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分析

陈楠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610100

【摘要】目的:研究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收治2020年9月~2021年10月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实施常规护理,探析组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结果: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探析组在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探析组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偏瘫;良肢位摆放;肌肉萎缩

良肢位摆放是为保持机体的良好功能,防止抗痉挛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有发分离运动而治疗护理的角度设计的临时性体位[1]。有研究表明,良肢位摆放可有效的增加患者机体功能的恢复,减少肩关节疼痛、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促进患者机体功能尽早恢复,改善患者患肢功能[2]。近年来,良肢位的摆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针对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治2020年9月~2021年10月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最小年龄35岁,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5.27±2.19)岁;探析组38例,男性22例,女性16例,最小年龄36岁,最大年龄82岁,平均年龄(55.98±2.89)岁。两组性别与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排除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重症疾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按时检查患者各项机体情况,给予用药指导、健康指导、饮食以及心理指导等,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相关的康复训练。

探析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①仰卧位:患者面部朝向偏瘫侧,偏瘫侧关节下垫枕,肩关节外展肘部保持笔直且腕背弯曲、掌心朝上、五指散开,同时需将枕头分别放置于患者膝关节及臀部下侧,将垫子放置于脚踝关键性下侧,防止患者髋关节外旋展开。②健侧卧位:将患者偏瘫侧上肢关节前伸,抬起肩胛骨,肩关节屈曲呈90°,胸前放置一枕头,肩、肘关节放置于枕头上,腕关节轻度屈曲,手指伸展,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患者躯干整体需保持放松。③患侧卧位:让患者身体尽量向健侧移动,并于膝部放置枕头,患者下肢稍微屈曲,踝关节屈90°,护理人员将患者身体向后挪动,于患者背部放置枕头上,将患者侧肩部拉出,保持手臂前伸,手掌向上,五指外伸的状态。④被动运动:活动顺序从肢体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要轻柔、缓和,逐步增加运动幅度,不能使患者产生疼痛,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

1.3 观察指标

采用肢体运动功能量化(FMA)记录患者护理后评分对比,满分100分,患者分数越高说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

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进行对比,如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足下垂,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表示护理后恢复的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 25.0软件对本文处理,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FMA评分对比

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探析组在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FMA评分对比(±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常规组

38

53.34±3.12

72.31±5.92

探析组

38

53.63±3.29

86.59±8.14

t

0.394

8.746

P

0.695

0.000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护理后,探析组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具体见表2。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肌肉萎缩

肩关节脱位

足下垂

发生率

常规组

38

10(26.31)

3(7.89)

5(13.15)

18(47.36)

探析组

38

0(0.00)

2(5.26)

1(2.63)

3(7.89)

X2

14.805

P

0.000

3讨论

早期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偏瘫患者关节挛缩,可预防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对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有促进作用[3]

良肢位摆放是加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通过反复训练,实现对异常运动模式的纠正和缓解,有力于促进分离运动,从而改善患者患侧肢体的功能[4]。良肢位摆放能够使偏瘫患者得到患侧肌肉的刺激,可有效预防患者卧床期间的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等情况,对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良肢位摆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案,它通过对患者采取一系列的行动设计摆放来确保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促进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5]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所得,探析组在FMA评分高于常规组,而在并发症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足下垂探析组低于常规组,说明良肢位摆放不仅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还可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

综上所述,对偏瘫患者实施良位摆放,其干预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可不同程度的降低患者肌肉萎缩、肩关节脱位、足下垂等并发症,还可增加患者及家属的治疗信心,从而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训练,帮助患者提升运动功能的恢复,最大限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雪.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进展[J]. 东方药膳,2020(24):297-298.

[2]葛孟艳. 生物电干预结合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6):48-49. 

[3]草代. 脑卒中偏瘫实施良肢位摆放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2020,15(9):116.-117.

[4]何育华,贾曼. 早期实施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 健康之友,2020(1):122-123.

[5]孙云焕. 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