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思维 提升读写--结合系列微课的思维可视图在小学英语读写课中的有效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20
/ 3

构建思维 提升读写--结合系列微课的思维可视图在小学英语读写课中的有效运用

张燕玲

东莞市清溪镇第一小学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读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环节,是语言运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通过读写,学生可以获得有效的语言输入,语言输出能力得以提高。因此,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形成有效的读写策略和思维模式,提升读写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借助将思维可视图与“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相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可以更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读写课教学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思维可视图;系列微课;小学英语读写课

思维可视图(Graphic organizer)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工具,它能够直观地呈现人类的发散性思维过程,以图示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和方式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其变成清晰可见的过程。将思维可视图运用到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理清文章的主要架构和关键信息,让原本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文从而达到被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认知和记忆,激发学生读写兴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读写能力的目的。“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以下简称系列微课)将培养“思维认知目标”作为主要课程框架,亦旨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本文在基于对思维可视图理论和系列微课设计原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思维可视图结合系列微课并有效应用于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旨在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结合系列微课的思维可视图在小学英语读写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思维网络,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提高小学英语读写课堂的实效性。

一、思维可视图的概述

(一)思维可视图理论基础

心理学家Paivio提出了双重编码理论,认为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有一定的独特性,因为处理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时,需要启动语言输入与输出系统表达非语言的事件和行为。这个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通过同步加强语言和视觉两方面的信息呈现形式来提升学习者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能力。图形和图像可以有效地使认知在语言系统上的负荷降低,同时加快思维的发散,提升学生的思维构建和认知过程。

思维可视图是基于真实的情境,通过有意义的构建来开展的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开启思维来激活学习的内动力。但是单靠掌握了事实和原理性等这些显性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在哪里、怎么样、为什么”等一系列的隐性的信息,而思维可视图可以完善这个过程。因此,思维可视图可以很好地实现意义学习,与双重编码理论原则完全相符,并能够将此理论实践化,是构建思维的有效学习工具。

(二)思维可视图的特征

作为一种可将知识直观呈现化的学习工具,思维可视图通过各种有效图形的方式表达思维的发散性。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可视图把大量的主要信息通过图文的方式,用主题与关键词加图像、颜色、符号、文字等的模式构建成一个个记忆链,将其转化为容易记忆的、思维有递进性的图形,使之与思维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建立初始思维模块,强化学生认知记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可视图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发散性。思维可视图的基本构造与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相似,它以一个主题为中心,随着思维的发散,形成了以主题为主干、其它相关信息为分支,从中心向周围发散性扩展。主干可以不断叠加, 而各个分支依托主干思维也可以不断发散,最后形成一个即可以相互关联又不断延伸的网络状可视图形。

2.直观性。思维可视图可以将复杂、抽象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形象化和可视化,在梳理思维的过程中利用思维可视图的直观的符号和图形来进一步强化中心主题词或关键词最终达到加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的目的。

3.多元性。思维可视图可运用图片、符号、线条、色彩、字符等丰富多元的形式,用各种表现方式加以灵活有效的结合,完美地将思维进行延伸和拓展。

4.立体性。思维可视图强调以纵横结合的立体方式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利用多维立体的丰富的图文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共鸣,从而对主题词组或关键词产生进一步联想,并不断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思维可视图的帮助下形成一个互相关联而又不脱离主题的立体化综合知识网络架构。

二、“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的定义

"三导、三学、四用”式系列微课是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张凝提出的一种指向微课实效性的小学英语微课设计原则。该设计原则以英语多元目标的教学设计为主线,对课前、课中和课后微课做系列化的整体设计;在形式上,主题、情境、故事相互关联;在功能上,每个微课相得益彰,满足学生在上课前,课堂中,课后学习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在目标上,知识难易度呈梯式递进,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将学习流程逐步深入化。系列微课具有关联性、互补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并以"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语言交流目标” 作为主要的课程框架。关联性,指的是课前、课中、课后微课之间背景故事、情境的统一。互补性,是指课前、课中、课后微课的功能的互补,各微课应当基于整体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各司其职,各有所指,相互补充,实现完整的教学功能。层次性,是指每一个微课的教学目标,应当与课前、课中、课后这微课三个不同阶段中学生的学情与需求相适应,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三导式微课”指的是在课前微课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进行技能的训练。内容上可以是复习旧知、解决部分非关键知识点、介绍文化背景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语境,激活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语言操练,初步体验学法,为课中的学法运用做铺垫。

“三学式微课”,指的是利用课中微课学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通过合作学习任务的任务,让学生学会合作。内容上可以是学法指导、重难点知识新授、操练示范、合作学习任务的创设或课堂总结回顾等。

“四用式微课”,指的在课后微课中,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查漏补缺或拓展学习,让孩子们运用所学方法,完成设置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设定的任务,对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进行检测,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思维可视图在系列微课中的应用案例

以人教版PEP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6 How do you feel?读写课为例,来谈谈结合系列微课的思维可视图在小学英语读写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目标:在听、读、讲故事的过程中,体会表达人物心情的形容词的描写,能够提炼故事的主旨大意以及口头复述故事。

2.学习策略目标:通过思维可视图、小组合作、故事预测,故事复述、故事续写等方式激活思维,尝试阅读英语小故事,并领会故事所传达的精神。

3.情感态度目标:阅读机器人罗宾和蚂蚁互帮互助的小故事后,学生能懂得不要以貌取人和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一)教学内容:人教PEP ;六年级上册Part B Read and write

(二)教学设计理念及整体思路

本课采用故事情境教学法,利用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以"三导式”课前微课导入故事,学生通过Flow Map思维可视图清晰地地感知故事发展过程,同时也复习旧知、解决课中非关键知识点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熟悉语境,激活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语言操练,初步体验学法,初步建立起思维方式,为课中的学法运用做铺垫。师生合作猜测故事内容,学生读故事,利用思维可视图查找关键信息以及整理阅读线索,讨论故事为主要环节。通过课前体验的学法和初步建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课中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学会了思考,学会质疑;通过合作学习任务的任务,学会合作。教师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引和操练示范,充分利用鱼骨思维可视图来增进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及分析,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对故事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入,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四用式课后微课”中,学生运用教师在课前和课中引导和操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以及提供的资源,自主运用思维可视图完成故事续编的新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应用能力的检测,在完成任务后,进行自我评价。

(三)在课例中应用的思维可视图及其设计意图

图1

图1所示的是课前“三导式”微课中的思维可视图。这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生已学的表达心情和感受的形容词及生词。因此,教师通过设置Robin为了赢得游玩动物园的入门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而产生的各种心情和感受的故事情景,将旧知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自然呈现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和理解生词stuck。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熟悉语境,激活知识储备,进行有效的语言操练,学生观看课前微故事后教师用思维可视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发展过程,既再次提炼了Robin的心情变化的词汇又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为课中的学法运用做铺垫。

96c6096edea40939f688d78aa04c782

IMG_20190505_163345

2 图3

图2和图3所示的是课中“三学式”微课中的思维可视图。在学生观看完Robin and the ant的故事后,教师通过图2所示的思维可视图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内化故事所传递的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学法指导、操练示范运用思维可视图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发展线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进一步清晰了故事情节和掌握了学法后,教师通过设置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用图3的鱼骨思维可视图进行课堂总结回顾,复述故事,进一步检测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运用的效果。

QQ图片20190505163823

图4

图4所示的是课后“四用式”微课中的思维可视图。在“四用式课后微课”中,教师用Flow Map故事流程图续编了文本的故事情节作为示范和引导。学生运用教师在课前和课中引导和操练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以及提供的资源,自主运用思维可视图完成故事续编的新任务。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学生对思维可视图的作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利用思维可视图来解决问题,形成有效的读写策略和思维模式,从而提升读写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结束语

通过以上教学理论的分析与实际教学的课例实践更进一步论证了将思维可视图结合系列微课的教学模式能提高小学英语读写课中的实效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更好地提升其思维能力,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知识的整合、理解和记忆都能得到更大的提升,教师在授课中有效运用思维可视图不仅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将新知教授,还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主要脉络和关键信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意识与能力,提高小学英语读写课堂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濯源. 思维可视化:减负增效的新支点[J]. 中小学管理, 2014(6):10-13.

[2][2]张际平.思维可视化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2013.

[3]托尼•巴赞著.李斯译.思维导图[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