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牛一羊总关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8
/ 2

一牛一羊总关情

肖应勇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卖牛》和《山羊兹拉特》中表现出的主人对动物的悲悯情怀,揭示出了两篇作品打动人心的原因。

关键词:卖牛;山羊兹拉特;悲悯情怀

一些作家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即使是写动物,也难免会流露出自己对动物悲悯的情感。中外作家笔下有一些作品写到卖家养牲口的故事,有的是牛,有的是羊,不管是写牛还是写羊,都写得感人至深,其中敖德斯尔的《卖牛》和美国作家艾萨克·什维斯·辛格《山羊兹拉特》让人读后多年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可谓“一牛一羊总关情”。

敖德斯尔的《卖牛》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主要写的是牧民卖掉一头家养的老花乳牛的故事。文中的“我”是个牧民的儿子,从小到大就爱牲畜,牧民卖牲口的事,年年都有,大家都习以为常了,但在“我”小的时候,父亲要卖掉一条老花乳牛的事,让“我”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头花乳牛是“我”小时候的朋友,“我”对这头花乳牛充满了感情,不忍心它被卖掉,最后被人屠宰掉。《齐桓晋文之事》中有言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句话写出了人对动物的恻隐之心。《卖牛》中的“我”对老花乳牛也是如此,充满了恻隐之心。

《卖牛》一文中的花乳牛(阿拉嘎·乌奴)是家里的短角黑乳牛所生,为了迎接它的出生,“我”母亲连续三夜没有合眼守在黑乳牛旁边,主要是怕早春时节,初生的牛犊在寒夜里冻死。直到第四天的黎明时分它才降生,“我”母亲把它抱进蒙古包里,用破棉袄裹住,为它是一头小母牛犊而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它将来能给这个牧民家里带来更多的财富。

出生后的小花乳牛是“我”小时候的玩伴,那时“我”还没有上学,常“坐在小牛犊旁抚摸着它的花脑门,跟它玩儿,有时还把手指头伸进它的嘴里让它吮吸,好玩极了。”当“我”母亲挤牛奶时,小花乳牛被栓在柱子上,着急要吃奶,“我”怕它吃不饱,总是哀求母亲不要挤太多的奶。有时母亲还没有挤完奶,“我”就提前解开绳子,让小花乳牛跑过去抢奶喝,对它关爱有加。后来花乳牛长大一些,“我”常常骑它玩,感情不可谓不深。

花乳牛是家里的大功臣,它为主人出尽了力,是头好奶牛,它的一生给这个牧民家里下的牲口够一群了,它一生出的奶,能流成一条河了。可为什么要卖掉它呢?因为它老了,不能下犊,也不能挤出奶,不能给牧民家里带来更多的财富了,再也没有养下去的必要了。它的命运只能由主人来决定。“我”父亲的说法是:“可是它老了,牙都磨光了,今年没下犊了……这会儿不出奶了。以后再也不下犊子了。膘也一年不如一年,不卖怎么办?”面对“我”的建议“不吃它的奶,不花它的钱,就这么养着呗”,父亲的答复是“如果现在不卖掉,到冬天得自己杀着吃,到时候更心疼了!我们能咽得下它的肉吗?”父亲的一番话让“我”无话说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父亲对卖老花乳牛也不是不心疼,但他明白“养牲口还不是为了使唤或是卖钱嘛”,在情与理之间,他显得更理性一些。他也理解母亲和“我”的不舍之情,一边让“我”不要再说不卖花乳牛的傻话,一边劝母亲也别伤心了。

“我”和母亲是非常舍不得卖掉花乳牛的。当“我”听说要卖掉那头老花乳牛时,难过极了。躺在(蒙古)包里说啥也睡不着,眼前老出现花乳牛的模样。“我”多次向母亲和父亲表明自己坚决的态度:“咱们不卖它!不卖!”甚至抱住父亲的大腿,苦苦哀求他:“阿爸!咱们不卖它啦!你去把它要回来吧!”卖掉老花乳牛就像剜掉了“我”的心,让“我”难受至极,痛不欲生。当赶牛人要赶走老花乳牛时,我喊着:“阿妈!咱家的花乳牛不想走,老是回头,真可怜。”真是让人潸然泪下。这哪里是卖牛?这分明就是和老朋友生离死别。牛不知道自己将要身赴死地,“我”却知道它将要被人屠宰,能不痛彻心扉吗?

母亲舍不得卖掉老花乳牛,她“搂着花乳牛的脖子,把脸贴在它的宽大而多毛的脑门上,抚摸着它的下巴,十分难过地叨咕着”。面对儿子不卖牛的央求,她也只能摇头叹气,老泪横流。母亲按照牧民古老的传统习惯,从老花乳牛尾巴上揪下几根毛,为老花乳牛招魂,希望它来生还回到这个家来。母亲不忍心看着心爱的牲口被外人赶走,在给老花乳牛招魂后就进了蒙古包。直到听到“我”的喊声,母亲又不得不出来面对分离的凄凉场面:

花乳牛“喔——”地叫了一声,又一次回过头来,好像是向主人求救似的。

“多可怜的牲口啊!”母亲用无限留恋的目光望着它的背影。忍不住又哭起来了。她哽咽着叨咕,“平时上野外,它从来不回头,可是这回……它知道把它卖给生人了……可怜的……”

此情此景,任是铁汉也动情。这场面让人觉得很戳心!直至文章最后一段,母子两人对老花乳牛的不舍之情进一步得到凸显,“可是母亲和我一动不动地站着,目送着远去的花乳牛,止不住的泪水,擦了又流,流了又擦……”

辛格的《山羊兹拉特》是一篇小说,故事写的是硝皮匠勒文为了过灯节,让儿子阿隆到城里卖掉家里养了十二年的山羊兹拉特,结果在路上遇到暴风雪,阿隆和山羊躲在草堆中度过三天三夜,阿隆靠喝羊奶维持生命,最后得以生还,暴风雪过后,阿隆赶着山羊回家,山羊也得到阿隆一家人善待。

小说开头卖羊的理由也是因为它老了,挤的奶也很少,再加上城里屠夫费佛尔出的价钱足够勒文一家人过灯节的各项开支。尽管如此,毕竟山羊在家里养了十二年了,家人都把它当成家庭成员了,舍不得卖掉它。所以勒文作出决定之前,也经过很长时间的犹豫,作出决定以后,“阿隆的母亲不禁汗流满面。阿隆的小妹妹安娜和米丽昂也哭了起来。阿隆当然也知道把山羊牵到费佛尔家去意味着什么。”

在阿隆给山羊套上绳索时,全家人都出来向兹拉特告别。家里人都知道这次告别是最后一次了,可山羊自己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只知道主人每天喂它,从不伤害它。它对主人充满信任,还是像往常一样温驯可亲,还舔着阿隆的手。直到走上通往城里的路时,它才觉得有些奇怪,不过一会儿它就想通了,“一头山羊绝不应该提什么问题。”

若不是一场暴风雪,山羊兹拉特的命运就会跟那头老花乳牛一样,被无情地卖掉屠宰掉。幸亏有了这场暴风雨,让十二岁的阿隆靠喝羊奶活了下来,“他从来就喜爱兹拉特,现在,兹拉特在他眼里,简直就像是他的妹妹。”小说中虽然没有具体写以前阿隆与山羊兹拉特一起玩耍的内容,但根据年龄就可以知道,阿隆和兹拉特都是十二岁,小时候应该是一起长大的,二者的情感应该是很深的。兹拉特救了阿隆,无意中也救了自己一命。在草堆里,阿隆就决定再也不与兹拉特分离了。暴风雪过后,阿隆问到了回家的路,直接赶着兹拉特回家了。此后,全家人谁也没有再提起卖兹拉特的那件事了。而且,兹拉特得到了阿隆一家人的善待,在夜晚,它不用待在羊圈里,它可以进到厨房里,吃着主人给它的食物,“坐在炉旁,在闪亮的烛光里,看着嬉笑玩耍的主人们……”

《卖牛》和《山羊兹拉特》两篇作品的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流露出自己对笔下动物的悲悯之情,作品中的主人对家养的牲口也充满了同情,对卖牲口也都有着自己的无奈和不舍。不同的是一篇写牛,以悲剧结尾;一篇写羊,以喜剧结尾。一篇是散文,以纪实为主,更具有真实性,读罢让人内心感到悲痛;一篇是小说,带有理想主义色彩,读罢让人发出含泪的微笑。

参考文献:

[1] 彬彬主编《文摘精品珍藏·记忆碎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 王国森译《外国儿童文学名作导读本·小说卷2》,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简介:肖应勇(1972-),男,湖北孝感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