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家庭和同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重要性

张萍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胜利幼儿园

摘要: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自身认知水平、判断能力提高的前提下,自觉自发的逐渐独立地掌握他所处社会的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儿童社会化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和家庭生活方式都出现新的特点。家庭的生活方式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同时家庭教育也表现出理性化的倾向,为儿童社会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提醒我们应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加强对父母尤其是母亲的教育方式的干预工作,以便给孩子一个健康积极的身心发展环境,不仅使儿童的社会化能够顺利进行,并为以后各阶段的社会化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应该采取在家庭软环境中植入理性与和谐并存的价值内核,传统化与西化并举的方法化解儿童社会化发展中矛盾。

关键词:儿童社会化家庭同伴

一、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心理学家潜心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社会能力间的相关情形,提出了三种家庭教养类型:即专制的父母、权威的父母和放任的父母。

(1)专制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教养类型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或处事能力上,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

(2)放任的父母: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

(3)权威的父母: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尊重孩子的自主和独立性,又坚持自己合理要求。

心理专家推荐的教养方式:限制与宽容、惩罚与奖励、引导和温暖

(1)限制与宽容 心理学家认为,宽容民主就是儿童在家庭中享有参与家庭管理的权力,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这就要求父母为儿童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同时,同时为儿童提出明确的限制要求。  

(2)奖励与惩罚 :最近的研究也指出:父母的支持、奖赏指导和适当的反应,这些教养方式影响了儿童能力的发展,而对儿童的适当要求的满足不但可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其社会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当要求和对儿童的支持与反应结合时更有效使用惩罚时要使惩罚效应有利于儿童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使用惩罚方式必须有适当的环境,如果惩罚不只是武断而是伴随着合理的解释和情感性,这样就会最大程度地降低由此而产生的愤怒和敌意,也不会导致儿童顺应不良和神经质行为。

(3)引导和温暖:温暖就是父母给予儿童温情与慈爱,包括充分地接受儿童,积极对儿童作出反应,对儿童表达关怀和爱,给予儿童充分的支持等。温暖被公认为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想象,父母充满温暖和爱的命令更易于儿童服从。温暖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儿童的认知能力、成就感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更重要的是,温暖的教养方式还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

二、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1.同伴交往可以使儿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发展良好的社会行为自我中心是个体在婴幼儿阶段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儿童的心理发展逐渐减弱或消失。但是,由于独生子女成为家中众星捧月的对象,其自我中心倾向也随之加重。如果儿童主动寻求与同伴交往,与同伴在一起的游戏、活动日益频繁,他便会逐渐了解到其他孩子所拥有的权利,并借助于其他孩子的行为来评价自己的行为。随着交往经验的积累,儿童还能逐渐了解群体交往中的规则,产生与同伴交往所需的合作、共享、谦让、同情、助人、宽容等良好的社会行为。日本幼儿教育专家山下俊郎在其《独生子女》一书中指出:儿童是在同别的儿童的交往中开始从

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出各种各样的道德品性的。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协作精神、服务精神这一类品性,不是靠成人的说教,而是靠儿童在游戏活动与社交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简而言之,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2.同伴交往能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良好发展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满足自己交往和归属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会使儿童得到快乐,而快乐是个体最基本的肯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儿童形成乐观、开朗的性格。这一切又恰恰是社会对个体情感发展的期待。如果交往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儿童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时间久了,这种消极情绪就会严重阻碍其社会化的进程。因此,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形成和发展健康的情感。

3.同伴交往为儿童将来的社会角色做了准备儿童的特点是模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儿童积极地对成人世界中的各种角色进行模仿、探索。例如,女孩子在一起玩过家家,男孩子在游戏中扮演警察。这些在游戏中的模仿行为,对儿童将来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一种积极的准备。

4.同伴交往可以发展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也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虽然离不开成人的培养,但主要还是儿童平日社会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儿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逐渐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掌握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模式。他们互相模仿、学习对方的行为,又彼此竞争和对抗,并在共同的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5.同伴交往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个人依据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性。品德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通过社会性交往,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产生初步的认识。儿童最初的道德判断具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很容易受其他环境影响。正因为如此,榜样的作用便充分体现出来,树立同伴中的榜样和其他榜样则可能使儿童对品德规范有一定的认识。同伴关系本身就是一种强化物。儿童通过同伴对自己行为的认可,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进而强化了自己积极的行为。在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或侵犯行为的研究中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效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被同伴接受,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遭到同伴拒绝。同伴的接受和拒绝强化了儿童的道德行为,使儿童认识到哪些道德规范是符合社会规范的,哪些是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最后内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儿童还可通过观察或模仿学习同伴受到肯定的品德行为,习得自己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