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表征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中的运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多元表征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中的运用研究

殷铭佳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

[摘 要] 孩子们往往会用表征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困惑收获等而多元化的表征形式则有利于孩子呈现自己的想法便于教师了解孩子的思维但现在也有一些教师专家主张孩子们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完成的作品就是孩子的表征孩子无需额外表征这里就以这两个区域为例结合对本班孩子持续三年来的观察研究来谈谈利用多元化表征助推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关键词]多元表征;“建构区”;“艺术创意区”

表征是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现自己内心思维的一种媒介。现在的幼儿园中常用于游戏过后,让孩子用表征的方式记录自己在游戏中发生的事情,便于游戏后的分享交流。结合现在争议比较大的“建构区”、“艺术创意区”是否需要孩子在游戏后进行表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进行了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幼儿多元表征的形式

表征的形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园里现在最常用的一种就是幼儿用笔在纸上记录。但通过实践与观察,学习与拓展。我对幼儿的表征形式进行了新的概括与总结。

  1. 初阶版:符号、图形、线条、颜色、身体动作。

在观察幼儿、和幼儿不断的对话中发现:一些特别的符号可能代表孩子阅读区的书本里看到的一些画面;一些竖线可能意味着今天户外游戏时突然下雨了;而当孩子用蜡笔来表现自己的表征时,可能是记录下今天自己在艺术创意区所做的作品或是所用的材料的颜色、形状;当然,孩子们还可能会用身体来表征,当她在和教师分享自己的表征内容时,她可能会兴奋的手舞足蹈......

这些表征的方式可以归纳为多元表征的初阶版,利用一些简单的符号、图形、线条、颜色、身体动作来呈现自己的想法和思维。

2.进阶版小小影像师

在学习“安吉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还会让孩子用拍照、摄像的方式记录下自己或同伴的游戏。

但对于位处乡村学校的我们来说,手机、平板的供应量非常少,不能满足大多数孩子的需求,只能是把这些电子产品放在公共区域,让孩子先到先得,用完归还。

3.高阶版连环画、思维导图

当表征的模式进行到后期,孩子们可能会出现将单页的表征记录纸一份为二的记录方式,尝试把游戏的过程或在游戏中学到的记录下来。也会有一些孩子会用思维导图式的记录,这样的记录是比较有难度的,对幼儿的思维方式,逻辑能力有比较强的要求。所以使用的孩子不是很多!

二、多元表征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中的运用

尽管有一部分一线教师认为孩子们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的作品就是表征,无需额外表征。但实践出真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通过小结不同年龄段幼儿对多元表征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的利用,来阐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1. 小班:初阶为主,抽象表征。

在“建构区”和“艺术创意区“里小班的孩子们会在表征上记录什么呢?通常来说能力较强的孩子会用图形的方式记录自己搭建、制作的作品,还会用一些符号来记录出是和哪些伙伴一起完成的。能力较弱的幼儿会用一些涂鸦式的不规则线条,圈圈等来展示他们的表征,如果不听幼儿的分享,很难明白她们所表征的内容,往往孩子在分享自己表征的时候,也会加上一定的身体动作来做概括表达。所以小班孩子的表征是以初阶为主,并且表征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

2.中班三阶都有逐渐具象

首先,中班上学期的部分孩子可能还停留在初阶时期,但是所用的图形、线条、符号会更加复杂,丰富。当然,也有一部分孩子会尝试运用“小小影像师”的方式把自己的建构作品、艺术作品拍下来,还会拍摄一些搭建的精彩瞬间,或者是和好朋友一起做的创意作品。当然,还有极少部分孩子已经能用连环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在建构区创作的过程:先是搭了摩天轮,但是摩天轮转动的地方不会搭,后来改为搭建了一个庄园,庄园里有很多小房子......

从中班孩子的表征中,我们会发现孩子的表征从抽象慢慢走向具象。表征的内容从之前的关注和谁一起游戏,到开始关注游戏的过程,有时也会有自己的思考。

3.大班进阶高阶为主迈向完整

大班的孩子在拍摄上相比中班的孩子来说,拍摄的时间会更长,并且拍摄会呈现一定的延续性,如昨天在建构区建构了四合院,今天还要继续建构,孩子们会用相机继续记录下来。

当然大班的孩子们也会用一些箭头,数字代表自己的游戏进程,类似于连环画的形式。整个过程更加的丰富,孩子们还会注意自己在游戏中的情绪,会体现的表征中人物的表情中。思维导图式的记录在一些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幼儿身上得以体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呈现。这样的记录不仅清晰直观,而且能够反应出幼儿更多的关注的是制作的过程,而非结果。

无论是表征的内容,表征的形式还是表征背后所反应的孩子的思维。都在这三年中有了质的飞跃。从抽象的只关注表象的思维表达方式到稍微具象化的表达再到思维具有逻辑性,假想性。这也正应和了儿童心理学上儿童的思维发展趋势。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把孩子的作品当成他们的表征的话,那在孩子成长的这三年中,我们会缺失很多听懂孩子的机会,很多解读孩子的机会。很多支持孩子游戏的机会。也或许我们的孩子也会只停留在观察作品本身而非本质;停留在观察和谁游戏而非情绪体验;停留在观察所用材料而非假想其他材料......

三、巧用表征助推幼儿游戏发展

 了解了孩子对游戏的想法、困惑后那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那么如何

利用表征更好的助推幼儿游戏的发展呢,其实也有策略可循。

  1. 展示表征:看游戏本身(个人、同伴)

帮孩子记录完表征内容时,教师要有分类意识,更要培养孩子展示表征的意

识。

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同一区域或同种材料游戏的表征整理到一起,贴到就近区域的展示墙面上。可以把孩子提问的表征和其他孩子解答的表征展示出来。让更多来到建构区玩的孩子通过表征展示墙寻得好方法,也能让其他老师知道本班孩子正在探究的问题。年龄大的孩子,教师可以把整个教室的布置权交给他们。让他们自主分类,教师要做的是及时跟进,及时投放新材料。

  1. 挖掘表征:思幼儿所需、所想

 让孩子养成了展示表征记录的习惯后,教师还要做的是挖掘有价值的表征内

容。首先,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表征展示墙有利于教师不断的反思,回顾,教室里的两位老师要多沟通游戏的进程,如果有拿捏不准的,也可以寻求组内、园内老师的帮助。

    在幼儿表征中,教师要与幼儿对话,借提问启发幼儿,深层次了解幼儿的想法。发散性的提问能促进幼儿思考,同时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1]

3.持续表征助力游戏推进

前文也提到了一定要让孩子持续表征。如果像有些老师认为的在“建构区”,“艺术创意区”游戏后不需要表征,那么孩子的表征经验就会断裂。孩子也会迷茫和纠结,到底什么时候要表征。如:孩子昨天在角色游戏中扮演了妈妈的角色,今天可能她想到“艺术创意区”给宝宝做一个玩具。在游戏情境上是连续的,那么孩子也有可能把它的这一想法记录到她的表征中。这就是持续表征的作用。游戏是持续的,经验是连续的,所以表征也应该是持续的。

表征是近年来各大幼儿园兴起的热潮。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鼓励他们用适当的表征方式来记录自己的游戏,深挖表征背后幼儿的思维,鼓励孩子持续表征,做好支持幼儿游戏的各项工作。真正的把表征的效果发挥出来,助力幼儿游戏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Annie Woods. Child-Initiated Play and Learning[M].Taylor and Francis:2017-01-16.

[2]田蜜. 3~6岁幼儿结构表征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6.

[3]蒋文飞.“全程·全方·全维”: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支持策略探索[J].幼儿100(教师版),2022(Z1):39-43.

[4]黄益梅.借用绘画表征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J].早期教育,2021(46):10-12.

[5]马丽,苏运霞.幼儿自然表征能力培养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3(05):174-177.


[1] 王俊红.记录瞬间:从幼儿表征中读懂幼儿[J].儿童与健康,2019(1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