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17
/ 2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解读

张晶莹

漳州市江滨小学363000

摘要: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对学生意义重大。然而,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其实是一种很难掌握的知识,尤其是在一些几何方面的学习更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会随着难度的增大会而慢慢地丧失,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如果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几何时能够结合图形展开教学,就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结合个人经验,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图形与几何;教学实践;领域解读

引言:小学数学是小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其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形和几何一直是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和学生心中的一个大难题。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目标已被提上日程。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观念,提升其空间想象能力。

一、结合生活,培养学生几何意识

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唤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集中学生的注意,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开发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努力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高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把图形、几何等相关的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以此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各种工具,培养学生对各种复杂、抽象数学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学习效率。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圆柱与圆锥》这部分的知识时,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导入,让学生们在教室里去寻找发现,找到教室里存在的圆柱体。再基于此,然后让学生联想出平常生活中与圆柱体有关的事物。这样,教师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联系,并且拉近了课堂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综合成长。

二、增强师生互动,加强图形几何认知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应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到被动的学习境地,影响其认知能力的发展。教师需要意识到互动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上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了解“图形与几何”的数学概念,提升其认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师生互动不是漫无目的的,教师需要提前搭建好互动框架,规范好互动的时间、设置好互动的内容,才能够充分发挥互动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比如,在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在课上展开师生互动:“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为什么叫不同的名字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同学们对手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进行了对比,纷纷回答到:“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不能完全重叠。”“长方形的长和宽不一样。”“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在互动过程中,同学们更加全面的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认知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组织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

在目前几何数学课堂中,许多数学教师为学生准备的课堂实践活动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尽管教师们已经设计出了“动手操作”的环节,但由于学生不清楚操作的目标,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几何作图技能薄弱,难以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让教师的实践活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学生要学习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就要学会仔细观察,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组织各种操作观察活动,以培养学生对空间概念的认识,同时教师也要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自己去触摸、去画,这样才能让其主动去思考,从而掌握图形中蕴含的几何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导学生学习三角形这部分的知识时,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教师就可以在课程一开始让学生大胆猜想:如果任选三个小木棍,是否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然后,为学生准备多根不同的小木棍,让学生大胆去尝试。通过实践,学生们很快就会发现,有些木棍可以拼出一个三角形,而有些却办不到。这就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进而最终得出“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这样巧妙的活动设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提高其动手能力,有利于其综合成长。

四、进行微课教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且教学资源有限,无法对现有的知识点进行展开教学,教学质量并不高。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图形与几何”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构建几何教学框架、整合几何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几何学习能力。

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使用微课视频为同学们展示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让同学们进行探讨。之后,使用微课视频对“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面积”等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同学们理解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周长的求法。在同学们掌握了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利用互联网对课堂习题内容进行补充,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解题技巧的认识,夯实其学习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用微课整合“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搭建“图形与几何”的学习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几何学习思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语:在进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创新,设计出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数学教学模式,体会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相关知识,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坤江.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7):46-47.

[2]郑琴.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J].考试周刊,2021(69):100-102.

[3]许新文,王宪波.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17(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