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郑桂华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2

浅谈郑桂华写作教学中的“读者意识”

李媛姝, 常鑫

太原师范学院

写作教学一直以来就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郑桂华教授在中学教学设计一书特意强调要培养学生写作“读者意识”的观点这让我们深受启发

读者意识”概念解析与路径转化

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写作时心中要有特定阅读对象和明确的表达目的,并据此选择材料、确定观点、运用语言,让表达回归交际功能。“读者意识”概念由来已久,夏丐尊曾认为“读者意识”是写作中最基本的方法,提出培养读者意识的六大标准。朱自清提倡写作要有“假想的读者”,强调写作的交际目的。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的第一步是要弄清写作的对象,只有确定了写作对象才能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内容和写作方式。可见,“读者意识”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读者意识”概念被人逐渐忽视。学生写作对象变成了单一的“老师”,写作目的变成了“应试”这种写作的盲目性也导致越来越多学生文章脱离真情实感的表达,变得假大空,学生也逐步丧失了对写作的兴趣。为此,郑桂华教授提出了四条基本路径,即“让作文题目变成写作任务”、“建议学生列读者清单”、“借助某些应用文体的格式”以及“调整写作评价标准”试图重新建立学生的“读者意识”,解决以上写作过程出现的问题。在这里我将对此路径做具体的分析解读:

第一“让作文题目变成写作任务”是指在作文题目中包含读者及表达目的等信息,以此帮助学生定位写作对象、写作目的和写作场合。通过创设写作情境方式,进而强化“读者意识”。这一点是针对写作命题设置上的转变,虽然实际操作上有难度,但是如果这种命题模式发展得当,将会打破传统读者单一局面,极大改善学生消极写作思维,提高学生写作兴趣与能力,因此这种模式仍值得我们去积极探索。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创建写作情境,并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让学生在写作时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交际情境。让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来感知环境,以对话的方式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激起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

第二“建议学生列读者清单”是在基于真实对话情境设定之后,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写作“对话者”。教师通过“列清单”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这里的“读者”并不简单指的是文章“批阅者”,而是预想交流的“对话者”。这里的“对话者”可以是明确的,如父母、同学、自我;也可以是模糊的,如某一特定的群体对象。学生只有明确了写作对象,知道要“写给谁”,才能更好地把握写作方向和写作内容,而以此创作的文章也不会显得苍白空泛。

教师在实际写作教学指导时,可以提示同学们写作前先考虑好这个问题我要写给谁?我以什么身份与读者对话?读者对这篇文章有什么期待?这篇文章哪些内容或段落可能会激起读者共鸣?怎样才能激起读者共鸣?针对这几个具体问题的解决,确定写作重点和写作方式,从而增强文章感染力。

第三“借助某些应用文体的格式”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某文体结构方式,将原本没有特殊读者的一般表达转化为特定对象的表达如创建书信、演讲、访谈和辩论等这是将学生写作过程置于真实交际语境中的有利手段。

近些年在高考作文中,读者意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逐渐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同时这种借助应用文体格式来明确写作任务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命题人的青睐。例如2020新高考II要求以“带你走近——”写一篇主持词同年全国I卷设置读书会场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争夺权位故事要求一篇发言稿;2019年全国I卷倡导大家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题,让学生面对本校写演讲稿等。因此我们在平常写作教学中也可以适当借用这种方式,逐步提高学生写作成效。

第四调整写作评价标准是要求教师以一个读者身份和态度来评价学生作文,让学生感受交流的乐趣与被欣赏的快感。在以往写作评分时,教师总是习惯用“审视者”的角度来评价学生作文,久而久之就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至高无上”的读者错觉,再加上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像“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感情丰富”之类的套话,也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思路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我们现在更多提倡多元写作评价形式,尽可能从多读者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反馈,达到强化学生读者意识的目的。

与此同时,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利用黑板报、报刊、公众号与作文交流会等写作平台,让学生意识到写作还能有更多的读者,通过发表文章鼓励学生认真创作,从而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读者意识”写作教学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我的分析理解,于是在这里我就以《给——的一封信》为作文题目,设计一篇大致的教学设计,试着将写作“读者意识”原理真正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中。

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并建立“读者意识”,能尝试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熟悉写作对象、写作重点与写作内容,完成该题目写作任务。

针对学情

初一学生

教学过程

①教学导入:

提问:假如本地《我想对你说》电台节目组举办了一场信件征集活动,而你恰好是这家媒体的忠实粉丝,想通过电台投稿方式给你中意的,或是钦佩的,或是感恩的人等写一封信,你会写给谁,又会写些什么呢?

预设:给十分钟自由讨论时间,并通过师生问答确定写作对象与大致内容。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写作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写作欲望,确定读者对象。

②初步感知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讨论,想必都有了明确的写作对象。那么现在思考一下所写这些人身上有什么样的特点?与你之间发生了什么样故事?你为什么想给他们写信?你要以什么样身份去写信呢?并把他先记录到纸上,列一份清单,过会儿与大家分享。

预设: 特点:包括对方年龄、学识阅历、身上特质等

故事与原因:对我有恩,以此感谢;彼此争吵,要求和解;表达心意,表达祝福等

“我”的身份:普通学生、同学、祝福者、感谢者等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读者信息,明确故事情节,把握写作目的与重点,从而针对性地列出写作框架。

③深入理解

:好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明确的写作对象,构建起了整体框架。那么现在想想要怎样写才能让电台主播一眼挑中你的信,或者如果你是翻看这封信的读者,你最想看到什么?哪些内容会勾起你阅读的欲望。

预设:可以就写作细节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

【设计意图】进一步确定写作重点,挖掘文章精彩细节,帮助学生完成创作。

④文章小结

: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应该对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其实我们刚刚用到的方法就是“读者意识”分析法,写作前把自己想象成这篇文章的读者,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么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把刚刚的内容写具体生动呢?

预设:采用一波三折、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等手法展开描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读者意识”观念,并指导学生把文章写生动精彩,提升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⑤作文练习

根据以上分析内容,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文章。

⑥反思评价

课后经过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方式进行作文评价,并选择优秀作文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尽可能从多读者、多角度为学生提供反馈,增强“读者意识”,通过发表形式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四条路径并不是每篇文章都适用,也并不是所有写作都要求具备“读者意识”。这里只是针对原先几乎不谈读者情况而言,因此教师要学会根据实际文章写作情况灵活变通,避免一刀切和绝对化的现象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写作“读者意识”培养仍十分重要值得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去探索和发展

参考文献

郑桂华.中学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