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含情趣,托物言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7
/ 1

景含情趣,托物言志—《陋室铭》教学设计

张文莉

广州市番禺区南雅学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陋室铭》与刘禹锡的相关文学常识,反复朗读诗歌,体会本文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的语言风格,增强文言语感。

2. 能借助书上注释,积累重难点字词“馨”“鸿儒”“白丁”“丝竹”等有较为固定文化含义的实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旨趣。

3.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类比的方法表达自己的高洁志趣,并能结合实际,加深对中国传统优秀美德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本文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简约优美的语言,疏通文意后能背诵全文。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类比的方法来表达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三、课时安排与学法指导:

1.课时安排:2课时          

2.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出声,掌握节奏与断句,读出情感与韵味。(2)小组合作,交流探究。(3)圈点勾画:关键词句、喜欢或疑惑的词句。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明缘由

半年时间,和州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最后居于斗室的故事。开始城南面江而居,写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迁到县城北面,面积减少到一间半,并见景生情,写:“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再迁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遂愤然提笔写《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在门前。

(二)解题明文,了解作者

1.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注释1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吗?

点拨: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极具语言特色——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2.识作者:对作者刘禹锡了解多少?——了解作者生平及主要代表作。

3.检查预习:以朱熹读书法引入。读出节奏。

【齐读】随机让同学读生字词、然后齐读课文。

【听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划分节奏、感受韵律

师总结:本文节奏分明、韵律和谐、简约优美。

(三)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1.借助书上注释,疏通文意,将你认为重要、疑难的词句写下来

方法点拨:一是借助书上注释;二是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1. 小组代表回答:重点字词的解释与积累

名、灵、馨、上、入、鸿儒、白丁、无丝竹之乱耳

(四)走入陋室,品析情境

再次阅读课文,精读描写“陋室”的句子,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陋室景色的句子:

来往陋室的是哪些人?

2.【小组交流】

根据文章内容,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陋室”?请发挥你的想象,描述一下陋室主人一天的生活。小组内交流,看谁描述的最好。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相机点拨:陋室之景宜人、之人高雅、之事有趣

3.文章旨趣,写作方法

提问: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作者生平思考:“陋室”真的陋吗?作者借陋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

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文章主旨:作者通过对“陋室”内外情景的描绘和对“陋室不陋”的分析,借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

(五)链接生活,更懂作者

提问:如果刘禹锡穿越到了当今时代,他会在朋友圈发哪些图片,配上怎样的文字呢?请你为刘禹锡编辑1—3条朋友圈(图片+文字),并说说你编辑内容的依据。

朋友圈①

山水图片+自己的陋室图片,文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依据:类比起兴,引人入胜,突出中心——陋室。

朋友圈②

诸葛亮的草庐图,扬子云的玄亭图+自己的陋室图片 文案: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类比,表明自己与古代名贤同德。与篇首的“惟吾德馨”呼应,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朋友圈③

自己陋室图+悠然自乐的照片;文案: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用圣贤名言,反问作结,突出主题,勉励自我。

(六)拓展延伸

总结刘禹锡超凡脱俗、豪迈洒脱的的性格,本文目的——警戒、勉励自己。

进而提出今日作业之一。——写座右铭,用来警戒勉励自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