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3

强化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策略研究

周宇

(浙江财经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身份认同是个人思想认识和外在行为的基础,对于党员身份的认同是大学生党员在青年群体中保持先进性的前提条件。目前,大学生党员普遍存在认识、情感、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身份认同问题。聚焦“引领力”“学习力”“实践力”,探索加强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有效路径和方法,对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身份认同 策略

“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包含丰富的外延和内涵,无论是在哲学、社会学、行为学和心理学领域,中外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阐释。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身份认同”指的是主体对其身份或角色的合法性确认,对身份或角色的共识以及这种共识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他提供了一个自我在某种身份中的定义,包括和该种身份相关的目标、价值观、信念、规范、时空和身份间相互作用模式的认知[1]。亨利· 塔吉夫(Henry Tajfel)指出,身份认同是个体认识到他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2]。有的学者认为,社会成员在社会中的位置,其核心内容包括特定的权利、义务、 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还包括该权利、责任和忠诚存在的合法化理由[3]。因此对个人来说,在一个组织或团体中,个体的意识动机、价值情感、行为表现、结果呈现很大程度都根植于其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因此可以说,身份认同是个体思想认识和动力行为的源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员是中国共产党这个百年大党基础和关键所在,党员的质量直接关系党的执政能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近年来,针对党员身份认同问题,学术界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深入研究,学者们纷纷从党员身份认同的概念意义、存在问题、提升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学者将党员身份认同界定为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的理解和领悟,是对党员身份的接受和确证[4]。有学者指出,党员身份认同是在心理上将党组织规范、准则、信念和价值系统内化为自我思想体系与人格一部分的过程[5]

一、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大学生党员在其中发挥着“关键少数”作用,在整个青年群体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同度,是其发挥党员先进性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前提[6]

大学生党员对党员的身份认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形式: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新思想新理论的认同,对党组织源自于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归属,在党组织的良好感受以及党员身份给予自我的认同和满足等。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身份的认同,是个人与党组织在认知、情感、行动上的充分确证和有机融合,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群体的质量,关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一般而言,可以从三个层面、三个角度深化对大学生党员身份的理解和认识。一是从认知层面而言,指的是大学生党员对党员这一特殊身份的内心确认,以及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理论的认同和理解。二是从情感层面而言,指的是大学生党员对于党组织的归属和信赖,特别是对“我是党员”这一角色、“我为何入党?”这一问题的归属感和内心认同感。三是从行为层面而言,指的是大学生党员外在展现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要与党员这一身份相匹配。

二、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存在问题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扣好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阶段。青年学子的思想和行为容易受到内外环境影响和各种思潮的左右。虽然绝大多数青年学生从小接受党的教育,但在对于党员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上,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偏差。本文采用了访谈和问卷形式,对有关高校近百余名党员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大学生党员在身份认同方面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

(一)基于认知层面的理论学习不深入。政治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和坚定。党员个人的政治信仰应该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其真理性科学性高度认同的基础上,这是党员“身份认同”认知层面的基础。通过调查发现,认为“理论学习是党员的第一要务,能主动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等理论学习的”的仅占26%,认为“学好专业课比政治理论课更为重要”的占33%。“认真研读和学习过《党章》的”的仅占18%。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对党的理论缺乏深度理性系统思考和理解。

(二)基于情感层面的入党动机存在偏差。大学生情感层面的认同,多指大学生党员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对党员身份的情感依赖,以及这种认同所带来的获得感。这种状态更多的在内外比较过程中获得体验,更多地表现在“如何看待党员身份,为什么要入党?”等这些具体问题中。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入党是为了更有利于个人今后发展”的占到34%,认为“入党可以带来更多自我荣誉和满足家人期待”的占到28%。认为“获得党员身份比获得奖学金更有荣誉感”的占36%。这说明大学生党员在感情上有一定的基础,对党组织有一定的认同感,但还比较淡薄。在入党动机上还是会普遍带有功利性、利己化的因素,尤其是在碰到个人利益抉择的时候。

(三)基于行为面的外在表现与身份要求匹配度不高。行为层面的身份认同,多指党员如何践行党员的宗旨义务,发挥党员的积极作用,或者是在特定活动中的表现。通过调查发现,认为“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严格要求自我”的占到18%,认为“可以牺牲自我利益和时间服从组织安排”的占到25%。认为“会选择性参加党组织活动”的占到36%。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党员有一定程度基于身份的行为准则意识,但是还存在实用主义、本位主义、个人主义。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对于如何践行党员身份,如何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缺乏科学的认知和切身的实践[7]

三、加强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有效策略

大学生党员在身份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则是认知、情感、行为三者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三者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的背离。不断吸纳优秀青年学生加入党组织,同时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党员,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党员,使大学生党员在意识上、心理上、行动上不断强化对党员的认同感,进一步夯实高校党建工作基础,培养好接班人,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着力点。

(一)围绕“引领力”,端正入党动机。思想认知是身份认同的前提,有时个人在精神和思想层面,对于身份认同会难以加以理解和辨识,那么就必须加强思想引领。高校党组织要坚决把好思想引领第一道关。多维度、全方位考量入党积极分子的入党动机,深入分析并教育引导,重点考察其理想信念是否坚定,是否关心集体,是否有先锋模范意识,是否有较为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认可度。加强动态管理,通过深入交流、谈心谈话等,及时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状况。完善入党联系人制度,充分发挥好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和综合导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遵循《党章》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培养和教育管理标准要求,切实保障党员发展的质量。作为学生党员,必须在党组织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深刻思考“为什么入党”这个根本问题,坚决避免功利色彩浓厚的投机取向,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不断端正入党动机。

(二)聚焦“学习力”,加强理论武装。理论认同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导,构成了党员行动的指引和准则。大学生党员只有通过理论学习,才能不断坚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思想认同。作为高校党组织,要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党员教育、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以及大学生日常活动中。创新学习教育形式载体,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话语体系、喜闻乐见的形式、数字化的载体,推动新思想新理论入脑入心,同时注重讲好“抗疫经验”“身边故事”、“榜样力量”。学生党员要逐步形成理论自觉、学习自觉,自觉接受党的理论的熏陶,让思想理论学习成为自我习惯,形成肯学、善学、勤学的风气。

(三)提升“实践力”,深化实践育人。实践是党员身份认同的重要外延,包括如何履行党员义务、承担党员责任、规范党员行为等。只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才能激发有效的外在行为,同时通过外在行为也会不断强化自我内在的身份认同,更好地展现自我的价值。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好“三会一课”,不断完善全方位党员考核评价机制。要结合学校育人体系,推进“产教学研”一体的实践育人,将实践学习、服务社会、创新创业与党性修养教育有机结合,落实好“校友党建导师”“党建导师等”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大学生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感悟时代巨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积极开展校外党建,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展示当代大学生党员的良好形象。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身份认同的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研究(项目编号:Y201840458

作者简介:周宇(1984-),男,汉族,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党建思政、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淑华、李海莹、刘芳:《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2年第5期

2.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London:Academic Press,1978, Chapter1-

3.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李冰:《论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 年第 4 期;李景玉:《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现状与身份建构路径研究》,《改革与开放》,2015 年第3期

5.余思新:《党的建设科学化视域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及其评估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 年第 6 期

6.陈苏:《提升高校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和群体认同的路径探析》,《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下,2020年12月第20卷第4期

7.王楠:《高校学生党员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身份认同视域下》,《学理论》,2014年第26期

1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