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小学德育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探究

杨勇

重庆市合川区花果小学 邮编400000

摘要: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单纯的德育工作给学生一种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感觉,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基于此,探讨在小学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途径探究

古今中外,善于才者,无不重道德。能成才者,无不德为先。因此,我深感小学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现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德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教育。结合自己多年的德育工作实践,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总结。

一、充分利用学科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要方式之一。[1]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必须联系教材内容,结合学科特点,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而不是在教学内容之外进行“附加”。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而然地渗透。也决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决不能不顾学科特点,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得不偿失。

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在各个学科教学中都应融入德育教育。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确定德育目标,牢固地树立“教书是为了育人,学习是为了做人”的思想观念。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治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及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励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其鼓起自信、自尊,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勇气,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每个教师都要树立科学的德育观,把传授知识作为德育的载体,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道德因素,掌握德育教育的方法,寓德育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德育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在潜意识里进行领悟和内化的过程,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教育相融合。当然,学科内容不同,教授的方式不同,德育的渗透形式也应有相应的区别。

 总之,德育工作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各科教师都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中写道:“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的责任。” [2]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将门出虎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都是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平生一直坚持自己收拾屋子,擦拭桌椅。他的衣服不求考究,只求整洁;他的衣服永远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些都直接得益于他的母亲。正如他自己所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鲁迅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且有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庭里度过,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有着极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的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训练要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孩子就好似增加了一个德育教师,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自然是一个大跨跃。 只有家长与学校配合得当,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家庭也是孩子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有家长抱着与学校一致的信念,采取共同的行动,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德育教育是教育的灵魂,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每位家长的用心、爱心和恒心。

三、社会环境对德育教育的影响

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学校并非处于真空地带,学生并不只是生活在学校、家庭这两个环境中,社会也是很重要的育人场所。在课余、假期,他们还会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尽管他们接触的层面不多,涉及的范围有限,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影响还很大。让学生生活在一个无污染,至少是少污染的社会环境里,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要把学校和家庭、社会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学校可通过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走访、互访等途径,建立社会联系,集合各个方面力量,净化社会环境,有效地指导学校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深入推进红色、绿色、古色育人研学实践活动。发挥校内外优质社会教育资源的育人功能,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净化学生成长环境,促进全社会担负起青少年成才的责任,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应明确将学科课程、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课程融入校园生活,突出德育及实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的积极因素,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师从师出,以师为师,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德育教育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万莉.试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陈鹤琴.家庭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