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课堂积极拔尖孕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2
/ 2

打造高效课堂积极拔尖孕穗

杨晓岚

河北省武安市第五中学   056300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拔尖孕穗”期,这一时期塑造什么样的思想品德将对未来产生重要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其有效课堂的构建对于初中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法律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有效课堂 构建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其有效课堂的构建对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道德与法治》课过于强调知识目标的实现而忽视能力目标的培养,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体性”,缺少能动性,这样的德育课难免会使学生感到空洞、枯燥,丧失学习兴趣,产生抵触心理,以致学生对道德法治知识学而不信、信而不行,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一、妨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课堂构建的主要因素

  素质教育被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素质教育总体上成效不错,教师更多地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的辅助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道德与法治》课依旧被当成一门智育课。目前,妨碍构建《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课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重智育、轻德育,是我国现行的教学体系中一直存在的问题。《道德与法治》课作为一门仅占70分的“副课”,其地位极易被忽视。大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是片面地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道德践履能力的提高,这样的课堂难免显得空洞、苍白,缺少灵魂和精神导向。

  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担负着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师的工作对象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这就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育熏陶他们,使其按照社会要求发展。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作风,才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再者,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真理的力量,更取决于人格的力量,“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才能上行下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有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的努力。

  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德育内容更加复杂,单纯的课本知识的灌输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严重妨碍着《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课堂的构建。一方面,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德育教育即是理论教育,将《道德与法治》当作一门智育课来讲授。然而,对于空洞乏味、“可望而不可即”的理论灌输,学生并没有参与感,对于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往往是排斥厌烦的。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立足课本,缺乏延伸,教学内容缺乏新鲜案例的支撑,不仅会使学生觉得所学知识晦涩难懂,而且会觉得所学缺乏“真实感”,丧失学习兴趣。

  4.教学方式单一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分数似乎成了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唯分数论下,“填鸭式”教学方式盛行。单一的“说教式”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中存在的第一大问题,严重妨碍有效课堂的构建。

  5.评价方式单一

  我国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仍然以智育为主要方式,学校考核以“分”为主、招生机制以“分”取人,以考代评、以分为主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片面性、不合理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课堂的构建方法

  根据以上问题,构建《道德与法治》课有效课堂主要需从以下五点发力:

  1.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必须转变重智轻德的教学理念,从“知识观”向“能力观”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践行能力,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品德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外化橄嘤Φ男形表现和行为习惯。转变教学理念,也是我们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表明我们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新阶段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理念,否则素质教育和新课改都是海市蜃楼,终将化为泡影。

  2.提升教师素质

优秀的德育师资力量是《道德与法治》课构建有效课堂的有力抓手。新课程理念下,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角色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成功的德育课堂需要教师扮演好四个角色: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演员、最佳观众。教师必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才能在不同的角色之间灵活转变。新时代、新形势、新需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校创设各种形式、任课教师自觉自为,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道德与法治》课才能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好处。

3.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缓解学生上课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诱发学生的向师性,使师生之间产生良性互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要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人的情绪具有感染作用,一定条件下能使他人产生同样的情绪。教师饱满的情绪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压抑感和沉闷感,自由展现其个性。教师要重视调节自己的情绪,始终以积极乐观、精神饱满的状态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在轻松愉快、自如活泼的状态下教学。其次,教要信任和鼓励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相信和鼓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大胆思考、勇于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主动性。最后,教师还要灵活控制和调节课堂时间和教学节奏。学生在课堂初始的25分钟之内注意力集中、精神高涨,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完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要不断变换教学节奏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双向互动,完成学习任务。

4.发挥语言魅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知识传授、情感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娓娓动听的教学语言能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给人以亲切感,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获得情感的升华,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理论性强,缺乏趣味性,如果教师采取空洞的说教方式,学生必然感到单调无趣。教师要想改变枯燥、乏味、沉闷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活力,就必须加强语言修炼,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艺术,努力做到教学语言准确规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具有启发性。教师还要注意利用体态这种“无声的语言”,比如教师的眼神、姿态、手势等,恰当的体态语言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