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3
/ 2

国内外书面纠正性反馈研究述评

赵志艳

云南师范大学,650500

【摘要】对书面纠正性反馈进行研究对二语习得与写作的意义重大。本文围绕“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性研究”“不同类型书面纠正反馈的效果研究”和“不同类型反馈对特定语法项目的有效性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关键词:书面纠正性反馈,二语写作,语法纠错

  1. 引言

书面纠正反馈(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也称错误/语法纠正。Chaudron(1977)认为纠正反馈是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反应,包括教师对学生错误的纠正和意见,以及学生对错误的进一步纠正。Ellis(2008)将其视为教师在学生犯错误时对学生做出反应的方式,如指出语言错误、提供正确的语言形式以及为错误提供元语言解释。无论其定义如何,它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和高度可研究性。因此,本文将围绕“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性”“不同类型书面纠正反馈的效果”以及“不同类型反馈对特定语法项目的有效性”这三个问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旨在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1. 国内外书面纠正性反馈实证研究

2.1国内外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书面纠正性反馈能否有效提高学习者的语法准确性”这一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Truscott(1996)首先提出错误纠正是无效的甚至有害的,应该放弃。Semke(1984)、Robb(1986)、Kepner(1991)等人也认为书面纠正反馈不应继续。而Ferris(1999)认为,Truscott的论点根本不正确,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了书面纠正反馈的有效性。他主张教师应继续向学习者提供反馈,因为学习者坚信教师提供纠正反馈的价值。

国内关于书面纠正反馈对作文语法准确性影响的研究起步较晚。一方面,贝晓月(2009)和陈兵(2011)指出,书面纠正反馈对学生写作的语法准确性没有明显影响。贝晓月(2009)以87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并让其进行重复写作,从而探讨教师反馈的效果,结果显示教师反馈对学生的写作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姜林和陈进(2013)、季晓玲和卢晓(2014)、侯建东(2015)、毛志成(2017)等人则表明书面纠正反馈对语法准确性有积极影响。毛志成(2017)探讨教师书面反馈对大学英语专业英语写作的影响,他发现有效的书面纠正反馈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关于书面纠正反馈是否有效这一问题二语界尚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预示着书面纠正反馈的积极影响。正如Truscott所言,若书面纠正反馈确是有效的,那研究应致力于找出何种反馈最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语言准确性。

2.2 国内外不同类型书面纠正反馈的效果研究

根据Ellis(2009)的《书面纠正反馈类型学》,有六种书面纠正反馈(直接反馈、间接反馈、元语言反馈、聚焦反馈、非聚焦反馈,电子反馈和重新表述)。许多学者基于此来研究何种反馈方式或反馈方式组合更有效。

目前,国外对不同反馈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直接和间接反馈比较;不同类型直接反馈比较;聚焦和非聚焦反馈比较。第一类的研究结果尚未达成一致。Semke(1984)和Robb(1986)证明,间接和直接反馈的效果之间没有差异。而Chandler(2003)则发现间接和直接反馈都有效果,但学生更喜欢后者。此后,Van Beuningen(2008)也表明,直接和间接反馈都具有短期效果,但只有直接反馈具有显著的长期效果。Ellis(2006,2008)和Sheen(2007)证明,直接反馈优于间接反馈。而Lalande(1982)和Ferris(2002)等人则认为间接反馈优势更大。第二类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2005年,Bitcheneret al.探讨了几种直接反馈组合的效果:直接反馈+5分钟口头元语言解释;直接反馈;无反馈。结果表明,在习得一般过去时和定冠词时,第1组的效果优于第2组和对照组。Bitchener(2008)探究了不同形式的直接反馈对习得英语不定冠词显、隐性知识的效果,结果证明直接反馈不利于显、隐性知识的获取,而元语言反馈可以促进显性知识的获取。第三类的研究结果也不一致。Ellis(2008)和Sheen(2009)都选择不定冠词和定冠词的指称为目标结构。Ellis(2008)证明了非聚焦和聚焦反馈对目标结构同样有效,而Sheen(2009)表明聚焦反馈对目标结构和整体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都有效,而非聚焦反馈对两者基本无效。

在国内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与直接和间接反馈的效果比较,而关于聚焦和非聚焦反馈的效果研究相对较少。关于直接和间接反馈效果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陈晓祥和李慧娜(2009)探讨了教师书面纠正反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写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语法准确性方面,接受直接反馈的学生比接受间接反馈的明显提高,这与Sheen(2007)和邓跃平、张伟(2009)的结论一致。王宇、朱家璇(2017)则发现直接和间接反馈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法准确性。而王林燕(2019)表明直接反馈的效果优于间接反馈,但间接反馈更有可能对学习者的语法准确性产生积极影响。陈(2013)探讨了聚焦和非聚焦反馈能否提高学生使用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的准确性。他发现聚焦和非聚焦组间无差异。王林燕、陈子荣(2020)也发现聚焦和非聚焦反馈效果上没有差异。然而,一些研究表明(蔡元顺、杨劲松,2014;侯建忠,2020),聚焦比非聚焦反馈更有效。

2.3不同类型反馈对特定语法项目的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不同反馈类型对特定语法项目的有效性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例如冠词(Ellis et al,2008;Lowen,2015)、介词(Semih & Orhan,2019)、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Peng et al.2013)、一般过去时(Majid et al,2019),形容词和名词短语(Jiang Lin,2013)等。

Ellis(2008)探讨了聚焦和非聚焦反馈对英语叙事写作中冠词使用准确性的影响。他发现聚焦组和非聚焦组的表现都优于对照组,但聚焦组和非聚焦组间没有显著差异。Saeb(2014)也表明,聚焦和非聚焦反馈有利于第三人称单数的习得,且二者间无显著差异。Kassim & Ng(2014)则探讨聚焦间接和非聚焦间接反馈对介词习得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焦组和非聚焦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程晓祥和彭丽娜(2013)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聚焦和非聚焦反馈对非真实条件虚拟语气语法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实验组在即时和延迟后测中均优于对照组。此外,研究还发现,学生的语言水平对虚拟语气的语法准确性有影响。姜林和陈进(2014)发现,直接反馈和元语言反馈都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法准确性,但元语言解释更利于学生的内隐知识的获取。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书面纠正性反馈的这三个问题,学术界都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但书面纠正反馈这一邻域还具有高度可研究性,因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基于以上评述,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学习者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并更多地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希望本文能对纠正反馈的未来研究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Bitchener,J. Evidence in support of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8( 17).

[2] 纪小凌、陆晓,2014.教师书面反馈即时效果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08).

[3]姜琳,2014.书面纠错与第二语言学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