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的特点及翻译原则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历史文献的特点及翻译原则探究

李浩楠

青岛大学 外语学院 

1.历史文献的定义

历史文献可能非据实而录,可能是编写者在一定社会的历史观点影响下,根据历史材料和档案等记录撰写而成。与历史文献接近的另一概念是“档案”,对于“档案”的定义,主流定义有两个:一是《档案工作基本术语》所定义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档案学概论》中所定义的“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冯惠玲,2006:6.)

2.历史文献的特点

历史文献的特点和难点就在于他自身的历史性,时间在流动,随着时间的流动和生产力的提高,变化无时无刻不在产生,那么对于同一事物的名称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事物一直存在且没有变化其名称也没有受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产生变化,同一名称一直被沿用;事物一直存在但进行升级换代,其名称也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事物仅在某一时期存在,在此期间内名称没有改变;事物仅在谋一时期内存在,在此期间因为外在因素导致其名称改变。

译者和历史文献产生之时往往不在同一时空之内,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往往很难身临其境,往往容易立足当下去翻译历史文献,这就容易引起翻译过度甚至是翻译错误,例如之前笔者翻译过这样一个句子:Eben in dem Augenblick, als die Sachen gar gekocht und er sich übers Essen hermachen will, wird er von Sicherheitsorganen geschnappt.就在食物刚做好端上桌,他准备饱餐一顿的时候,他被警察抓住了。乍一看好像翻译的没有问题,但是这句话是出自德占时期的青岛的报纸上,属于档案文献翻译,那么对于“Sicherheitsorganen”能不能直接翻译成“警察”就需要揣摩一番了,“Sicherheitsorganen”在此处一定是指警察吗?很显然并不是,在此处Sicherheitsorganen有可能是指警察,也有可能指巡逻的人,也有可能指保安,而本文中也没有明确的其他线索指明其身份,故不应先入为主的将其译为“警察”,可以寻找其上位概念,将其译为“安保人员”更为保险和妥帖。

另外历史文献还在其文字的写法上有特点,以德语为例,德国从2005年起实行正字法改革,也就是说2005年前和2005年后同一单词的写法可能不一样,所以在历史文献中很有可能出现德语词典中不存在的单词,例如在李希霍芬的《China——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一书中就出现了allmälig,Aehnlichkeit,sowol,Vertheilung 这些单词,这些单词的写法在现代德语中是不存在的,不过,相对而言这些还是比较好确认的,更令译者头痛的是花体德语的识别,甚至有一些是手写花体,辨别就更困难了,还有一些情况,例如因年代久远文献保存并不完整,出现内容模糊甚至内容缺损的情况,这些都属于历史文献的特点,也为历史文献翻译增添了许多困难。

3.历史文献翻译的原则注意事项

3.1历史等效原则

在历史文献翻译工作中要坚持忠于原文原作、保持文献资料原貌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历史等效原则,在确定可以接受某一历史文献翻译任务后,在正式翻译开始之前,最重要的是根据其历史性特点,无论是中译外还是外译中,确定文本的写作时间,以及文本内容所含的时间,这一点至关重要,确定了时间才确定了翻译的基本点,也方便历史文献翻译的另一个重点工作的展开,即资料查找和考证工作,资料查找和考证既耗时又费力,需要在同一时期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搜集相关信息,但是这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步,甚至可以说是决定翻译质量的最关键的一步。这些资料包括工具书,背景文本,平行文本等,这些资料是译文质量的支撑,是历史等效得以实现的保证。除此之外采用何种书面语形式以及行文格式是属于历史等效原则之内,以中文来举例,1917年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是文言文,而1917年到1920年是中国从文言文过渡到白话文的时期,1920年后中国人普遍使用白话文,例如若翻译的是1917年之前外国人写给中国的信件或是中外交流的公文,那么译者就要按照当时文言文的语言形式翻译;若是1920年后的文献,可使用白话文翻译;若是在1917年至1920年间的文献,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交往双方当时的其他信件确定是采用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如若遍寻历史文献未见其其他交往信件,可按照当时白话文和文言文使用范围和频率确定采用哪种书面语言。内容与当时相契合,格式也需要符合历史。

3.2译名统一原则

历史文献涉及到的人物、事件众多而面广,涉及到的机构、组织也是林林总总,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抽象而概括的专业术语,这种种名词在不同的译作中如果有多种不同的译法,甚至在同一译作中前后也不统一,那么读者就难以确定这些名词的具体所指、它们的内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文化现象。因此,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和研究,在翻译这些名词时,应遵从定译优先、译名统一的原则,对于那些凡是有约定俗成的译法的,都应优先采纳已广为人知的约定俗成的译法,也就是说,出现在不同上下文中的同一名词在指代同一对象、或具有相同内涵时,其译名应保持一致,并且尽量采纳通行已久的译名。人名、地名、组织机构的名称,事件的名称以及学术名词等名词的翻译都应遵循这一原则。

3.3注意事项

从小的方面说,在翻译历史文献是还要注意数字和单位,在遇到数字或单位时首先要判断此处出现的数字是否正确是否合理,如果对数字存疑,那么还要确定是否因为数字后面的单位与目前的单位代表的值不一样,若经多方查证,文中数字确实错误,可在译文中加入脚注说明情况,切不可只按照原文对应翻译而不备注提示内容。

4.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事历史文献翻译既需要从文献形式上进行宏观把握,又需要译者耐心且细致的检查和核对历史文献中诸如数字和单位是否使用正确等这些细小的问题,还要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寻找和鉴别有用的信息。陈毓贵在其文章中写道翻译任何不是自己经历的时代的东西,都要有“字典不离手,冷汗不离身”的刻苦精神。另外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历史文献翻译不注重辞藻的华美,更加注重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前后一致性,要求译者能身临文献的历史之境,立足于文献产生之时或者是文献内容描述之时进行翻译,这对译者要求就更高了,故平时译者应多阅读历史书籍,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避免望文生义,造成译文错误。

参考文献

[1]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