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良好习惯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1
/ 2

探讨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良好习惯的培养

德吉群宗

西藏山南市浪卡县卡热乡小学   邮编:851100

摘要: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和模仿能力,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好,小学时期也是培养其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好的习惯才能养成好的性格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基于此,文章着眼于少先队活动角度,提出可以帮助少先队员形成良好习惯的策略。

关键词:少先队员;良好习惯;少先队活动;策略

引言: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家长与老师长久以来在思考的问题。养成良好习惯大致分为三个板块,即树立习惯、培养习惯以及纠正习惯,三个从一而终,一项都不能缺少。对于少先队员来讲,少先队就是其习惯养成的鞭策者。

一、少先队的主要特点

其一,具有鲜明的主题。少先队的旗帜、队徽和红领巾都是红色的,这表示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战士用鲜血换来的;也表示少先队员向上进取的态度。行队礼时,少先队员右手五指并拢举过头顶,表示人民利益始终在第一位,且少先队的队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开始与结尾均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明确定位。

其二,组织性很强。少先队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因此良好习惯一般是通过组织形式产生的,这一过程有针对性的规范,显示出纪律性和组织性[1]。综上所述,少先队组织的习惯培养重点在于让人感受到力量感,超越传统少儿礼仪培养。

二、少先队活动中少先队员良好习惯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少先队活动标准

1、符合队员认知水平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并不理想,因此对其的习惯培养需要根据其实际情况决定,与其认知水平相契合,还需要和队员的薄弱点相对应。少先队的活动需要有效利用少先队员的年龄特点和性格习惯,制定多元化的活动策略,站在多个视角来引导队员的认知,循序渐进地让队员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良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强化自身认知水平、价值观以及是非观[2]

2、围绕队员成长展开

人在小学时期的成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各项发展的进步空间较大,具体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整体感知从模糊状态开始向具象化、清晰化延伸,从表面、混乱开始渐渐可以正确、全面地展现现实方向,在年龄的上升下,情感也开始更加稳定、深入和多样。在生理上也开始迅速生长发育,开始变得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出现了自我意识。因此少先队活动需要根据队员的成长实际制定,对队员的行为习惯培养必须要顺势而为,不可急于一时,以免让队员感到不安和焦虑,甚至是恐惧。但是如果过于缓慢也会限制队员的成长和习惯的养成,导致坏习惯养成后不能及时改正。

(二)注重习惯养成内涵

1、育人是首要目标

“育人”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通过良好习惯的培养以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是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少先队活动的制定需要以少先队员的发展为起点,以教育少先队员为落脚点。对此,少先队活动不管是活动的流程设计、实际内容的规划还是预期效果的设想都要以生为本,将育人放在首位[3]

2、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少先队员的性格特征会根据年纪的上升开始不断上升,但是发展速度也出现倾斜和速度不一等情况。在小学的二年级到四年级这段时间的发展会较缓慢,这一时期也可以看作是发展平台期,而在四年级到六年级的时候速度会快速上升,此时就是发展快速期。对此,针对不同年纪的少先队员,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培养其习惯。比如,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正是适应校园生活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习惯培养重点在于学生个人习惯的培养,诸如写字的姿势是否规范、阅读习惯的形成等。但是到高年段时期,队员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时的心理与生理都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性格的发展也会出现强力的影响,这时的培养重点需要放在行为习惯的纠正上[4]。另外,辅导员要勤于观察与分析,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对行为进行分析,不要盲目的一概而论。

3、需要具有可持续性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养成一个习惯通常需要21天,习惯的养成不光是习惯的树立,关键的是习惯能否持之以恒的延续和及时纠正。队员在入队之初还是懵懂无知的状态,这时老师对其的培养具有决定性影响。而随着队员自我意识的逐渐觉醒与发展,其自我评价水平也在慢慢提高。在年龄与视野不断提升后,其便不会只根据教师的评价来看待自己,而是可以将自己和其他人的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自己进行评价。此时的少先队活动就变成了队员判断自身的重要标杆。因此,少先队活动的组织与落实就不可以只围绕低年级的习惯培养,还需要将活动的重点集中在高年级的养成上,掌握住习惯养成的全部环节。

(三)习惯养成的有效做法

1、组织仪式化的活动

少先队是属于我国少年儿童的一个群众性组织,其自身就拥有相应的仪式化特征,例如少先队要进行入队仪式。仪式化活动的组织可以借助仪式的氛围,让队员感知其中的价值观。比如,低年级队员在升国旗时等严肃场合不能保持良好的站姿或是控制自己的表情,一些队员会在唱国歌时放不开,辅导员屡次教导也不见其改正。学校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制定“小小红领巾”主题活动,具体内容就是创设抗战的氛围情境,每一位少先队员都选择一位需要扮演的民族英雄,分成小组进行对抗赛。这种仪式化的活动会让队员更有代入感,进入情境之后会不自觉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在活动结束后,队员们还会回味,将自己真正看作一名优秀的民族英雄,少先队的归属感也会由此提升,在今后的升旗仪式或是严肃场合会自觉遵守规则,保持良好的习惯,在演唱国歌时也会敞开心扉。

2、让活动更加具体

小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较低,多数习惯在他们看来是模糊的,也因此限制了实际价值判断与行为落实。因此,辅导员需要将抽象的习惯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让队员可以顺利理解,同时主动引导其去落实。在实践期间让队员自己体会好习惯带来的好处,先执行然后再认知,将抽象的行为转变为精神支撑。

比如,低年段的队员对于拾金不昧的理解并不清晰,也不能充分理解这一成语背后蕴含着的民族精神。然而,在其学会《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之后,辅导员在此时运用“拾金不昧”来对队员进行解释,队员们就可以通过辅导员的行为来理解“拾金不昧”这一词汇别后的价值,使抽象的行为变成了具体的动作含义,其在遇到相似的情况的时候就知道自己需要怎么做。

结语:综上所述,少先队是少先队员的成长进步的摇篮,也是学生时期最先接触的组织,其是小学时期培养学生的重要组织,队员对其抱有崇拜和敬畏的心态。小学生基于年龄和眼界的限制,在此时期对其习惯进行培养和指导的意义巨大。少先队需要把握住这一决定性优势,借助少先队活动提升少先队员的素质能力,形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王琴丹.浅谈少先队队员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以我校"五项竞赛"评比为例[J].今天,2020(16):1.

[2]谢兆萍.在少先队活动中培养队员劳动能力[J].2021(2014-23):3-4.

[3]戴宏娟.浅谈少先队活动课程中少年儿童道德思维的培养路径[J].少先队研究,2021(2):4.

[4]王玉坤.中医传统文化与少先队活动的有机结合研究[J].教育科学发展,2022,4(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