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8
/ 2

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初探

陆艳丽

广西南宁市邕宁区第二小学 530299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2022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内涵提出,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应是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因为低年级小学生思维不够成熟,正是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创新授课方法和模式,提高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促使学生在达成文化自信、语言运用的同时,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基于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思维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期对教师在教学方面有所帮助。

关键字:低年级;小学语文;思维能力

引言:在推动素质教育与推行“双减政策”双措并举的背景下,要求语文教师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审美能力。然而,过去传统的教授式满堂灌教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变革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趣味素材、挖掘文本元素、运用思维导图等多种教学方法设计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好比橡皮泥,能捏出各种各样的形状,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正确指导非常重要,倘若引导得好,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假设引导不好,那么就会让学生养成不良习惯[2]。针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优质学习场景,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更好理解知识的内涵,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手段,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从而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进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教师要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语文的知识海洋,对于学生书写方面,教师使用信息技术里的电子白板,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白板中有很多功能,教师可以应用在实际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资料,还可以强化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3]

例如,在《坐井观天》中,语文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设计趣味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成语的意思,大体上把握好中心思想。学生观看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用对话的方式,体会本课的寓意,并动手摆放小鸟和青蛙在井的位置板贴,体会它们对天的大小观点不同的原因。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编小鸟与青蛙第四次对话:假设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从而领会寓意:不要成为像寓言故事中目光短浅的青蛙,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二、挖掘教材训练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是著名学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求进行编排的,包含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活动等内容,语文教师要透彻了解教材,发挥教材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产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给语文课堂注入生机。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提升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挖掘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有帮助的训练点。

例如:在《一匹出色的马》中,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结合课文插图,说一说我们一家散步经过的小路两边,河水是什么样子的?田野又是什么样子的?再出示课文描写这两处景色的句子,把自己对景色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接着学生闭眼,听老师配乐深情读,想象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争先恐后表达自己的见解,想象空间得到大大的提升,最后教师进行综合总结。在《神州谣》教学中,也有“黄河奔,长江涌”的句子,你能通过想象,描绘一下具体的场景吗?以此激发学生想象思维,促使学生对黄河奔有所感悟。在课堂的最后时间,语文教师还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自己眼中出现的画面,给足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锻炼学生绘画能力的同时,加深语文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三、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因为学习内容过多,而无法认识到完成的架构知识体系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教师的帮助。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对知识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能够以一定的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放射性的思考,通过联想加深语文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因为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相关的知识点不是简单罗列在一起,而是由一个点,或者某一关键词出发,建立四周发散的知识网络,所以有效结合思维导图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千人糕》时,语文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首先画出千人糕,再引导学生发现千人糕制作所需的材料和诸多的劳动力后相机画出来,以此往后延伸,直到最后的市场销售环节。通过思维导图的加入,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千人糕的制作过程以及后期销售,明白整个产业链是如何进行的,进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正确理解生词,找出千人糕命名的原因,并总结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促使学生明白一个糕点的制作,需要很多人合作共同完成。最后教师让学生仿照千人糕的制作到销售流程,做一份千人衣或千人笔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发散思维教学模式,能够扩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视野,进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结束语:总而言之,想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授课模式,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开展有效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思维,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快乐。在具体的教学措施中,教师要使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教材训练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进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王海妮、李智.翻转课堂模式融入小学语文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J]. 数据,2022(05):141-143.

[2]黄晓迟.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改进低年级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教学策略[J]. 科技信息,2013(21):289.

[3]章莉. 着眼核心素养  启迪语文思维——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探究[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