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伦理学在学校的体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2

关怀伦理学在学校的体现

何思燕

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一)关怀的含义,即对关怀的理解

关怀,是关怀伦理的核心词。从字面看,“关怀”与“关心”大致同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关怀的解释是“等于关心”,而对关心的解释是:“(对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由此可见,关怀就是关心、重视、爱护。

。第一,关怀的基本含义是关心。关注对方,牵挂对方为对方的发展而感到高兴。第二,关怀是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怀。第三,关怀包含着责任。关怀,表示要主动地承担起对关怀对象的责任,而责任意识中又一定包含某种程度的忧患意识,这就构成了关怀的心理基础。

(二)关怀伦理学的基本思想

美国教育家、当代精神分析家卡罗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最早将“关怀”一词引入伦理学。吉利根认为关怀伦理中道德方式的表现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在道德能力方面,要发展道德气质;第二,在道德思维方面,要在特殊情境中寻求适当的顺应;第三,在道德概念方面,要多关注责任和关系。总的来说,师生之间彼此要遵循关怀的理念,以此创造出崭新的教育前景。

诺丁斯主要从两个方面研究了关怀伦理学:第一个方面是从理论上建构了关怀伦理学。诺丁斯是从哲学的视角,整个男性主义的视角以及历史学的视角全方位建构关怀伦理学,这不同于吉利根对科尔伯格等个别学者进行质疑。每个人都想自身的需求能够实现,换个角度,也就是每个人都想要被他人关怀。因为“关怀意味着我们积极地回应他人的需要。”[1]诺丁斯把邂逅的双方称为关怀者和被关怀者。

第二个方面是使关怀伦理扩大到德育甚至是整个教育领域。她以进化论为指导,从女性经验的角度追溯道德发展,并以关心伦理为基础,对道德教育这一命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后进一步推到了整个教育领域。诺丁斯的关怀教育论强调的是德育的重要影响,认为教育的中心是关怀。诺丁斯认为,关怀是人们一种最基础的需求,但是人们关怀的情感和能力不是生下来就有的,需要后天慢慢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

在当代西方的关怀伦理研究中,琼·特朗托(Joan Tronto)的研究也是很有特色的。琼·特朗托是一位美国的政治理论家,也是亨特学院的教师。特朗托把关怀看作是可以维系、传承和修补世界的一种实践活动。她觉得关怀拥有四个内在特点:一,它既有人和人的互相关怀,也有人对环境和事物的关怀;二,关怀不是独立个体的,也就是说关怀有政治和社会作用,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我们把关怀理解为一种政治观念时,才能在我们的文化中,改变关怀以及从事关怀活动的人们的地位。”[2]三,我们是用文化来定义关怀行为的,所以文化的差异会导致关怀行为的变化;四,关怀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关怀活动自身是一个过程,关心到照顾到给予关怀到接受关怀。特朗托也阐明了关怀伦理学的四个道德因素:能力、责任、关注和反应。总的来说,特朗托所讲的关怀有人对人的关怀,也有人对自然的关怀,既是道德概念,也是政治观念,从而让关怀伦理学成为一种超越女性伦理的更普遍的伦理学。

(三)关怀伦理学对师生关系的认识

关怀伦理的最高价值目标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学校中的学生都处于发育成长时期,这时 对他们的关怀就具有特殊的意义。换句话说,就是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生存的本领,学会继续学习的能力,而且要帮助学生学会关怀的情感。

1.良好的师生关系根本在于关怀

人存在的核心是关系。 诺丁斯认为“我们一方面觉得可以自由做决定,一方面我们仍知道我们和亲密他人是不可取消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基本的关系,是我们存在的核心”。[3]马克思也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师生关系的本质就是关系性,人带着各种关系活着,维持这些关系的就是关怀,因为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关怀。要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适当的关怀他人。那么,何谓关怀?诺丁斯认为关怀是“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即对某事或某人抱有担心和牵挂感。关怀意味着对某事或某人负责。”[4]而且,“关怀他人,最有意义的,就是助他成长和自我实现。”[5]所以说,助人成长是关怀价值的根本所在。

2.师生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关怀关系

师生关系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教师与学生都想得到他人的关怀,充满关怀的师生关系才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学校中的关怀伦理有两种:一是对学生的关怀,二是对教师的关怀。对学生的关怀分为两方面:一是物质上对学生的关怀,二是对学生内心的关怀,培养他具有关怀这种品质。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关爱学生,给学生以关怀,同时教师自己也希望得到关怀,教师希望得到学校领导的关怀,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关怀。教师是关怀情感的传递者。只有教师自身受到关怀,才能真正形成对学生的关怀情感,才能培养好学生的关怀情感。所以学校中的关怀伦理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在学校,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关怀。由此,就形成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学质量提高,师生健康成长。

3.关怀者和受关怀者

通常情况下,关怀型师生关系是双方互动的,彼此给予关怀。但学生在未上大学前还属于未成年人,这时候他们关怀的能力和意识还没发育完全,所以他们通常是受关怀者。教师的责任之一是关心爱护学生,因此教师应该更多地去关怀学生。师生关怀本身的内在核心,是教师视学生为有可能性展开的现实,是对学生发展潜能的无条件信任,所以说关怀者是教师不可避免的身份。教师的关怀始于接受性。我们要关怀他人,首先要接受他人,诺丁斯认为“去理解他人的现实,尽量体会他的感受,是关怀者关怀的基础。”[6]但接受不等于放任,接受不能让受关怀方肆意妄为。教师要开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学生对于教师的关怀会有一种直接的反应。当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教师接受,那么学生就会尊敬教师,这就是对教师的一种关怀,这时教师就成了受关怀者,学生是关怀者。所以,总的来说,师生关系是相互性的。


[1] (美)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3

[2]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76

[3] Noddings Nel. Can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r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e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6-51

[4]马多秀.不同对待的逻辑——基于场域视角的师生关系透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0(22)

[5] Mayeroff. On caring[M]. New York:Harper Perennial.A p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0:1.

[6] Noddings Nel. Caning:A Feminine Approach to Erhics and Moral Education[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e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