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整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2
/ 2

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整合

韩亚美

漳州高新区南星中心小学363000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是促发学生语言组织、表达、实践能力,启发学生思维条理、逻辑有效发展,使学生从语文素养与文化中学习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的重要“场所”,而将小学语文和道德法治课程进行融合与整合,能够使语文知识、道德法治知识更加真实与“透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学科素养,也能够通过语文教学与道德法治知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提高。对此,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整合策略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整合

一、引言

以道德与法治知识为基础进行语文课程教学,不仅遵循了“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响应国家双减政策的号召,还有助于学生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意识、行为、习惯的“发育”。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同时,要结合道德法治知识,通过文章的情感内容和文字含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与性格品性,也要通过多样的道德法治知识和丰富的语文教学形式增加学生的学习憧憬度与兴趣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成长”。

二、小学语文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整合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知识与道德法治知识都是促发学生的爱国“激情”和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基地”,将二者进行有效的学科整合,能够让课堂不仅仅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场所,也能成为“开启”学生良好德育品质的重要养成“场所”。通过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的学科整合,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字含义,明白文章、知识中所代表的人生哲理。同时,语文知识的增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为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吸收打下坚固的“地基”,也能够通过语文、道德法治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清晰、全面的去认知、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不良思想的“侵占”,增强“免疫力”,促使学生能够筑牢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促使学生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新人。

三、如何将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进行学科整合

(一)结合生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有效统一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建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增强责任意识[1]。将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进行学科整合,能够促发学生良好意识、行为、品质的“发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底线”的“成长”。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将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的“衔接”,增加知识的“立体”度和真实度,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知识进行吸收与认知。例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去年的树》文章教学时,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我和大自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树,对大树的形状、颜色和作用进行普及,对学生做出提问,让学生思考文章中“去年的树去哪里了?”、“为什么树不见了?”,让学生作出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大树被砍去做火柴了”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查询资料,告诉学生大树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被砍伐的数量和仅存的数量,并由此引导学生要珍惜树木、爱护树木和小草,路边的花草不要乱采摘的良好品质。同时,教师也可以以生动的语言询问学生是否与大自然发生过什么样的趣事,或是大自然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了怎么样的影响与作用,促使学生以亲身经历作为课堂“辅助”,引导学生在课程中“搭建”起良好的德育“框架”,推动学生良好思想意识、观念行为的“发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发展。

(二)运用科技手段

在实际的教学语文教学中就要加强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促进学生的更好成长[2]。在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课程的学科整合中,教师除了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整合知识的教学与传授,以科技增强课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促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课程知识中更加“亲近”的感受到道德法治知识和语文阅读含义、情感中所表达的真实哲理,带动学生良好意识行为的“发育”。例如,教师在进行《匆匆》的课文教学时,可以将文中的“燕子”、“杨柳”、“小屋”、“太阳”等所描述的景观和物品运用ppt、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表达,在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文章含义的认知,同时,能够加强文章含义对学生的印象。同时,教师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命最宝贵》的课程教学,运用发达的网络数据,探寻更多有关于时间的故事与教学“素材”,促发学生良好时间意识的“发育”,推动学生感知生命的宝贵与难得,促使学生在学科整合中更加明白时间的重要性。通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的教学,带动学生对时间的分秒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与剖析,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时间流逝的飞快,促使学生从中领悟“今天没做好、没做完的事明天可能就来不及”的人生道理,让学生明白珍惜时间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三)组织分组学习讨论

在素质教育与核心素养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更多的给予学生在课堂中展示自我、表达自我和实践自我的“舞台”,增加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出镜率”,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课程的学科整合过程中,要适时的增加分组讨论学习的环节,促使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碰撞,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将学科知识进行有效的“连接”,以促动学生良好意识、品质、行为的“发育”。例如,教师在进行《天窗》的课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人们要安上天窗?”的问题,带动学生对文章天窗来源的正确思考,也能够让学生讨论中产生思想上的摩擦,可能有的学生会认为安上天窗是为了“好玩”、有的认为为了好看、有的学生会认真理解文章,明白安天窗是为了不让孩子们跑出去淋雨,透过天窗就能看到雨景。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们会互相启发灵感,也会通过探讨中的“撞击”促使学生彼此“发散”自身的想象力,让学生能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解答疑问,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教师也要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我们在一起》的专题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的交流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分享真快乐”的内涵与意义,启发学生在学科整合的“环境”下,体验到合作的欢乐与成果,促发学生良好合作信念、观念、意识、行为的有效“发育”,推动学生良好性格品性与意识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小学语文与道德法治课程进行有效的学科整合,不仅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增加学生在课程中与教师、同伴的双向交流频率,也能够带动学生以语文知识为基础拓展更多的道德意识,以道德法治知识为标准进行语文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使学生感受到更多人生的真谛,促发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成长”,促使学生在学科整合中逐渐“锻造”出良好的素质、素养。

参考文献:

[1]曹颖慧. 初探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途径[J]. 环球慈善, 2021(7):1.

[2]廖长安. 初探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途径[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