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原型地的地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02
/ 2

桃花源原型地的地理分析

巢婷

 深圳外国语学校    518083

摘要: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桃花源的争议很大,至今仍没有定论。本文拟从自然地理角度出发,结合《桃花源记》的校勘等文字和内容分析,分别从气候、地貌、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行分析,认为桃花源景观应该处在峰林峰丛过渡的地貌类型、亚热带气候区、应有桃、桑、竹、稻分布的地区,做出相应的专题图,然后将其进行多要素叠加分析,推断出“桃花源”的原型地最有可能存在于湖南中部、北部或者是湖北西南部和中北部的结论。

关键词:《桃花源记》;自然地理要素;原型地  多要素叠加分析

    陶渊明晚年创作的《桃花源记》及《桃花源诗》堪称是陶渊明先生的代表之作,其中所述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风光秀丽、亦真亦幻的人间仙境,让历代的人们无不向往。[1]桃花源是否真有其地,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陶渊明向往的是没有战争的安定生活,向往没有赋税徭役的祥和环境,种种传说故事及幻想方催生出《桃花源记》及《桃花源诗》。但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文中认为:陶渊明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纪实之文也。其为寓意之文,则古今所共知,不待详论。其为纪实之文,则昔贤及近人虽颇有论者,而所言多误,故別拟新解,以成此篇。此就纪实之说,凡关于寓意者,概不涉及,以明界限。[2]作家王英教授在《桃花源的魅力》一文中说道:我认为,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如果脱离了现实生活,一味的胡编乱造,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而《桃花源记》的引人魅力经久不衰,就绝不是偶然的。[3]

关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原型地究竟何在?就目前而言,全国有30多个地方仍在据理力争。1936年,陈寅恪先生经过大量的考证后,认为“真实的桃花源应在北方的弘农过上洛,而不是在南方的武陵。”[4]而唐长孺先生虽深受陈寅恪先生的影响,也非常尊敬陈先生,但他并没有对自己所崇拜的对象采取迷信的态度。相反,在《读“桃花源记旁证”质疑》一文中,唐先生对陈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有力的反驳,令人不能不信服。

千百年来,考证一直没有间断,争论异议颇多,各说均有其确凿证据,但又无不存在疑点。

从地理学角度来考虑,探寻桃花源的原型地,必须按照其所含的地理要素来具体定位。王正旺指出,“桃花源到底是什么样子?从陶渊明的描述来看,至少有三个明显特征值:1、群山环绕的一块平川;2、林木茂盛,溪水环绕,花草鲜艳;3、屋舍俨然,家家好客,民风淳朴。[5]从地理学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桃花源记》及《桃花源诗》中含有以下地理要素:石灰岩山间盆地、峰林峰丛过渡地貌、地面接近地下水、绝对海拔不高、平缓水流而非激流、温暖湿润亚热带气候、桑树翠竹生长良好。《桃花源记》开头便写“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从这个描述中可以推想,桃花源的水文状况平缓水流而非急流,也就是地面接近地下水的地方。“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从这个描述中可以推断“桃花源”绝对海拔不高,是峰林峰丛的过渡地貌并且处于石灰岩山间盆地;也可以推断“桃花源”不会在波涛滚滚、江宽水大的大江大河地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说明其作物有水稻、桑、竹,由此推断其气候应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从地貌上分析,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溶岩地貌在全国分布范围较广,但就峰林峰丛过渡地区分布来说,主要分布在重庆、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在安徽、江西、云南等地零星分布着其他溶岩地区。

图1 中国岩溶地貌(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整理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7)

从气候上分析,“桃花源”应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根据图2可以看出我国的亚热带气候北界是秦岭――淮河一线,西至青藏高原的边缘,在青藏高原的南部边缘也有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范围。

气候

图2 中国气候类型

从植物上分析,桃花源中应有桃花、桑、竹、稻。桃在我国的分布较广,因而很难进行分析。但是桑树已有约四千年的栽培史,在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桑、蚕、丝、帛等字形。到了周代,采桑养蚕已是常见农活。春秋战国时期,桑树已成片栽植,原产我国中部,栽培范围广泛,东北自哈尔滨以南,西北从内蒙古南部至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南至广东、广西,东至台湾,西至四川、云南;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垂直分布大都在海拔1200m以下。桑树喜光,对气候、土壤适应性都很强。耐寒,可耐-40℃的低温,耐旱,不耐水湿。也可在温暖湿润的环境生长。喜深厚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耐轻度盐碱。水稻原产亚洲热带,我国现在的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竹类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一般年平均温度为1222,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类的适应性,强于丛生竹类。由于散生竹类基本上是春季出笋,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质化,所以对干旱和寒冷等不良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土壤的要求也低于丛生竹和混生竹。丛生、混生竹类地下茎入土较浅,出笋期在夏、秋,新竹当年不能充分木质化,经不起寒冷和干旱,故北方一般生长受到限制,他们对土壤的要求也高于散生竹。

水稻图

3 中国粮食作物资源(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整理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7

中国特种经济作物

4 中国特种经济作物资源(据中国自然地理图集整理 中国地图出版社2007

所以,从图3以看出,我国汉代水稻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福建、广东、海南地区,在江苏和贵州只有少量分布。而从图4可以看出,桑树集中分布范围很广。但是从竹类分布区界来看,其分布北界也是秦岭—淮河一线。

综合以上地理因素,对其进行叠加,得到图5(气候、岩溶、桑树、毛竹和水稻分布叠加图),根据图5进一步确认得到图6(桃花源原型地分布图)和图7(原型地分布示意图)。

叠加图

图5气候、岩溶、桑树、毛竹和水稻分布叠加图

原型地分布示意图

图6 桃花源原型地分布示意图

示意图剪出图

图7 桃花源原型地分布图

从图7可以看出,“桃花源”的原型地在湖北的西南部、中北部以及湖南的北部和中部。此外,《桃花源记》中记载的是“晋太元中”,即公元前376年至396年间的事,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也就是说,他写的是和他同一年代的事情。[6]《武陵记》说,桃花源在湖南武陵:“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寻水好曰:桃花源。故陶潜有《桃花源记》。”(《太平御览》四九引)《辞海》对“武陵”一词的解释也很单纯明白,武陵是地名,一是指武陵郡,二是指武陵县。不论是郡还是县,都是在湖南常德一带。但从《中国历史地理词典》却表示,武陵县是西汉置,治所在湖北竹山县,东汉废;三国魏复置,南朝梁废;唐又初置,贞观十年又废;隋代改临沅县置,治所在今天的湖南常德市,1911年废。[7]因此,从历史角度来说,无论是湖南还是湖北,与前面从自然地理角度所证实的结果也是吻合的。

基于上述认识,再结合陶渊明所处的时代,可以推断,真正的“桃花源”确实不会在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弘农或者上洛,而极有可能正如唐长孺先生所说:“桃花源的故事本是南方的一种传说,这种说法流行荆湘,陶渊明根据所闻加以理想化,写成《桃花源记》,真正的桃花源在武陵地区。[5]所以,桃花源的原型地应该是在湖南中部、北部或者湖北西南部、中北部地区。

参考文献

[1]杨万柱,梁颂成.湖湘迁谪文学研究[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2.

[2]陈寅恪,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彭伊立,覃武陵,揭开“桃花源”神秘的面纱[N].团结报:2004-6-23:007版.

.

1


张伟然,《学问中的证与悟》。

 水稻在我国栽种历史悠久,东晋时期时局动乱,无法找到当时水稻分布图,故以东汉水稻分布图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