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与育人机制构建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1
/ 2

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与育人机制构建分析

谭伟

重庆市工业学校(重庆工信职业学院) 重庆 4011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数字建筑技术有了很大进展,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无论是承担知识传授功能的教育建筑、承担知识生产功能的科研建筑,还是承担知识转化功能的生产建筑,均呈现出更互联、更共享、更自然的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产学研合作提升内部研发水平,其次探讨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最后就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建立进行研究,从而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育人机制

引言

随着建筑业走向数字化变革新时代,建筑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数字建筑”包含了建筑全过程、全要素、全参与方的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并通过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形成数字建筑平台生态新体系,重构建筑业的生产体系。同时,国家正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通过新工科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行业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胜任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在此背景下,传统建筑类实践育人平台已不能满足产业变革的人才培养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建立多交叉、多融合的产学研实践育人平台。并基于该平台,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良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行业数字化变革需求。

1产学研合作提升内部研发水平

企业内部研发要想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就需要大规模、长期的研发投入,并且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这也降低了一些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在产学研创新活动中,企业在投入部分创新资源的同时获得了来自学研方的异质性资源(新信息、新知识与新技术等)。这一过程加强了产学研各主体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推动新知识与新技术的产生。产生的创新成果又通过各主体间的交流与共享反馈回企业,有效地提升了企业内部研发的效率与水平。

2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平台

2.1数字建筑产业学院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指出,产业学院的建设任务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等内容。西安思源学院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6月就共建数字建筑产业学院建立了合作协议,合作方向包括就业实践班、“1+X”培训中心、师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就业实践班是指根据企业需求组建订单班,一部分课程师资由企业工程师担任,或在学生大四进入企业实践时,根据顶岗实习成果可认抵相关专业课学分和成绩。“1+X”培训中心是指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数字建筑专业实践能力。“1”是指以BIM技术为支撑,对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包括建筑、结构、机电、钢结构等BIM模型;“X”是指BIM全过程造价管理、BIM5D管理、智慧工地管理、装配式设计建造等数字建筑专业实践能力。师资培养是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BIM师资应具备的三大知识和能力,依托产业学院,通过项目服务、企业专家指导、技术攻关等方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数字建筑专业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是指在现有BIM实训中心基础上,引入大数据、云平台、VR等信息技术,校企联合打造数字建造背景下的BIMVR虚拟仿真智慧教育中心。

2.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内部研发水平

首先,强化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动人才、设备等创新资源向企业流动与集聚,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研发机构建设,以促进企业内部研发水平的提升。其次,优化税收优惠手段,提高企业税后利润率,降低企业创新项目投资风险,有效激励企业加大内部研发投入。最后,重视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知识产权法规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外部创新环境。

2.3产学研合作

一开始就应该带着问题去跟高校、研究所进行同步的研究,先走进去,然后再走出去。不能只在中国,也要在发达国家、“一带一路”国家等实现同步的原位的产学研结合,将中国创造、制造带到全球,获取国外对中国的信任和尊重。

2.4数字建筑工程研究中心

中心聚焦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理论与实践主题,研究方向包括项目全生命周期的BIM技术应用、装配式建筑设计及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智慧工地BIM5D管理协同应用、智能建造的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中心依托广联达数字建筑产业学院、省级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各类科研项目为载体,不断提升青年骨干教师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吸纳优秀学生参与中心科研任务,完成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国家智能建造产业提供高水平人才储备。

3数字建筑产学研融合实践育人机制建立

3.1人才评价系统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选取合理的人工智能人才评价体系有助于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构建人工智能人才评价体系的基本目的是坚持以用为本,更好地识别、管理人才,并为人工智能人才成长提供导向作用,注重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避免唯学历评价人才。基于胜任力模型理论和个体创新行为理论,综合运用科学计量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相关的机构和评价工具建立起多角度、多元化、相互独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使之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特征,构建面向能力、业绩、质量和创新的人工智能人才评价体系。

3.2承担知识转化功能的生产建筑

现代产业建筑一般以园区的形态出现,除了大体量的生产厂房,还配套完整的办公、生活和休闲设施,以满足员工全方位的需求。美国苹果集团总部、美国亚马逊公司总部、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总部等建筑,均以科技造型坐落于绿意盎然的园区环境之中,倡导面向未来的工作理念和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

3.3依据内部研发与产学研合作对不同地区碳排放强度的异质性影响,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措施

①东部地区首先应该加强对创新资源的宏观调控,合理分配并利用地区充足的知识、管理经验、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加大地区内部研发投入的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其次,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创新合作,通过将地区先进的知识、技术和设备等进行共享,有效推动周边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②中西部地区首先应该合理配置地区有限的创新资源,在进行适当的内部研发创新投入的同时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行以产学研合作为主、以内部研发为辅的发展策略;其次,推动财政税收手段革新,对产学研合作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通过政策引导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最后,加快金融制度建设,完善产学研融资机制,通过政府支持与民间筹资为产学研各主体提供急需的资金。

结语

近两年来,随着实践平台的升级、育人机制的改良、校企合作的深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BIM能力明显增强,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社会服务方面,已完成灵宝市弘农涧河沿岸景观改造、浐灞丝路国际文化中心、西安思源学院数字校园等项目的BIM技术服务。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专业建设成果丰硕。随着数字浪潮席卷整个建筑业,云计算、大数据与BIM技术的应用促进了行业各参与方的协作与互感互知,促进了产业链的融合。高校应积极融入数字建筑产业链,改造原有实践体系与实践平台,以产学研合作为抓手,面向数字建筑新业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参与合作的实践平台,以满足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林珍伟,祁皑,欧建良等.基于OBE-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专业BIM教学改革探索[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1,13(02):36-43.

[2]邹永祥,周启忠.探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新建地方高校实践平台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25):89-90.

[3]晋艳.BIM技术驱动下“两平台、多融合、三递进”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20(2):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