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论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8
/ 3

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论析

吕纬昊

(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  要: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进一步强调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极其重要性,提出了目标要求和措施办法,同时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理论进行了继承、丰富和发展。这彰显了毛泽东同志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刻认识和对党建工作的重视。他强调基层组织要紧密联系群众、发扬民主、坚持群众路线以实现党内民主集中制。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也为后来党的领导集体在新时期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加强和改进提供了重要借鉴。

关键词: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是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主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学说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这一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是通过对党的建设实践的总结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它体现了全党集体智慧,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壮大。这一思想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学说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它着重指出,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基石和战斗堡垒,必须注重群众性、组织性和政治性的统一。毛泽东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和需要,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每个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去。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还强调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了党委统一领导和党支部的基层经验总结与传承相结合的观点。它强调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党内政治生活的两大基本原则,通过民主讨论、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形式确保党内的民主权利,并且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思想

自18世纪以来,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马克思恩格斯在经历了对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总结后,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将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使无产阶级政党的形成和发展。这使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组织和代表,能够更有效地争取自身利益并推动社会变革。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为无产阶级政治力量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虽未曾提及基层组织这一概念,但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基层组织建设思想的萌芽,并随着无产阶级政党的强大而不断完善,仍对于我们研究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共产主义同盟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孕育了党的基层组织的雏形——党的“支部”。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革命的先锋队,必须具有明确的纲领和利益取向,以引领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宏伟目标进行斗争。首先,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应该具体而明确,紧密贴合经济社会生活实践,成为政治先锋队的理论基础和行动准则。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这个最高纲领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坚持的,它代表了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永恒不变的意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导中,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通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无产阶级可以夺取政权并建立起一个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其次,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取向应始终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同,不能有偏差或利益冲突,以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终极目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时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听取群众意见、代表人民利益行事,并接受人民的监督和批评。马克思恩格斯终生致力于与工人阶级站在一起,并为实现无产阶级的胜利而奋斗。他们的工作不仅涉及理论分析和思想探索,还包括组织和动员工人运动。他们的目标是确保无产阶级的实际利益和解放能够取得优势,并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在国际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

(二)建党初期党的基层组织的“从无到有”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环境,组织活动非常困难,但党的创始人们仍然奋斗不息,将初期的共产党从一支小小的秘密组织发展成为一支庞大的先进政党。建党初期,由于党员数量少,全国大多数地区是没有党员的,而且党中央并没有形成党支部的概念,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第一个章程,要求“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即最初党的基层组织形态就是“组”。这是党章第一次明确规定了入党手续、组织系统、组织原则等。随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对支部的认识更加清晰、对于支部的规律把握的更加准确,在1925年,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修正章程》,规定“有三人以上即可组织支部”,明确了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支部”,并对支部的成立、组织、功能、任务等做了明确规定。随着党支部作为党的基本组织形式确立下来,中央局1926年在《支部的组织及其进行的计划》文章中明确了党支部在党内的定位、党支部的任务以及党支部建设的方法。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重提“支部建在连上”,要求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1930年,党的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支部在人民群众中的重要地位。1938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组织路线,完善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相关规定。组织的形式逐渐成熟,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取得了快速的进展,基层组织逐渐成为全面扎根人民群众实践的重要阵地。

(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建设的影响

共产国际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学习和掌握了很多国际经验和理论,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现代最先进的社会科学派别,最与实际的世界革命运动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在倡导先进和实践可行理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在确定党早期组织原则和促进组织活动展开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指示下加强了自身的组织机构建设,共产国际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纪律,建立更加有效和严密的纪律框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思想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中共一大的党纲中首次提出“民主集权制”概念,并指出“共产党应该是民主集权制”的政党。1920年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列宁在此提倡和进一步阐明了有关民族与殖民地关系的学说。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被压迫民族所面临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责任,还讨论了党在种族与殖民地问题中的领导地位,以和同时期各大民族党开展协作的有关问题。

二、党的基层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一)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引导和领导群众贯彻党的理念、方针、政策并实现党的任务的重要战斗阵地,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开展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及时总结了经验教训,于1928年11月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并“决定在战斗兵中发展党员数量,达到党员和非党员各半的目的”。这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落脚点。这个方针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壮大党的队伍,确保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并带领党内外的群众,完成党在这个时期的任务。此外,这个方针在保证党的有效领导以及实现党的目标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的坚实战斗堡垒。我们党最强大的力量源自于基层,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将其打造成为党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政治、服务和发展功能。我们需要持续整顿那些存在“软弱涣散”现象的基层党组织,确保党的组织和工作能够全面遍及。同时,我们要紧急解决基层党组织在领导基层治理方面所存在的各种不足,填补其不足之处。关键是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其成为真正坚固的战斗堡垒。我们要构建牢固的基层组织,让其成为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坚强后盾,为我们党的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党的基层组织的确位于党组织的末端,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它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能够最直接地了解民情、听取民意、汇聚民智、凝聚民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与群众之间的重要媒介,能够将党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传达给群众,并收集群众的反馈和建议,有效实施党的路线和政策。党的支部是实现党与广大群众紧密团结的组织形式,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石。它承载着党的主张、方针和政策,负责落实党的决策并引导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各项工作。党的支部是党的血脉,它通过密切联系党员和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引导和凝聚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党的政治目标服务。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党的支部建设,使其在基层发挥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推动党内团结和事业发展。党的主张的传达和实施需要党支部深入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工作,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将群众团结起来。因此,党的发展和进步是离不开支部这个坚实的基础的,支部是党的力量增长的源泉。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党的地方组织和群众之间,起着沟通传导的重要作用。党和国家的所有方针政策最终需要基层党组织向群众介绍、宣传和推广;党和国家的各种工作部署最终需要基层党组织领导群众去实现。与此相应的,广大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终需要基层党组织引导群众争取和实现。通过党的基层组织组织群众的生活、改善群众的生活,是党联系群众的一种工作方式,也是党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构成了党的群众工作不可分割的完整内容。

(三)党的基层组织是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目标的基础

党的基层组织负有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职责,同时也负责传达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以及本组织的决议。基层组织在党的工作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是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的重要阵地。党的基层组织能够将党的意志和要求传达给广大党员和群众,促进党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组织力量的凝聚。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中,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在每个根据地实行党的领导一元化的思想,以应对党内存在的党政军民关系问题、统一精神缺失和各自为政等问题,同时促进根据地的建设和进一步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化。其次,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基石,也是党在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地点。基层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为党员提供了密切联系和相互支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党在社会中的引领作用。这些组织在思想、组织、动员和实践方面的协调一致性,为党员们实施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党能够有效地实现其使命和目标。基层组织作为党的领导和执政目标的基础,支撑着党的各项工作,也是党最终实现其使命的重要保障。基层组织应当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注重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促进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增强自身的政治先进性和战斗力,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

三、 毛泽东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的理论创新

(一)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

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工作方法,这种工作思想不仅在全党推广,也被广泛应用于基层组织中。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最基本的组织原则和工作方法,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提高组织效能和保证党的正确路线贯彻执行的重要基础。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采取并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制度。1927年6月,党的第五届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正式规定:“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即在充分发扬党员自觉自治原则的前提下,通过民主程序集体决策,保证执行决策的一致性和实效性。1937年10月,毛泽东指出政府同样需要贯彻实施民主集中制,并深入探讨了民主集中制在国家政体中的重要性。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党对民主集中制的理解也体现在毛泽东将其提升至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的高度。民主集中制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路线原则。在从群众中汲取力量和回馈群众的过程中,民主集中制实现了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结合。

(二)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方法

党的方针政策与群众工作的相结合是确保党的理论与实践相一致、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一环。党的方针政策是党在各个领域制定的指导性文件,它们的实施与群众工作的开展密切相关,相结合的方法至关重要。首先,相结合需要充分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情况。党的方针政策应当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通过调研、座谈、走访等方式,与群众直接接触,倾听他们的声音和诉求,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科学合理的制定。其次,相结合需要借助党的基层组织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承担着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广大群众的重要任务。通过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到基层一线,宣传解释党的方针政策,确保全体党员理解并践行,同时将政策解读传达给群众,增强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最后,相结合需要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贴近群众生活实际。党的方针政策只有体现在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在实施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特点,精准施策,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解决实际问题,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三) 以造就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目标的科学领导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加强干部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基础。党员是组成政党的基础和核心力量。政党的规模和广泛得到民众支持的基础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政党的品质和影响力则在很大程度上由党员的素质所决定,无产阶级政党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队伍为目标的科学领导方法,并且与党员队伍的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紧密相关,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加强党的党组织建设的基础工程。苏区实践表明,拥有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党能够领导取得胜利并改善群众生活的核心要素。这种高素质的队伍具备道德修养、智力水平和行动能力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建立高质量的党员队伍,并要求各苏维埃组织认真做好对党员的挑选与录用等工作,尤其着重强调了"创造苏维埃新的工作作风",倡导"群众化、实际化、组织化、纪律化"的新苏维埃工作风格。正确的组织方式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体作用和战斗功能的基础,为创建高水平党员队伍任务的完成,为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列宁全集,第 1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九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 社.1994:125

[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