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阅读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如何培养儿童阅读素养

杨学丽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   223900

内容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活动,无论在内容和资源上,还是在途径与形式上,都是丰富多元和良性互动的。就儿童阅读活动来说,只有从启蒙教育之初认真地进行艺术性的“激励、唤醒和鼓励”,才能在善教乐学中更好地培养儿童的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阅读素养;互动就行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强调指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广为传颂的信条式经典之论,不仅具有共识的客观性,而且充满辩证意义。其根本意义即在于——强调阅读活动的两大特征:一是“自主体验性”阅读特征;二是“学用结合式”阅读特征。如何在“多元互动”中切实引领小学生的语文阅读呢?本文拟就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抛砖引玉,并期望收获一些商榷和指正。

一、利用“情境涵养”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与其他族群大有不同,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维活动往往不是使用“大脑”,而是通过“形象、声音、色彩”形式进行的。正是由于儿童对语言文字的学习与理解能力较低,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手段,创设或引入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涵养并滋润他们的学习心态和活动过程。在激发阅读情趣、优化阅读过程、提升阅读效果上,既可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引领”作用,又能从中攫取无可替代的“情绪智力”效益。

以“信息化”情境为例。在《冀中的地道战》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地道战》影视中的相关片段直观形象地演绎出来,引导儿童在喜闻乐见的“视听盛宴”下进行“视文互动”,把地道在外形伪装、内部结构、灵活运用、攻防兼具等作用和效果综合立体式地尽相显现。这样,既有效地激发学习情趣,又让儿童在快乐阅读中切实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与美感”。

二、利用“生活链接”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如果把语文说成自然万物现象,生活就是它们须臾不可远离的“太阳”;如果把语文说成花木树草,生活就是滋润他们的“生命之水”。不仅如此,这两者之间就像“万物滋于阳”“花木涵于水”,是一种无可分割、深度融通的紧密关系。尤其语文阅读活动,始终离不开社会和生活元素的丰富滋养,只有自觉主动地投放到社会生活这种大背景下,才能有效形成“活水有源、花木有本”的良性循环现象。

以《呼风唤雨的世纪》为例。课文通过“对比”等手法,讲述了20世纪是如何“呼风唤雨”的,集中阐述了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然而,一是由于文中所说高度简约;二是由于时空跨越的缘故,这些不足以让小学生深刻地感知到“呼风唤雨”的丰富内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演绎真正的“人工降雨”“信息全球通”以及各种领域正在日益享受的“科技红利”等现象,让孩子们从中获得高度的认同感。这不是别具风味的语文阅读吗?

三、利用“优化整合”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难感知,在学校教育中,长期以来人们习以为常的“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教育改革大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根本性需要。正因为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通过各类途径的优化与整合,引领儿童逐步走向“生本学主、让读引思”的高效阅读之路。

如“多文本阅读”:在教学《太阳》说明文时,教师在“相同题材”思想指导下,把《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引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式”阅读,既可切实感受到如何把对象更好地“说明白了”,又能较好地增加阅读的宽广度和深厚度。

再如“读写互动”:在《将相和》教学时,教师根据“完璧归赵”“渑池会面”的具体描写,引导儿童在联系实际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负荆请罪”进行相继补白下的“读写”活动;并就某一故事或整个课文,对人物形象或人物故事“写一写”阅读心得。还有“跨学科知识整合”等,都是培养阅读能力与素养的优好选择。

四、利用“信息支撑”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以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主要载体的现代信息技术,自从在校园内登堂入室以来,以其先进的特点和优势的功能,不仅成就了一道无比亮丽的人文教育风景,而且为各类课程活动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远离或摆脱信息技术元素,就是在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之相应的是,科学合理而又巧妙地善加利用,则能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强化”作业。语文阅读教学同样如此。

比如,在课堂教学内外时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有效支撑,认真选择并适量地呈现一些短小精悍、图文并茂、情趣盎然的精美语篇,以此引领小学生在自由轻松、合作研讨中进行“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阅读与思考、交流与共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阅读比赛、成果展示和评比共享,在“激励、唤醒与鼓舞”中不断放大效应。

五、利用“情感体验”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有业内人士强调指出:“阅读是阅读者的阅读。”这一充满客观而又富于辩证的信条式论断,主要在于强调阅读活动的基本特征——“自主性”特征、“体验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

细细说来,其中自主性是客观基础,体验性是必要前提,情感性是深度结果。无论何种形式或哪种状态下的语文阅读活动,只有建立在亲身实践下的“情感体验”基础上,才会赢得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益,把学生逐步引向“求取真知、学做真人”的良性发展道路。还是以《将相和》历史故事课文为例。在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就“我眼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主题,引导小学生开展与之相应的解读与体会、研讨与交流活动。再如,让小学生以多人小组为单元,就其中的某一个小故事,开展喜闻乐见的“课本剧”表演活动。还可针对文中“其人其事”,开展“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系列化读写互动活动。在上述评比环节,以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为主,以教师点评为辅。这种情感性体验,对于语文阅读素养来说,既是必需品又是营养品。

六、利用“综合实践”为路径,培养儿童语文阅读素养

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并引领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发展的另一类更新优质平台,对于提升语文阅读来说,能够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裨益和促进”效用。语文阅读除了“纸质阅读”外,还有“信息阅读”“生活阅读”和“绿色阅读”等多种形式。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阅读活动,或单独进行或组合套用,都可通过“综合实践”来进行。

在课文阅读教学后,教师激励小学生在课后开展《世说新语》的整本阅读活动,适时地通过班级“阅读展示台”进行故事演讲、专题讨论和阅读体验交流等,不断地放大“以赛激趣促读”效应,进而把小学生逐步引向“教学思做合一”下的深度阅读状态。

再如,教师定期把小学生引向附近社区生活或大自然“绿色生活”中去,让他们在身体力行和喜闻乐见中进行阅读与思考、体悟与内化。这种阅读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总而言之,上述所说的“情境涵养、生活链接、优化整合、信息支撑、情感体验、综合实践”等,只是语文阅读活动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阅读资源和儿童发展等需要,善于从中衍生更为具体细致、生动有效的阅读路径和方式,在多元互动和熟能生巧中把他们引向令人期待的“悦读、善读、慧读”之路。

参考文献:

1.彭伟华.在多元教学中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J].新智慧.2021(22).

2.狄燕萍.探究如何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J].吉林教育.2014(28).

3.叶芬.语文阅读素养的提升策略探讨[J].成才之路.2020(06).

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培养儿童阅读素养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HLX20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