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3

试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刘大炜

(辽宁科技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辽宁本溪117004)

摘要: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要求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思政教学是在传统的教学流程基础上,融入思想教育内容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有力基础,在教学设计阶段提出,传统教学资源中丰富的思政元素,全面提高研究生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教育部推出的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中,明确指出现代化教育事业思政教学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满足思政教学体系设计的根本需求,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结合现代化社会的新环境变化,创新传统的教育形式,推动新时期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实现途径

引言: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要在思想上正确引导,才能使其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正确的决定,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任。但当下各高校课程思政中,仍存在各种教学问题,要求教师对当下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多加审视,理解其核心要义,分析存在的问题从而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高校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构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方式,采用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精彩、标题特色鲜明、题目新颖、内容创新的育人模式,在育德与人的环境背景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教学工作,对已共同特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化,促进课程思政教学革新的优化发展。因此,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发展路径探索存在重大意义。

一、加强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处在急速发展阶段,以往经济体制下的相关产业结构,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探索新的道路过程中,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出现和城乡矛盾,导致目前社会矛盾日益剧烈。如果高校学生对信息接受不及时,接受信息不全面,会对学生思想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可能让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因此,为了确保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我们需要高校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渠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和各类社交平台获取各种观点和信息资源。然而,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思政教育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提供全面的思想引导,帮助学生理性分析信息、筛选真假、辨别是非,培养正确的判断力和价值观念。在当下时代背景,高校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渠道非常广泛,自媒体各类社交平台让学生获取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而且国家对新闻和媒体的管控逐渐放松,社会各阶层意识形态多样化,学生更容易被偏激的意识形态所误导,改变他原有的正确思想,从而使得思政建设更有时效性,从而应为学生的意识形态形成铺垫一个有益的大环境,减少其受偏激思想的影响。

二、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有待加深

随着全国课程思政建设的气氛更加浓厚,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相关指导意见,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课程思政建设和特色课程教师的指导意见。一是职业教师对德育责任的认识不够清晰。二是课程,由于缺乏适当的道德教育,这些专业教师非常关注课程。能否正确实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专业教师真诚认同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勇于承担道德责任,专业课教师理论知识缺乏。

(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不丰富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发现本专业的知识价值、发展前途与教育发展战术方向的契合度,教师根据专业内容设计特色课堂教学内容。现在,课程思政的开展还是在传统的千篇一律满堂灌的教学基础上,未应用信息化网络教育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教学课堂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不高,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生动活泼,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力青春。在第二课堂中忽略了对思政价值的注入,现在的教学还是轻实践重理论的教学方式,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状态。

(三)教师信息素养缺乏,难以发挥信息技术应有价值

教师素质是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尤其是师资配备和培养机制方面。教师信息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思政课教师缺少理工科知识的学习,对于信息技术了解不够,信息素养不高。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没有正确而客观地看待信息技术,仍以教材、板书形式开展教学。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流于形式。仅仅是多媒体素材的简单罗列,缺乏科学地教学设计和良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和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是一项及其复杂的工作,在于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思政教育者工作量大,教学形式单一枯燥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工作量大,很多时候是一个老师对应几百名学生,有些学校流于形式开展思政教育课,课程内容、形式枯燥乏味,使学生忙于应付,并不关心思政教育课的主要目的意义。学生在举办相关活动时也只关注活动举办的场面是否足够的热烈,活动和课上的教学方式一样没有任何创新,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因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等原因给老师们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挑战。

(五)高校教师育人能力存在问题。

教师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现在教育队伍缺少整体的育德育人的能力,开掘思政元素的能力不够,教师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传授专业知识理论,缺失了人文关怀和课堂间的互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不高、理论知识储备不多和思想政治的教学技巧不强,使教师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地按课本知识进行灌输。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沟通缺陷,通常是由于教师工作量比较大,学生与老师比例失衡,待遇预期低于想象。另外,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教师以一对百,无法实现一对一当面沟通。教师一般通过班级群或者班干部通知信息,使得老师与学生沟通不深入,部分学生无法正确理解通知信息内容。最后,高校老师有时身兼数职,不仅要做学生的班主任,还要兼顾学生心理建设,同时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者,多重身份及大量工作使教师应接不暇,精力不济。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推动专业课教师向课堂教学领导者转变

具有德育领导力的职业教育工作者是课程思想和政策长远发展的潜在资源。专业课程教师赋能旨在加强课程思想和政策的未来发展。因此,学校应增强教师的德育和德育能力,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敏锐性”,并给专业课程教师完整的游戏。其在课程思想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赋予专业课程师资力量,加强课程思想政治建设。高校是专业教师发展的平台,提高专业教师德育领导力,离不开高校的支持。深化领导意识,改变传统角色定位。专业的课程带头人是课程的领导者,课程思想和政策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二)丰富思政教育中的党史学习内容

新时代高校教育实践中,单单进行传统的思政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必须积极探索党史当中的教育价值,并在思政教育中加深学生对共产党历史的正确认识,丰富学生思政教育中党史学习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中国共产党所带来的美好。首先,高校应该在思政教育中牢牢把握党史的教育价值,通过积极探索党史中的教育材料,深化学生对党史的认识与学习,进而帮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其次,高校应该充分地利用党史当中所蕴含的教育资源,丰富思政教育中的党史学习内容,让在丰富的思政教育中与党史中的精神产生共鸣,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到党史中所蕴含的决心,赋予学生勇往直前的前行动力。

(三)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

教学环境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教学环境的选择直接关系着课堂改革的成效。为了使教学环境更加贴合课程特质和学情,高校教师要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并提高提高信息素养,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一方面,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平台的延展性,发布优质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思考,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另一方面,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活动中增进师生交流,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情况,是思想引领更具针对性。

(四)加强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政意识

课程思政的建设使教师担任着育人的使命,学校应发挥课程思政的独特魅力,依照教育发展的规律,转换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以往的观念中,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完全独立、互不交织、难以融合,教师对思政教育及专业教育存在思想认知偏差,对思政教育认识片面。高校各个单位、教师和学生之间应相互加强交流合作,开发各专业知识课程的思政元素,运用创新优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专业知识,将思想政治理论、爱国主义情怀等融合到教学当中。任何职业和专业都需要科学严谨、职业素养、相互合作的意识及精神,在教学阶段要重点依靠思政课程进行这些精神的培养,需切实加强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完善体制机制支撑,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的发展。

(五)引入在线资源,构建翻转课堂

现阶段,高校教育中美育和思政课教育处于两个分离的情况,一部分是理论课程,其中会涉及美学原理、艺术概述、艺术鉴赏等等,另一部分也会涉及实践课程,如声乐、舞蹈和美术等等,若在美育课程中缺乏实教学实践就会索然无味,要引导学生指导实践作为美育课程中的关键部分,需要学生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消化与吸收,才能在有效时间内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容进行内化。美育课程在理论方面的教学能够作为思政课内容渗透的一个重要载体,若没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就不能实现在思想方面的同化与情感共鸣。例如,在“舞蹈鉴赏与实践”课程中,将一些理论知识构建成动态的教学资源,在网络平台中进行共享,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前完成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并在课堂中遵循理论完成实践学习。教师开展翻转课堂这种方式能够提升美育与思政课协同的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部分融入思政元素,在更多丰富的舞蹈作品中融入历史背景、故事情节、人文精神等内容,能够实现学生思想与鉴赏能力的共同进步,不仅加强学生都作品的感悟,更促进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

(六)强化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从现代化管理科学理论来看,其将对人的管理作为全部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人是具有思想的、能动性的。从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本质来看,其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其管理核心则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所以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管理人,而管理人的过程中就必须做好思想工作,发掘人的主人翁意识,可以说没有管理高校的思政工作必然难以高效地开展。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则需要强化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结合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需求探索出一个全新的学生管理途径。在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从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则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在育人工作上实现合力,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并科学地开展教学任务,重视高校学生干部的培育。高校学生干部既是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同时也是具有一定教育管理职能的干部,所以在高校德育工作开展以及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起到了带头作用。所以,高校工作人员需要强化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将各种科学理论融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中,在构建出一支强大的教师队伍的同时,充分发挥出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

(七)增强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若教师缺乏思政专业知识,对思政理论体系缺乏把握,则不能良好地运用专业知识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对学生道德素养、政治信仰、敬业精神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建议学校通过加强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通过党课和学习强国APP,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思想水平、思想高度和道德素养。高校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多加交流,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学习思政理论,掌握教学方法。注意思政课程能力的提升是课程从学生出发围绕社会热点,与课程紧密结合,与外校多加沟通交流,吸取其经验长处。开展校内公开听评课和专家讲座,共同交流进步,注重课前备课,协调好思政教师工作,增强师资力量,改善工作方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在课程中全方位地挖掘思政相关元素,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指导培训,强化课程思政的政治理论支持,使教师熟悉课程体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树立民主,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虽然课程思政起步较晚,但其任重道远,将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发挥实践立德树人的作用,需要我们坚定信仰、长期坚持,对高校课程思政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为各高校广大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发展路径,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作为树德育人的重要场所,对新时代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传授知识和学科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思政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同时,思政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价值追求、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塑造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正确的人生选择。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它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高校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具备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领导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魏慧芳.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探究[J].才智,2022,(22):11-14.

[2]董继超.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析[J].活力,2022,(07):28-30.

[3]蒋继国,刘艳艳.课程思政示范建设探索[J].山东教育(高教),2020(05):26-27.

[4]唐倩.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研究[J].农家参谋,2020(15):197.

[5]孙磊,张文涛,李婷.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4):22-24.

[6]戎静.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67-169.

[7]葛玉芹,秦爱军,刘忠翔.浅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