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城市虚拟文化空间景观规划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浅析现代城市虚拟文化空间景观规划

刘忻宜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空间生产即空间本身的生产,社会空间生产于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互联网、物联网等数字化信息技术正深刻的改变着人们传统的生产生活及生产方式。在数字科技的强大支撑下,空间生产中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虚拟文化空间构建得到深度有效开发。

关键词:虚拟文化景观;虚拟文化空间;空间生产;景观设计

Liu Xinyi Sichuan Conservatory of Music

AbstractSpace production is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tself, and social space is produced in purposeful social practi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age of big data,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Internet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re profoundly changing people's traditional production, life and mode of production. With the strong support of digital technology, cultural resources in space production can be deeply and effectively develop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cultural space.

Key wordsVirtual cultural landscape; Virtual cultural space; Space production; The landscape desig


1 绪  论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社会科技速发展,在很多新的领域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得益彰,文化空间逐步进入虚拟化阶段。

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空间的研究从物理文化空间实践扩展至虚拟文化空间构思并逐步将虚拟文化空间工作实践开展物理文化空间根基在于现实物质存在,承载文化物质资源,是具象的空间。虚拟文化空间处于虚拟空间场域之中,文化从人类社会发展而来,本身具有虚拟属性。杜骏飞认为,虚拟文化空间是由有共同目的和意趣的人聚合而成的“网络共同体”[1]。张之沧认为虚拟空间是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客观知识空间之大成而构建的一种“超空间”或“后空间”[2]

2  虚拟文化空间理论概述

2.1“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与虚拟文化空间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基于物理空间场域下结合社会生产规律所创造的空间生产理论。在把握空间整体存在的多元性基础下,重点主要从物质性、精神性和社会性三个层面来解析物理空间与社会生产统一互相作用的紧密关系,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物理、精神、社会三位一体的抽象社会空间理想模型。

   虚拟依托现实而被人们所感知,虚拟文化空间强调让技术和发展为日常生活服务,满足精神文化需求,重塑人的主体性,将空间权利赋予大众,倾向于发展差异空间,创造符合公众意愿的新的日常生活。

2.2虚拟文化空间维度概述

虚拟文化空间包括三个层次的维度,分别是空间的物理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空间的物理性是指自然物质空间及其所包含的物质生产资源与生产要素;空间的社会性是指人们实践基础上对社会生活的再创造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空间的精神性即立足于人的主体性,由文化符号及其价值所构成的精神空间[3]

3 现代城市虚拟文化空间景观设计运用

3.1虚拟文化景观构成

虚拟文化景观本质上是人工文化科技景观,是以数字科学技术为主要功能应用,结合自然生态基质,从视觉效果和行为体验上反映了虚拟文化空间与现实物质的综合体。虚拟文化景观的功能具有虚拟文化空间节点构建承载作用,其构成离不开科技、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对应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三大元素—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和大众行为心理[4]

虚拟文化景观形象通过科技、文化资源和文化空间作用反馈达到物象、情象和意象—三象一体综合表现效果。城市景观形象“景观形象”一词最早来源于德国 Landschaft, 指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景物和某一限定性的区域两种含义。城市景观形象则包括人们所见到的由大自然中生成天然景物和人为创造的人工景物两部分[5]。在虚拟文化空间生产中,景观环境形象会受到虚拟文化空间三大构成要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科技物质基础支撑在城市系统运作中几乎覆盖了所有功能面。

3.3“虚拟文化空间”景观设计策略构建

城市运作包含实体物理空间和虚拟物理空间,其物理表征也有两层含义,即实在和虚拟。而虚拟空间中的生产将空间理解为具体的场所,该场所受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影响而转变为虚拟的网络空间。

虚拟文化景观形象表现构建以科技景观为基础,承载一定的文化资源,并从直接视觉效果上表现多元的视觉形态。强调景观体验和大众参与,让景观吸引人群,引导空间生产实践活动。下面是一个人力发电交换式互动设备,通过他们齐心合作地踏"自行车"进行发电,在楼面上投射出了一个男子的影像,随着他们发电过程中男子的影像也会发生改变,围绕景观而引起大众参与。

图 3.1 虚拟文化景观实例

图片来源:www.360kuai

水幕式电影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后期出现的,随着科技革新,及它们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光学效果。国外就有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独特的水上照明设备,其特殊性就在于这种设备具有交互式,能够实现水上照明。岸上观众能够控制海上视频的效果,海上所呈现出来的效果也是跟受众的动作有关系。做到认真地参加 show 。它运用动作捕获摄像头把自己的行为以图片形式记录在案,并向互动装置中,实现了一个个人与灯光秀之间的交互。

虚拟文化景观技术构成主要是科技元素与生态元素如何相互共生共存。虚拟文化空间科技物质要素包括基础建设科技,互联网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以及5G新媒体应用技术等,不断推动社会文化空间向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与生态可通过技术设备实现景观一体。比如利用科技模拟自然现象,并结合现实自然环境,双方并没有产生过多接触,但景观的构成都包含在内。

行走的互动景观,在植物电生理学方面,我们将"智能"连接到了最初的"智能化"生态系统中,并构建起了自主的机器人生态系统。半思维半机器,一种新型的可以控制生活方式。

虚拟文化景观潜在场域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从传统生活模式下以提供物质需求户外空间向数字娱乐、信息媒体获取场所更新转变,实现体验与互动、文化信息展示和行为活动吸引。建立网络线上平台结合到景观功能,是景观成为线上功能节点。充分的文化资源数字信息化处理、社交网络数据、移动终端数据景观构建一体和模拟可视化应用是潜在场域的表面营造手段,本身也是遵循数字时代下的大众行为心理活动规律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01):73-77.

[2]张之沧.虚拟空间与“人、地、机”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5-12.

[3]陈波宋诗雨.虚拟文化空间生产及其维度设计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35-43.

[4]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寻求中国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的基点[J].新建筑,2001,(05):1-3.

[5]程志永、毛白滔.基于多感官互动的体验性城市景观形象设计[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9,(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