧烤爆火后,网友们纷纷到淄博品尝烧烤,五一前后一度出现了“进淄赶烤”的热潮。在网友发布的小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出租车司机的热情载客、志愿服务人员在火车站迎接、文旅局长到火车车厢内派送礼物等等友好行为,让人对淄博充满了浓厚的亲切感;尤其是五一期间,热情市民主动上街担任载客司机,更有市民腾出住宅方便订不到酒店的网友使用。儒家思想中,对“仁”解释为“仁者爱人”,是善待他人、友好待人的意思,对照淄博市民的这些行为,无一不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

诚信、不欺呈现出来“义”的思想。网红博主赴八大局随机购物,用自带电子秤进行重量的核对,让网红博主始料不及的是:抽查的十家淄博商贩中,竟然没有一家缺斤短两,还有个别商家多给了克重。这一现象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友们为淄博商家的诚信点赞。随后,也出现了烧烤店预约满号时,店家主动劝离客人、客人久等落座后赠送吃食的举动,当然也有鸭脖小哥爆火后主动关闭抖音打赏的行为,还有再苦再累也坚持为顾客烤串的行为。孔子认为:所谓义,就是适宜也就是说言行要符合礼法和道德孟子进一步将阐述为羞恶之心,也就是人要对于自己丑恶的言行感到羞愧: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到,儒家中的具体内容。淄博商家的行为,是诚信、是谦逊,是对他人有情有义、有担当、有呵护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义”的思想。

有序、规范呈现出来“礼”的思想。淄博烧烤爆火伊始,淄博市政府便开通了高铁的“烧烤专线”和市内交通的“公交专线”,从便民服务上为网民着想;随后,淄博出租车司机严格执行“绝不宰客”,小商小贩也绝不缺斤短两,淄博市民们甚至主动呼吁“周末不出去吃烧烤,让给外地朋友先吃”。所有商家和百姓规范有序地经营和真诚待客。淄博市政府也积极作为,在有限地时间内,高效完成烧烤城建设,实现外地车辆免费停车,如期举办烧烤节。如此的规范有礼、行动有力,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的思想。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也影响深远,每个人都在无形中坚持用儒家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淄博烧烤背后呈现出来如此丰富的儒家思想,使之不仅仅是一种网络现象,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二、后疫情时代“淄博烧烤”文化现象的传播新特点

后疫情时代随着疫情防控的结束的到来,疫情防控放开意识,全国各地各城市,纷纷在努力恢复社会活力,期待旅游事业蓬勃发展。“淄博烧烤”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现象,既有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作为基础和后盾,同时淄博市政府也在幕后积极作为、主动造势、创造发展——成功举行了淄博烧烤节,迎来了五一小长假的旅游高峰;利用书画创作,再次掀起了又一轮的关注高潮。

可以说,淄博市的网络热潮,已经从最初的“淄博烧烤”延伸至“淄博招聘”“淄博书画”等多个文化热点,并积极带动了淄博旅游,成为后疫情时代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结合目前的淄博城市宣传,我们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综合分析其传播特点:

1、抓住网络传播积极造势

淄博市政府善于抓住网络传播的风头,进行积极造势。“淄博烧烤”的爆火缘起于山大学生春日之约吃烧烤,淄博市政府敏锐地抓住了这一苗头,火速行动,将火车专列、公交专列、外地车免费停车等服务迅速做到位。在大量网友涌入淄博市时,又迅速在网上推出了“八大局的特色小吃”,成为“吸引”“黏住”网友的另一个热点。“八大局小吃”的热点,是利用网络造势成功的案例。

2、依托网红力量推波助澜

淄博烧烤火起来之后的4月份,各大网红纷纷到淄博进行“吃烧烤”的现场直播。这一直播热潮,用平民百姓的视角,接地气地报道了淄博的美味、老百姓的朴实热情、商家的诚信经营,以及诸多网红导游对淄博文化景点的深挖报道。在网红直播们的“加持”下,淄博千年来的文化底蕴被大家所熟知——中国足球的发祥地、周村古商城的旱码头、临淄的稷下学宫、经久流传的七彩琉璃等等,让人们对“淄博上一次火,还是在齐国”的说法有了具体的认知。

3、成功自创热点持续吸睛

前文提到的“八大局小吃”是淄博市政府自创的成功热点,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热点在持续推出,例如,为了方便网友前来游玩,淄博市政府免费开放了诸多旅游景点、免费开放了全市的停车场、为来淄博求职的大学生免除相关费用,这些都在主热潮之余,形成一波一波的小热潮,让舆论关注不停、持续吸睛。五一之后,网友们一度以为“淄博烧烤”不“热”了,有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予以调侃,没想到,淄博以“现场书画”再次火遍全网。网络上有人评价,“这也许不是淄博的底牌,但是淄博的底蕴”,意思是说淄博人民创意倍出,在未来的日子里或许还有其他的举措。

三、后疫情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新途径

鉴于“淄博烧烤”的成功传播,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探索后疫情时代中华文化网络传播的新途径。

1、创新发展亮点,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在网络时代,采用新颖的形式、依托网络平台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去传播。例如淄博创新采用书画作品走上街头,一幅幅满是墨香的扇面,为老百姓的生活平添了文雅和清凉;再比如,前段时间火爆西安街头的“盛唐密盒”,通过时空穿越+互动答题的方式,让杜如晦和房玄龄两位唐朝名臣在街头为游客出题作答,既起到了娱乐的效果,也传播了传统文化知识。

这些创新的形式,深受大众喜欢;不仅如此,还吸引了诸多海外游客的关注,此次“淄博烧烤”现象中,便有不少老外是打着飞的来吃烧烤的,来到中国便会切身体验中国的人情风物,这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体验类、互动类、知识类等活动,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高雅气息,也能在互动参与中让大众切身体验,亲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5G时代到来之后,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分析、精准预判受众需求、受众心理倾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乘“网络传播”的春风,无声化雨,润化受众;利用强大的网络推广功能,将我国优秀文化推向全世界。

2、讲好中国故事,善于挖掘并使用民间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

在未来的传统文化传播中,要继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中国形象。像“淄博烧烤”现象,便是以市民与大学生的相守相望作为故事载体,充满情感,生动感人。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很多内容不能照本宣科,而是应该用生动的故事传递融通中外的真挚情感和美好愿望,这样才能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

同时,在传播力量上,要挖掘民间力量和老百姓代言人。近年来,火遍网络的李子柒,就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淄博烧烤”传播中的诸多网红,也积极宣讲淄博风情和齐鲁文化,他们都是未来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在网络上还活跃着许多定居国外的中国人、定居中国的外国人和有中国生活经历的归国外国人,他们对中西两方面文化十分熟悉,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魅力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深刻的领悟,他们采用让西方国家受众喜欢和接受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方式,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例如来自挪威的年轻人——克里斯,拥有2000万的粉丝关注,在疫情回国期间,带领身边的亲友尝试中餐、中国服饰、广场舞等,接地气地宣传中华文化。

后疫情时代,我国社会面全面开放,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国际传播事业任重道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传播的系列论述的指导下,通过分析总结“淄博烧烤”文化传播现象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更加坚信,未来的国际传播工作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简介:

姜华(1979—),女,山东招远人,硕士,讲师,从事语文教学、传统文化和思政研究。

曹娜(1981— ),女,山东博兴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心理教学、心理和思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