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

刘琪

河北外国语学院 050000

摘要: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教育部对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是我国高校热门专业之一,选择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就业市场趋于饱和,很多高校开始寻求外语专业的转型路径和方法。伴随国内教育新常态的提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也有了借鉴,可以寻求新的转型路径。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学生与就业平台连接的枢纽,不仅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也具有较高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资源,应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本文就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探讨。

关键词:教育新常态;高等教育;外语专业;专业发展

引言

当前,数字化转型赋予信息素养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呼吁教师适应课程教学方式快速迭代,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迭代提升呈现数字化发展态势。然而,在高校外语教师素养迭代提升过程中,依然面临着数字化支持机制不完善、信息素养标准体系不健全、信息素养培训体系有待完善、对外语及相关学科专业支撑度不高等困境。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迭代提升应该持续优化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支持机制,完善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体系标准,提升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水平,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对专业的支撑度。

1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力量,外语教师肩负着促进中外双边交流、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任。此外,外语教师在培育学生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受到广泛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多方面内涵:一是对自我角色理解,二是专业精神养成,三是教师人格塑造,四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建设。教育新常态对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办一流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正确定位自身角色,认同教师身份,树立师德师风,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第二,锻炼提升自己的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构博大而丰盈的精神世界,养成专业精神,坚持正确信仰;第三,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塑造优秀人格,展现职业魅力;第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着力打造广受欢迎的精品课程,成为教学精湛、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2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2.1高校外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

除了要不断充实学科知识素养,还要不断加强学习政治、经济、哲学、传播学以及国际传播学等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系统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加强中国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在信息数字时代,高校外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加线上线下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的讲座、培训,获取相关的理论知识。例如外研社定期推出的针对新时代提高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的各类研修班和交流活动,给高校外语教师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2构建教师发展与教育新常态融合理念

教育新常态是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到“教书”,还要注重“育人”。就外语教学而言,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通过四六级外语考试,让学生一味应付考试,以获得某些语言能力证书为最终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全身心发展,帮助他们开拓国际视野,更多认识和了解世界,全方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全学科素养发展,就应该尝试构建教育新常态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深入了解教育新常态的内涵与意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将教育新常态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一个健全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学生的专业水平发展和能力培养而服务。国家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是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全面发展、高素质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构建教育新常态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思想、模式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2.3科学开展外语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中安排各种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的动机和目的、教学培养对象,培养方案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开展、学生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分析等,涵盖了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开展到教学效果反思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借鉴优秀的课程设计理念案例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去。这不仅要综合分析现行教育背景、教学手段、相关政策等因素,还要兼顾课程目标、教学风格、方法与手段、学生课堂表现、教学反思等诸多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改善课程设计水平。通过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培训实践,提高外语课程教学设计的水平。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设计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这也为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校通过创建外语课程的在线思政建设,线上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思政队伍,可以推动专业师资力量的发展,促进外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发展,以思政水平建设带动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2.4持续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对专业的支撑度

高校要不断强化外语教师信息素养对学科专业的支撑作用。一是强化以信息技术迭代更新而不断提升信息素养的意识。积极拓宽外语教师学科专业资源获取途径,培养主动利用网络拓展学习空间、与专家和同行建立联系的意识,打破外语教学囿于传统教科书的桎梏,积极引导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开放式、交互式和国际化的数字化网络平台,提升获取新的外语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的能力。二是通过迭代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拓宽国际视野。要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校外语教师利用各类外文文献数据库的能力,提升追踪外语学科最新研究信息的能力,提升外语教师掌握国际化统计软件与方法的能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对外语教育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的支撑度。三是通过助推高校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构建面向国内外高校外语教师的虚拟学习共同体,搭建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外语教学科研交流平台,提升高校外语教师自身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发挥其对外联络“窗口”和“通道”的作用,进一步为提升相关学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提供重要支撑。

结语

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学生的发展特性,充分释放学生的精神与活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直面失败的挫折。而这一切,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和任务设计,都要靠教学的主体———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状况,直接决定了教育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强.外语教师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2021年外研社“国际传播能力素养提升研修班”讲座.

[2]文秋芳.国际传播能力、国家话语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兼述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双轮驱动”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3):17-18.

[3]陈诚.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机遇与挑战[J].新闻窗,2020(3):49-50.

[4]于波.高校外语教育新常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与路径[J].山东外语教学,,2020(10):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