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标谋备考  着眼思维抓复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5
/ 2

立足课标谋备考  着眼思维抓复习

沈春容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实验中学     636600

摘要:一个新质量时代已到来,教育的赛道变了,必须建立新的中考备考思维和备考,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本文拟从研究中考、关注高考、研究课标、备考重点、三年备考、常抓要点、特别重视、团队合力八个方面阐述怎样科学备考

关键词:课标;备考;思维;复习

临近中考,越来越多的老师、考生、家长进入焦虑状态,究其原因:语文试题越来越灵活,情境化试题越来越多,探究性越来越强;知识性考查越来越少指向高阶思维能力的试题越来越多……凡此种种,让语文复习备考的策略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一个新质量时代已到来,教育的赛道变了,必须建立新的备考思维和备考式。

怎样科学备考?

一、研究中考

要做好中考语文的复习,首先要对近三年尤其是去年的中考真题做比较详细的研究,去研究试卷组题模块,研究考点涵盖,研究问题设计,研究答案标准,研究试题中的思维层次与进阶,研究试卷材料选择中蕴含的核心素养等等,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备考方向与备考策略。

中考试题是切合新课标学业质量的检测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效果验证。基于此,我们在备考方向上的思考是要立足于新课标下核心素养,有科学性的规划布局,有针对性的命试题,有侧重点的选择材料,有连续性的学段备考,有方向性的测评反馈。

二、关注高考

《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3)》对2023年高考趋势作出了几点判断。2023年高考四大趋势一、落实立德树人,鲜明体现时代主题二、高考由“考知识”向“考能力”转变三、聚焦“关键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四、高考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转变

高考评价体系内在有三条逻辑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情境载体串联线”。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高考命题和评价的始终,“能力素养银线”成为高考命题和考查的重心,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串联线。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

当下中高考的试题有许多的同源处,如命题形式、文本选择、考点侧重。高考就语文而言是考查用语言文字进行学术判断与表达的能力。因此,中考试题考察的核心能力要求是:文本细读能力,定向审题能力,逻辑思辨能力,应试写作能力。而中考的表现性评价是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实践运用、问题解决、交流合作和批判性思考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研究课标

要研究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对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做一定的研究。新课标核心素养指向: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其学段要求指向: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研究。其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包含: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梳理),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中考试题的文本内容、命题形式、检测模块与评价标准都可以在新课程标准中找到源点。

因此,在备考中,我们要把握:“两个兼顾”一一既要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注重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减少”一一减少机械性、记忆性试题的比重;“一个提高”一一提高探究性、开放性、综合性试题比例;“一个探索”一一探索跨学科命题,提升试题情境设计水平。

四、备考重点

在整个中考备考中,我们要有侧重点,要有的放矢。依据中考试题应该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整合,侧重于古诗文知识的积累与训练,侧重文本信息的提炼与概括,侧重于表现手法、技巧的整合运用,侧重于思维逻辑的推理与表达,侧重于作文语言、内容、情感、思想的综合训练。

其核心是立足“课标”,用好“教材”,着眼“思维”。

五、三年备考

中考备考,要有整体规划与全盘部署,要有站在起点看未来三年的前瞻意识,更要有来到终点回望前路的整合措施。初中语文教学要“三年一盘棋”谋划,中考备考也要有“三年一盘棋”的策略。教考结合,以考促教,以教促考。让中考备考知识在初一扎根,初二开花,初三结果。

七年级备考重点:良好的习惯,准确规范的书写,区分文体并把握基本特征,记叙文相关知识梳理,记叙文阅读的主要能力,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辨析与积累,古诗词的诵读、积累与理解,记叙文写作能力,片段作文训练。

八年级备考重点:准确美观的书写,流畅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记叙文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升,说明文相关知识梳理,说明文阅读的主要能力(如说明文的分类,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的特点),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积累,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意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等),比较阅读,古诗词的积累与鉴赏(画面描绘、情感主旨、炼字赏句、手法技巧等)。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语言流畅、优美生动,能够灵活采用多种记叙顺序、表达方式),片段作文训练及修改升格训练,说明文写作训练。

九年级备考重点:准确精美的书写,规范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记叙文、说明文阅读能力的巩固与提升,议论文相关知识梳理,议论文阅读的主要能力(如论点的辨析及理解,论据的辨析的理解,论证方法的辨析及其作用分析,论证方式的辨析及理解,论述语言的特点等),文言文、古诗词等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掌握及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进一步提升记叙文写作能力(语言个性化,有文化味,有书卷气,能够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片段作文训练及修改升格训练,议论文写作训练。

六、常抓要点

1.写字。每日一练,专时专用,静心书法。      

2.阅读。推进群文阅读、跨学科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注重阅读的思辨、鉴赏、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文学类文本与实用类文本并重,海量阅读与深度阅读结合。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学习,注重积累,聚沙成塔。

3.积累。背诵现当代作品的美句、美段、美篇,以及经典古诗文,并实行语言库积累量管理。    

4.表达。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

5.写作。不仅注重大作文的指导与写作,而且强化“小作文”“微作文”训练,将小困难、小专题各个击破。     

6.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高效学习最好的助推剂。教师可以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等,作文竞赛等。

七、特别重视

1.特别重视积累背诵。包括与教材相关的字音、字形、词义,《课标》和《考试说明》要求的背诵篇目;也包括传统文化知识及中华经典古诗文的背诵积淀;还包括有助于写作的现当代作品的美篇佳句。

2.特别重视阅读训练。注重指导和训练的方法与效果,激发兴趣,养成习惯,避免浅阅读,可以指导阅读方法,尝试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思辨性阅读等。教师要以身作则,参与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尤其要将教材和课标中要求的名著读遍。所有的阅读训练,都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的,任何的方法或技巧都无法取代“思维”。因此,备考策略就是立足“课标”,用好“教材”,着眼“思维”。

3.特别重视写作训练。坚持间周大作文,间周小作文;坚持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坚持每写必改(相互改、老师改、自己改),每写必评。

大多地方的中考作文只写记叙文,记叙文的考试范围有限。无非自己的生活空间及成长见闻。可以归纳为七类:校园生活类、家庭亲情类、成长感悟类、社会见闻类、读书学习类、传统文化类、家国情怀类。

八、团队合力

我们要认真备课备考,认真上课复习,认真批改作业试卷及专题训练,认真讲评试卷及专题训练,认真规划个辅狠抓三生,认真钻研中考试题。落实基础训练,落实听默写,落实书写训练,落实阅读答题指导,落实古诗文必备60篇背记,落实中考作文的规范性训练。细致用好课本教材,选择用好复习资料。

总之,语文复习要立足“课标”、着眼“思维”,系统科学规划,优化整体设计,注重复习策略,即知识体系是基础,阅读思考为抓手,能力突破做主线,关注时代是常态,以此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中考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最终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考报告(2023)[R].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2023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