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对中国民主话语的传播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25
/ 3

浅析习近平对中国民主话语的传播战略

胡春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给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的发声提供更多机会与途径,政府是公共外交的主体,国家领导人又是政府发声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从话语框定策略角度研究习近平关于中国民主话语在国际上的发声技巧,该话语策略中国民主话语传播过程中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出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国家领导人在中国民主话语传播过程中应该使用的传播战略。

关键词:习近平;中国民主话语;传播策略

习近平在国际上的发声,代表一个国家对事件的态度,直接影响国家的国际形象。从协商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习近平一直重视民主建设,将民主视为“中国梦”的组成要素之一,在国际上众多场合都强调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等问题。习近平在国际上对中国民主的发声,表达中国对民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国际受众对中国民主的态度与认知。

一、话语框定策略概述

中国民主的传播一直遭受西方的堵截与质疑,使用话语框定策略可以帮助受众排除干扰信息,更好地理解中国民主。学术界对框定定义的表达,要追溯到“框架”一词。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结合了社会学和框架语义学中“框架”的概念,在政治学领域开创了框定理论来分析美国的政党选举。国内学者孙吉胜将“framing”译为“框定”,作为名词使用。

话语框定有三个步骤,诊断型框定、预期型框定和鼓励型框定。诊断型框定指对问题进行清晰地界定并指出导致问题的责任者;预期型框定(需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具体策略、手段和目标;激励型框定需要呼吁行动。这三个步骤是一种线性关系。整个话语框定逻辑线是:问题是什么(谁负责)—要做什么—激励行动。诊断型框定指问题识别和归因责任。第二个核心任务是进行预期型框定,清晰表达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执行计划等策略。在鼓励型框定阶段,需要构建适当的动机型词汇,不仅能提高其表达的效能,还可以减少集体行动中参与者对威胁的恐惧。话语框定将受众认知划定范围,吸引受众关注重点问题,从而起到指导行动的功能,建构起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民主话语框定策略的具体实践

话语框定过程遵循着一定的逻辑关系,从诊断型框、预期型框定和鼓励型框定,每个部分起着不同的作用,不断推进整个话语框定进程,达到行为者话语表达目的。

诊断型框定:界定责任

首先,习近平对中国民主进行诊断型框定,即阐明发展中国民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为何重要等问题。“我们应该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在谈到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看法时,习近平指责垄断国际事务是“落后于时代”和“不能成功的”。习近平强调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全球性的,让受众从空间维度认识到其重要性。2020年再次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通过阐述民主集中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制度中的地位,表明民主制度对我国政党制度发展的重要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将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将其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联系起来,既强调了人民民主的重要性,也表达了人民民主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提高了此问题在国家政治议程中的重要性。习近平在谈民主的话语中,通过使用“必须”、“生命”、“根本”、“重要”等词语,框定了中国民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问题找出责任者是诊断型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发展中需要担任的角色。2013年习近平指出:“全会决定把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之后讲话也重申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角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行人民民主,就是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时,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人民在中国民主发展中的主体角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一讲话的主语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把中国共产党框定为中国民主发展的领导者、责任者,在这个过程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发挥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的作用,又维护了其权威,也增加了人民群众对其的赞赏和认可度。

预期型框定:提供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预期框定对中国民主发展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意见和措施,该类型的框定关系到中国民主发展所遇到问题解决方案的合理性和受众的认可度,在整个话语策略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中国需要发展民主原因的框定也是构建民众对民主认知的重要步骤。关于中国民主存在的问题,习近平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谈及,微观方面的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能力不强。”不管是中国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民主都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宏观方面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角度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发展的事物,但我们的民主法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也还存在不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管是内容还是执行上都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对中国民主的不同方面需要采取的策略。首先在中国发展目标中对民主进行框定,即民主发展是中国发展目标之一。2012年11月17日的讲话中指出;“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中国民主的发展服务于中国梦的实现。针对民主集中制的治理措施主要是强调党内监督。“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中国民主发展策略上,经历了从“人民民主”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趋势。2019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1年习近平对全过程人民民主发展的策略进行框定,指出“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从习近平对中国民主的不同层面进行预期框定的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民主越来越具体,因此采取的措施也需要越来越具有针对性,更加体现人民的权益。

鼓励型框定:动员受众

鼓励型框定是话语框定的最后一个步骤,能起到鼓舞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中国民主建设的热情,建立对中国民主发展的信心。“所以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号召和鼓励普通人民群众加入到中国民主建设中,同时也激发了民众对中国民主建设、中国梦的信心。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让全体中国人民和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共享幸福和荣光!”既提出了对党员干部工作的要求,让其对自身工作产生使命感与意义感,让全体中国人民享受幸福和光荣。“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充满中国智慧的贡献!”在国际上,习近平也经常使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国际社会协商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双方有能力、有智慧提出好的倡议和方案”, 可见,中国领导人不仅希望在国内实现民主,国际上也倡导团结协作一起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国民主话语的表述中,不同的语言会演绎出不同规则和规范,框定出不同的行事逻辑,产生的力量和建构的效果也完全不同。话语框定的三个步骤是紧密相联,呈现一个线性的逻辑关系,诊断型框定阶段和预期型框定阶段的问题没有一一对应,有待完善整个话语框定逻辑。

国家领导人的中国民主话语战略传播

“就‘战略传播’而言,它是指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传播,从战略高度制定传播目标,选择传播对象,调用国家资源。”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跃度越来越高,同时西方社会对中国民主的质疑声愈来愈烈,对此,中国有必要从战略层面布局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传播,构建中国民主的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民主的国际认同感,增强中国民主的国际话语权。

丰富民主关系国际链接,牢固中国民主关系的国际社会基础

丰富民主国际传播链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首先,由于涉及地区广、受众多样化,国家领导人在对外交流中应使用多元民主话语策略,以提升中国民主国际传播效能。话语策略虽能增强话语传播效力,但单一话语策略会导致受众听觉疲劳,使得话语目标大打折扣,因而应尽量避免使用单一话语策略。比如可以探索以定位理论为基础的民主话语定位策略配合话语框定策略。话语定位策略主要指“人们如何利用词语(以及各种形式的话语)来确定自己与他人的位置”,同时“力求描述各种话语策略引起的关系结构变化;也就是关注话语的社会影响” 。在定位的同时,增加中国民主话语的出现频率,吸引国外对中国民主的关注,提高其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福柯认为,陈述决定言说主体的位置,而主体的位置又是“由它相对于对象的各种不同范围或群体有可能占据的处境所决定”,所以“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国际情势下,应该充分考虑受众而主动地建构自己的主体位置,并邀请受众置身其中”。其次,在强调针对性、个性化表达的同时,不能忽略民主话语的普适性表达,塑造中国民主国际共识。跨文化语境的存在,使得中国民主话语在传播中会产生交流隔阂,应注意将单项、生硬的话语形态转化为共通性的、故事性的、分众化的话语形态,这样将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理念产生思想共鸣、情感共振和价值相通,促进中国民主理念的传播。从“大叙事”转换到“小叙事”,聚焦各国语境,把宏观抽象的民主理念融合到具体的受众群体故事中,重视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地区)故事特点,接受是相信的前提,民主话语普适性表达可以提高国际社会群体的对起价值理念的接受度,在巩固之前中国民主国际社会基础的同时,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塑造中国民主国际共识。

顶层设计中国民主话语国际传播,把握传播全局性

“战略的制定从属于国家的政治需求,因此战略传播也应当具有全局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统一中国民主话语国际传播的战略地位,将其作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顶层设计,从而把握传播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在对中国民主话语国际传播进行顶层设计时,应承认民主传播对国家外交和战略安全的重要影响,从国家层面筹划民主传播活动,以中国民主形象塑造、态度转变、价值认同为战略目标,通过一系列主题明确、持续的战略传播项目,将特定民主信息以立体多元的形式传播出去,达到民主战略传播沟通效果。当民主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传播时,应考虑中国民主话语国际传播的系统架构问题。当前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国家形象的战略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赋能。”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中国民主话语传播需要进行体系性地重塑,贴合信息时代传播渠道的发散性和多样化特征,用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思维部署中国民主国际传播新要求,体现传播的战略性。

参考文献

  1. Lakoff,G.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M].Hartford: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2004.
  2. Robert D. Benford and David A. Snow,“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Sociology,Vo1.26,2000,p.617.
  3.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8/c_1111364206_3.htm.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04.
  5.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2(02).
  6.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3.
  7.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N].人民日报,2021-10-15(01).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78.
  9. 殊的朋友 共赢的伙伴——在法国《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326/c64094-24736453.html.
  10.  毕研韬.厘清战略传播十个基本问题[J].青年记者.2017年2月(上)。
  11.  F.M.Moghaddam and R. Harré,"Words, Conflicts and Political Processes," in F. M. Moghadde and
  12. Fighting, Santa Barbara,CA: Praeger, 2010,p.2.
  13. Lisa M.Osbeck and Nancy J. Nersessian, "Forms of Positio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Practice and Their Epistemic Effects,"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Social Behaviour, Vol.40, No.2,2010,p.137.
  14.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谢强,马月,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26.
  15. 吴贤军.国家领导人外交演讲中的话语策略分析—以习近平就任后的国事访问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11).
  16. 于朝晖.战略传播管理:冷战后美国国际形象构建研究[M].时事出版社.2008:P8.
  17. 马向阳.大数据与国家形象战略传播[J].对外传播.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