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内在机理分析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2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协同育人模式内在机理分析及对策

王东风 ,张香宁 

(潍坊医学院)

[摘要] "三全育人"是当今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主要焦点之一, 随着高校对思政教育特点和规律认识的全面提升和深化,相关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在实践工作中,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等情况,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培养模式,使得全程育人的内涵得到延伸。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体系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如何有针对性的设计并提出系统性好、操作性强的协同育人长效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期望为目前思政工作实效的评估研究不足等问题提供有效理论支持。

[关键词]“三全育人”;协同育人;党建工作;思政育人

1、发展沿革

1.1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阶段

自《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发布,国内高校非常重视"第一课堂"的导向效力,研究重点倾向于教育与被教育的过程,"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教育范式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同济大学(儒平, 1991)成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东北大学(1999)成立思想品德教育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吴倬, 1995)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品德课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究。这一时期,研究者们期望通过高校德育的学科化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熏陶和思想培育,旨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基金项目]潍坊医学院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2022-SZ-09

1.2以"问题-对策"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改革阶段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也因高校扩招、社会转型、信息大众化普及等因素,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王小明2004),郑永廷(2006)从时代主要特征,阐述德育发展得主要内容,宋长生(2007)等从高校德育工作的理论、实践两个方面对高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分析、探讨。哈尔滨工业大学(梁宏2009)从环境建设、机制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年龄和思想状况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措施。浙江大学(2013)成立德育与学生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2016),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政治理论素养、职业能力素养等职业化建设实践,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团队,进行思政育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3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综合研究阶段

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明确提出构建"三全育人"方案。杨晓慧(2018)从制度构建、协同联动、文化熏染等方面探索"三全育人"实践路径研究。朱平(2019)研究了以全员育人为中心的协同育人体系与长效机制的建构。黄泰岩(2020)等指出"三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任务,新时代做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工作的四个维度,系统总结了北京交通大学(黄泰岩2020)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与经验。

2、现状分析

2.1全程育人链方面缺乏有机衔接

管理体制缺乏创新,职业角色定位过于明确,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在不同的育人模式下侧重点不同,育人工作往往指侧重与某一方面,在全程育人链方面缺乏有机衔接。

高校肩负国家人才培养、储备、供给保障责任,教师负责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实施的重要路径。党政管理人员主要围绕工作重点负责日常管理和相关信息传达,还有教辅人员、工勤人员等其他高校职员,他们是学校管理、发展的力量源泉和行动载体,但岗位职责划分过于清晰,管理人员工作中仅注重发挥思政教育的教育育人作用,忽视了服务育人功能。缺乏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很容易造成一部分工作照本宣科,形成单独割裂的部分,形成教育孤岛,虽然强调育人过程全员参与,但这些工作只是机械拼装在一块,无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2缺乏基于"十大育人"体系协同路径研究

对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专注于某一体系,对高校如何形成育人联动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十大育人"体系协同路径研究。

图表  描述已自动生成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面对当今不良意识形态的冲击,学校将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作为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发展重要手段,近几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以思政育人为主题检索词,对其收录的发表在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近十年有关我国高校思政育人方面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全面检索。

图表, 折线图  描述已自动生成
图1.2012-2022年期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主要主题


图2.2012-2022年期间发表相关研究论文文献数量趋

图3.文献关键词分析

从上图可以看出,2017年教育部明确提出构建"三全育人"方案后,关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呈加速上升趋势。研究主体以理论工作者、高校教师一线居多,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实证研究较少。

作者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检索出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对5950篇思政育人相关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发现,检索出的文献研究内容与主要主题一致,研究的主要内容分布在思政育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等方面,取得这些成果得益于国家、学校在保证师资力量均衡的基础上对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但我们应该还注意到,在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的各项工作,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全员育人体系、协同育人路径研究方面的文献还不完备。高校还应继续提高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全面育人的重要性,进一步构建全面育人体系。

3、理论对策

以三全育人中"十大育人"体系为出发点,立足于新时代,重新阐释各育人主体职责、全面协同育人建构机制,丰富和发展"三全育人"内涵和外延。高校育人意识的主体是学生,育人主体也不仅仅是专业任课老师和辅导员,我们应从大学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从育人队伍、育人平台、育人体系方面分析高校"三全育人"的基本特征,包括育人主体范畴、实现方式、全方位育人模式,切实发挥各个育人主体重要作用,充分发挥育人职能、职业优势,实现协同合作、齐抓共管、优势互补,进一步对育人项目、载体和资源进行整合,强化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之间的育人效果,完善"三全育人"运行模式,破解育人主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合力作用发挥不足问题。

探寻高校落实"三全育人"更为有效地实现路径及全面协同的一体化育人机制,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特别是抖音、快手等网络自媒体平台在高校学生中的盛行,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和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高校思政育人环境更加复杂。新媒体时代下,更需要我们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比如人机交互、虚拟情境等,在主题活动、课业活动、实践活动中创设思政育人平台资源,拓宽学习载体,在丰富的大学校园生活中营造思政育人氛围,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

4、研究意义

目前,"三全育人"体系理论逻辑方面的研究已全面铺开,对全面主体职责重新阐释,探索高校内部部门的优势资源融合对接机制,通过对责任划分、协同和长效机制构建的全面分析,可以为目前思政工作实效的评估研究不足问题提供有效理论支持。

通过对高校管理部门、教辅到高校教师、学生层面在协同组织、协同制度、长效机制等维度的研究,进一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挖掘高校对全方位育人体系与高校思政教育制度、组织关系的研究,有助于对协同育人路径中存在的偏差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针对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研究是对现有机制组织、制度、效果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理论补充和实证研究,为高校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全面协同育人体系综合改革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人民教育(10): 3-5+11.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 中国高等教育(Z1): 3-7.

[3]"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浙江大学)." 思想理论教育(03): 2+113-114.

[4]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北京交通大学卷(2015~2019).

[5]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加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德育教育的几点启示. 第十三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论文集. 成都: 440-444.

[6]"同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会成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7]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研究.

[8]"清华大学“两课”改革的目标、思路与措施."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0(9).

[基金项目]潍坊医学院校级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2022-S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