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才是最有效的备课——读《高阶阅读课》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5
/ 2

阅读才是最有效的备课——读《高阶阅读课》有感

许丽云

漳浦龙成中学附属小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是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的食物[[1]]。”读书可以滋养教师的底蕴和灵气,可以增加教师的睿智,提高教师的人生境界!读书还可以使教师有生成专业智慧,构建专业精神,建立教育信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阅读各种书籍,丰厚自己的知识结构,丰盈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文本解读、教学设计及把握语文核心素养更是了然于胸,运筹帷幄,收合自如,丰实课堂活动,给学生传授丰富的知识,引领学生走进向上攀爬的思维空间,体验不同的思想灵魂,感悟不同的人生价值。

关键词:文本解读  教学设计   人文性与工具性

一、阅读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是为文本和课堂搭桥,是语文教师的首要基本功,教师通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文本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而教师的阅读面、阅读质、阅读量及原有的知识储存量,恰恰直接影响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闫老师解读文本朴实、自然、大气:既紧扣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她对文本有深刻的见解,却从不刻意求深,深而有度;她的知识面很广,却从不恣意突破语文教学的“边界”,宽而有界。这种由博返约的功力,既是一种修养,也是明智的自我克制[[2]]

闫老师对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词《忆江南》的解读可见一番功夫,她对文本进行生成性、创造性解读,她不止步于“江南风光无限好”的封闭而线性的解读,不拘泥于绚丽的意象及诗词表面所凸显的情感,而是抓住“心中的人”——教学对象(学生)、文本中的人物展开解读。文本解读分成三个层次:想象明艳的江南、感受温暖的江南、向往心中的江南。“色彩明艳”的江南是诗歌文本中可以直接获取的印象江南,“温暖情思”的江南却是从创作论的眼光做一番挖掘,并可以从中突出“忆”的本质,而“向往心中”的江南则已经转移到了中心,从地理概念转到心灵的映射,因此,江南的“好”便顿时有了人生论的教育意义,这样的文本解读顾及到诗歌的艺术性,也对其主题进行了开挖。

闫老师是一位解读文本的高手。而她之所以善于解读文本,源于她酷爱读书,善于从阅读中汲取丰厚的精神养料。正如她谈到自己的成长之时所说:“我从苏霍姆林斯基读到卢梭和杜威,从教育理论经典走进开阔的人文视野,我在广博的阅读中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知识底色。”事实上,广博的阅读不但丰富了她的知识底色,同时也丰富了她的教学底色,使她无论自己解读文本还是指导学生阅读,都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3]]

二、阅读能多途径、多策略地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将文本解读演绎成课堂活动而制定的蓝图过程。教学设计是否能采用多种途径、多种策略、多层面地进行构建,以达到合理、科学、创新的活动效果,往往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有着直接关系。丰厚的知识储备能更快更广进行知识链接,以辅助文本、挖深文本、拓展文本、超然文本,发挥不同的教学作用,达到预期的生成教学效果。

闫老师执教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散文《匆匆》一课,为了让学生真正地感悟时间流逝飞快、稍纵即逝的匆匆,想抓也抓不住的无奈,闫老师启动丰富的知识库,在不同的环节嵌入恰到好处的补充之资料,使整堂课既丰实又接地气,既有情怀又有思考维度,让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启发学生的深思,完成高质量的课堂对话。在上课之初,闫老师引用几位著名作家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评价,让学生对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其影响力,以“渲染式文本定位”拉开课堂序幕,给这堂课定了很好的基调。当引导学生理解“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了”时,学生无法从空间上、时间上去感悟“时间是永远不会回来了”。闫老师则采用“以文解文”的方式巧妙地将抽象的时间具体化、贴切化。她引用林清玄先生写的《和时间赛跑》中一段文字,做了深而细致的诠释,游刃而余地解决了难点。接着再让学生以“自身体验式”去交流时间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验到时间的流逝,进而迁移到作者对时间流逝的焦灼、恐慌、惋惜、无奈,与文本的作者产生共情。这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这就是高阶阅读。不仅如此,闫老师为了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进行更为深刻的人文关怀,在课堂情感升华这一部分,引用了古今惜时名句诗文、普希金的诗歌《一朵小花》、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以“拓展思维式”结束课堂,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啊。正是闫老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良好的的文化素养厚积薄发,思想敏锐,见解独特,才能信手拈来大量的文本拓展资料,进行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且活动设计处处彰显匠心的智慧,达成令人可望不可的教学效果。

三、阅读能多层次、多维度地统一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是不可分的统一体。语文学习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在此前提下进行的知识教学、技能训练,才会有情趣,见实效,才真正有语文味。语文味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语文性,也在于教学方式的语文性。

闫老师执教的《列子•汤问》中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带领学生走入文本,感悟字字珠玑背后隐藏的情感,触摸人物的内心世界,去追寻主人公另一抹人生的亮色。这一过程,闫老师既注重培养学生研读文言文的各方面能力,留一颗文言的种子在学生心田,又极力引领学生走入文本所表达的高雅情感及古文的精致,向生活延长出一种无限的期待,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多层次、多维度地统一起来。上课伊始,闫老师就让学生归照样子说一说词语——杨柳依依,学生说了一大堆词语结构相同的词语。这一环节,看似简单的词语积累训练,实则为下文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当闫老师在教学下文时,出示“伯牙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_,”学生就顺理成章地说出了许多丰富且符合情境的词汇来,将前面所述的词语巧妙运用于富有情感的语言环境中,由词及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学生在学会语言运用的同时,又真切地体验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种心灵相通的情感。这是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接着,闫老师又采用场景想象、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感悟到“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那种可遇不可求的情感,情感拉线一波甚比一波高:(一)人物对比——钟子期对伯牙的赞美与别人对伯牙的赞美进行对比;(二)时间对比——钟子期出现前与钟子期出现后对伯牙的影响再度对比;(三)心情对比——伯牙未遇钟子期的心情与相遇钟子期后的心情前后变化。多层次、多维度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思想灵魂,穿越时空,领略古人雅士超凡脱俗的灵魂。这就帮助学生在向上攀爬的思维达到深处去体验情感。在课堂最后,闫老师请学生动笔写下想对伯牙要说的话,学生便情有所动地写下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思。这一环节,是用语文的落角点,是人文表达的归属,是思想迸发的途径,扎扎实实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地统一起来,同时也实现闫老师一直提倡的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人文关怀。

阅读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影响远非上文所述,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4]],只有徜徉于书海,博览群书,像蜜蜂采蜂一样勤而广,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5]]”,才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思维的成长和心灵的震撼。

 


[[1]] 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书名《给教师的建议》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2]] 作者:闫学   书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第3页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作者:闫学   书名《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第2页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作者:王崧舟 书名《诗意语文》第49页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 作者:郭沫若  《赠北京中国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