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下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生活化教学下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陈桂亚

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第四中学 

摘要:从数学的本质来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中数学属于教育改革中的重点课程,教师需把握好数学的这一特点,找准数学教学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衔接点,积极引入各种各样的生活化素材,引领学生在生活化环境中学习数学,且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使其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增强他们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以下对生活化教学下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引言

初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是学生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基础。而初中数学学科作为学习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其重要性显而易见6但随着数学学科内容和深度的增加,数学学习的难度和抽象度也在持续加强。这使得很多初中生产生了一种抵触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同时,学生的这种消极心态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更加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心理状态联系起来,从学生的生存环境和经历出发,创造出与他们的生活更加契合的场景,通过对抽象数学的了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题能力。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应对生活的技能及综合素质,使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解决数学问题,切实体会到数学知识及技能的实用性和价值,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在如今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化的数学知识,将他们的实际生活经历作为数学模型,把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很好地整合到一起,使学生学习起来效率更高,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科学发展。再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落实生活化教学,这对于理论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贯彻落实教育回归生活这一理念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生活化教学资源,运用符合学生生活经历与思维水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及手段,能够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改变以往数学教学教条化、知识化的现象,不仅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驱使,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自身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生活化教学下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做好生活化元素的挖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生活化元素,以此来有效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做好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教材中很多知识都与生活存在联系,教师要做好教材知识的挖掘,结合教材重难点进行生活化呈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以“一元一次方程”知识教学为例,方程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教师可以引入相关案例,如我们在逛商场时,总会遇到商场打折,一件衣服原价为200元,商场打7折促销,那么若想卖需要花多少钱呢?利用这样的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知识,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方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抽象性思维的培养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设置生活化的教学问题

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设置一些生活化的互动交流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思考教学的内容。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大大降低课堂的学习难度,而且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老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一些与课本知识密切关联的生活化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这就造成了学生很难把理论和现实联系起来,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也就无法与已学习的知识进行关联的情况。教师若能主动导人生活化的场景,就可以透过生活场景来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创设综合实践情境,促进意识成熟蜕变

综合实践情境主要源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根据情境活动的复杂程度可细分为简单综合实践情境和复杂综合实践情境。通过创设综合实践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整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开展项目化学习,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和阐释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促进应用意识迈向成熟。(1)简单综合实践情境。面对简单综合实践情境问题,学生须从熟悉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掘合适的项目,提出适切问题,整合数学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各领域中的知识与思想方法,阐释结论的现实意义。

(四)组织实践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途径。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初中数学教师要联系教学内容,组织生活化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学生学习了“勾股定理”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勾股定理测旗杆长度。在活动中,教师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四人小组,并提前布置任务:“请大家在不破坏旗杆和绳子,并且不做爬旗杆等危险动作的前提下,利用勾股定理设计方案,测量出旗杆的长度。”在课前阶段,学生受到任务的驱动,自觉地与小组成员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迁移数学认知,提出不同看法,由此碰撞出思维火花,确定方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展示活动,鼓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的方案。与此同时,教师和全体学生一起分析各种方案,发现其中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选出最优方案。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到操场,鼓励其依据方案内容动手操作。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少小组遇到了诸多问题,如“将绳子拉得过长,导致在地面上形成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过长,不利于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多次测量的结果不同”等。面对这些问题,小组成员开动脑筋,利用各种方法尝试解决。

(五)课后练习生活化

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初中数学作业必须做到减负增效,教师要丰富作业设置的形式与内容,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作业完成中提升数学学习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中要引入生活化元素,结合课堂之上所学知识来进行课后作业联系的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生活化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利用实践来检验数学理论,提升学生创新型思维。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意识到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之间是存在密切联系的,知道生活化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结合具体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对策,将生活化教学全面贯彻且有效落实至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不断改进、优化与创新教学举措,为学生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使其切实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平.初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与省思[J].基础教育论坛,2022(30):66-67.

[2]卢小强.数学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应用意识的实践[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5):92-94.

[3]林贤新.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与意识的培养策略[J].成才之路,2021(09):66-67.

[4]赵录基.初中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16):108-109.

[5]朱青.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实践[J].中学课程资源,2018(0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