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杜兴氏肌肉萎缩症(DMD)是一种与X染色体相连的严重退行性遗传疾病,它是由于肌萎缩蛋白的缺乏表达或截断而造成的,肌萎缩蛋白是透膜性蛋白复合物中的一种。肌萎缩蛋白的缺乏可以迅速造成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脏肌的退化。

  • 标签: 肌肉萎缩症 蛋白复合物 脂肪 遗传疾病 DMD 骨骼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有一个同学,他原本十分爱好体育运动。但是,在一次车祸中,他失去了一条腿。虽然他平时利用拐杖还可以正常学习,可是他却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锻炼身体。长期如此,他的健康状况明显下降,过不了多久就会生病,而他的残肢也一点一点萎缩。于是,我在想:其他的肢体残疾人大多也会像我的同学一样,健康状况很差,残肢也不断萎缩,能否制造出简便的锻炼器械来帮助这些肢体残疾人改善健康状况呢?

  • 标签: 体育运动 装置 肌肉 健康状况 锻炼身体 残疾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方法在预防ICU患者肌肉萎缩的对比研究方法将62例ICU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26例,采用持续被动运动、低电流刺激穴位,气压阻塞以及音乐疗法治疗;对照组36例,采用传统的翻身、拍背、肌肉的按摩、被动功能锻炼等护理方法。结果实验组患者肌肉萎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代护理方法可有效地预防和改善ICU患者的肌肉萎缩,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肌肉萎缩 护理
  • 简介:目的采用限制下肢活动方法,建立食蟹猴肌肉萎缩动物模型,建立模型评价的方法。方法采用高分子纤维绷带固定食蟹猴右侧下肢(踝关节至膝关节)15周,期间每两周测量体重、双侧小腿腿围、下肢容积,造模11、13、15周行双侧小腿腓肠肌MRI检查,15周行肌肉组织活检。结果造模15周后,动物体重无明显变化,右小腿腿围、右大腿腿围、右下肢体积比造模前均明显下降(P〈0.05);造模15周后血清肌酐、血糖、碱性磷酸酶均出现显著下降(P〈0.05),血清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5);MRI显示右侧腓肠肌萎缩,右侧腓肠肌容积较造模前减小;肌肉组织活检显示右侧腓肠肌萎缩,肌纤维变细;腓肠肌纤维横截面积缩小。结论通过外固定限制食蟹猴下肢活动的方法制作肌肉萎缩模型,造模周期适当,操作性强。综合采用腿围、下肢排水体积、生化指标、MRI成像及肌肉活检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能够简单、客观评价食蟹猴肌肉萎缩模型。

  • 标签: 食蟹猴 肌肉萎缩 MRI 组织病理学 血液生化
  • 简介:摘要脑梗塞是中老年患者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该病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极大负担。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会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本文就避免脑梗塞患者肌肉萎缩的护理措施进行讨论。

  • 标签: 脑梗塞 护理
  • 简介:摘要神经性肌肉萎缩是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伴有明显疼痛的可致上肢肌肉无力萎缩的周围神经病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与感染、应激状态有关。其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臂丛的任何神经,以臂丛上中干、胸长神经和/或肩胛上神经最常见,臂丛下干少见。肌电图能帮助定位,神经影像可表现为神经增粗或沙漏样形态改变。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皮质类固醇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可能有效,总体预后良好。

  • 标签: 综述 臂丛神经炎 神经性肌肉萎缩
  • 简介:选用几种药物对杂色鲍肌肉萎缩症进行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土霉素效果最好,成活率到56%;磺胺间甲氧嘧啶、盐酸小檗碱、诺氟沙星的效果次之,成活率分别为46%、44%、36%;噬菌28TM的效果最差,成活率为22%,未投喂药物的全部死亡。

  • 标签: 杂色鲍 肌肉萎缩症 药物防治
  • 简介:摘要肌萎缩侧索硬化为致死性神经系统变性病,可应用肌肉超声检测进行早期诊断,加强疾病管理,并与其他神经肌肉疾病鉴别。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肌肉超声可检测到肌肉萎缩、回声强度增高、肌束颤动等形态学改变,可评估呼吸、吞咽功能。高频超声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诊断、监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肌萎缩侧索硬化 肌束颤动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6-03-13
  • 出处:《医药前沿》 2016年第3期
  • 机构:手机大小的薄膜贴在肌肉萎缩的手臂上,就可以让手臂的功能恢复自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裴启兵教授开发了“人工肌肉”这一新型高分子材料,能够替代人体病变的肌肉,实现相应的机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收治2020年9月~2021年10月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实施常规护理,探析组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结果: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探析组在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探析组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偏瘫 良肢位摆放 肌肉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偏瘫良肢位摆放对肌肉萎缩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收治2020年9月~2021年10月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8例,实施常规护理,探析组38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结果:护理前,两组FMA评分比对,无差异性(P>0.05)。护理后,探析组在FMA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护理后,探析组并发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偏瘫患者实施良肢位摆放,有利于减少患者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偏瘫 良肢位摆放 肌肉萎缩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肌萎缩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其发生运动障碍、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给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抗阻训练能对抗肌萎缩,但老年人常由于各种原因而无法有效进行抗阻训练,亟待改进康复手段。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可作为抗阻训练的替代疗法来预防、减轻因衰老导致的肌肉质量及力量下降,但其确切作用机制仍需探讨。本文拟对近年来采用NMES预防老年肌萎缩的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以期为进一步实验研究提供便利,为临床应用NMES防治老年肌萎缩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物理治疗 老年 肌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儿童脊柱性肌肉萎缩诊断的方法,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18例儿童脊柱性肌肉萎缩的患儿,分别进行肌电图(EMG)检查,测定神经传导的速度。结果94条运动神经中出现神经肌肉复合动作电位的波幅明显衰减有63条,占67.0%,其中合并运动传导速度出现轻度减慢和末端潜伏期明显延长有44条,占46.8%。三角肌的MUP增宽、自发电位、MUP波幅增高均为不同肌肉类型中最低,对比其它类型的肌肉存在一定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肌电图检查在儿童脊柱性肌肉萎缩诊断中具有操作简便、出结果快、经济可行的优点,是较为普及的检查方法,对于早期儿童脊柱性肌肉萎缩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肌电图检查 儿童脊柱性肌肉萎缩 神经传导
  • 简介:16岁的小李(化名)是典型的低头族,小学毕业后辍学在家的他,经常上网玩游戏,常常24小时泡在网吧,回到家接着玩手机。两年前,小李开始出现右前臂肌肉萎缩的症状。2月28日,小李来到了内江市中医医院骨二科,经过检查,医生确诊他患上了罕见的平山病,又称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而病因就和小李长期低头玩手机、电脑有直接关系。

  • 标签: 肌肉萎缩 手机 手臂 少年 中医医院 内江市
  • 简介:【摘要】探究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性肌肉萎缩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选取90例老年性肌肉萎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针刺治疗对上肢运动功能进行恢复,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均有提升,且观察组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与简易上肢功能检查量表(STEF)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Barthel(BI)指数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期间,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对老年性肌肉萎缩功能恢复较单一采用康复训练的方式效果好,患者肢体功能与日常活动运动能力显著提升。

  • 标签: 针灸 康复 老年性肌肉萎缩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萎缩是废用性的。但新近研究发现,卒中病灶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运动单位减少,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在肌萎缩和肌纤维类型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和失神经支配的现象和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评估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失神经支配 肌萎缩 继发性损害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一种特异性细胞外囊泡,微小RNA(microRNA)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与运输、调控靶细胞功能间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外泌体与内部microRNA作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信使,参与了各种疾病的发生。肌肉萎缩就是其中一种,该病患者涉及microRNA调控,在临床中microRNA是诊断肌肉萎缩的标志物及药物治疗的靶点。本文主要对microRNA与外泌体参与肌肉萎缩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微小RNA 外泌体 肌肉萎缩 调控 研究进展
  • 简介:背景:周围神经断伤后生长缓慢,失神经支配的肌肉萎缩及运动终板纤维化,导致肢体功能不可逆障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广泛应用于多学科研究,但应用于周围神经损伤中延缓大鼠失神经肌肉萎缩鲜有报道。目的:观察异种异基因脐带间充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坐骨神经断端,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的效果。方法:新鲜脐带采集于健康足月产妇,分离鉴定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大鼠坐骨神经SunderlandⅣ度损伤模型,去神经束5mm,神经外膜修复,5mm小间隙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仅在小间隙内注入同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坐骨神经干潜伏期、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波幅,以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8及12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右侧小腿三头肌湿质量及骨骼肌纤维横截面积维持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造模后12周肌电图显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坐骨神经干潜伏期显著低于对照组,动作电位传导速度及波幅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lt;0.001)。提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大鼠离断的坐骨神经断端,可促进神经生长,延缓失神经肌肉萎缩,维持失神经肌肉形态及功能。

  • 标签: 干细胞 脐带干细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萎缩 坐骨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