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8-19
/ 3

"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

陈建强

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本文对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分析,从“互联网+”视角上探讨了创新。首先提出以数据技术、云网端技术、实施协同分工网络等为核心,做好智慧校园构建。紧接着针对实现“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探讨了路径,包含加强大数据库建设、完善相关体制、强化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介绍。

关键词:“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新阶段;路径与策略

引言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非常重要,能够通过为教职工与大学生提供个性化与智慧化生活与学习环境,有助于教育质量提升与大学生的发展。“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建设中,应加强与互联网创新技术融合,最终依托互联网促进各种先进技术在校园应用,并实现深度运用,为高校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科研环境。

一、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思路

(一)以数据技术为中心构建新数据形态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在创新之中,应做好与“互联网+”结合,其有一个突出变化,那就是从原来的主要依据信息技术,朝着依赖于数据技术为主[1]。这种变化具有非常大的跨越性,除了牵扯到了技术变化,还涉及到可更深层次的思维方面变化。信息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IT,通常主要用于控制与管理。数据技术(DT)则不同,具有透明性比较强,以及具有良好流动性,这样在使用数据时就能获得较好的体验,相较于信息技术更侧重于责任与利他。近年来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建立了很多的公共数据库,包含了教职工与大学生数据信息,比如个人信息、学籍信息等,还有教学信息与科研信息等。数据生成、整合、保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对其分析和处理,可为教育教学与学生学习,以及高校相关研究等依据。

以数据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不再局限于在系统中形成与运用,而是从个体需求出发,针对各个方面在数据应用下提供更好服务,还能增强服务的个性化。这种情况下数据价值提升,对于学生与教职工学习、教学、科研等支持力更强,能够促进潜力的开发与挖掘。“互联网+”下信息技术向着数据技术转化,智慧校园建设可得到进一步优化,表现在过去主要集中在教和管两个方面,变化下促进了学为中心[2],契合当前要求社会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要求。信息技术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建立各类系统,形成以教与学为中心的信息化与智慧化管理模式,无论是教师工作还是学生学习,亦或者是校园生活,均要围绕系统进行,存在固化的问题,灵活性严重不足,而且过于繁杂和存在重复的问题。数据技术应用下智慧校园以学为中心,过程中数据的利用率高,可进行目标服务,不再是人单纯去适应系统,而是朝着人与系统的有效交互与个性化交互发展。数据就能动态化传递,且可以持续性展开,数据就能高效被利用,助力教、学、管理、科研等优化,高校运行效率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等会全面提升。

(二)以云网端为中心构建新技术形态

“互联网+”模式引入到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可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创新与优化,更好服务人才培养,也能促进教职工发展和高校科研。“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可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使智慧校园建设跨入到新阶段。实际建设中可以云网端为核心,在过程中关键是数据形态转变,需要从IT数据形态变为DT数据形态,实现需要三个方面支持[3],一个是“云”,另外一个是“网”,还有“端”,既要完成相关方面建设,又要促进三者的深度结合,在这些支持下最终形成新技术形态,从而使智慧校园形成新形态。

“云”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分别是云计算与大数据,功能比较多。“互联网+”智慧校园势必会涉及到众多内容与数据,“云”的应用不但支持存储,还能够提供计算功能与服务功能,还可在依托数据的情况下建构整体模型,从中掌握实际状态。“网”并非单一指向互联网,而是在其和物联网的基础上,打通与“云”的渠道,为万物的联系提供支持,最终实现人与物和物与物,以及人与人的交流与互动。“端”实际上就是终端,涉及到了各类移动设备和应用软件,比如台式电脑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各种APP[4]。“端”的支持,在数据信息与用户之间搭设桥梁,能够将其激活,这时就能通过终端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通常情况下不同场景可提供不同服务。

(三)利用开放性构建新关系形态

高校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互联网+”应用必须要进行融合,也就是要从原来智慧校园模式下的系统平台与信息技术连接,迈入到相互深度融合阶段。这种情况下数据信息与网络建立联系发生了改变,从传输向着通过“云”与“端”融合建立关系[5]。交互性增强,更具有灵活性和透明度。无论是数据信息流动,还是数据信息的分享与共享,都能增强利用价值。以往智慧校园下高校教学中,课程与资源存在边界,也有自身的结构,“互联网+”智慧校园推动高校进一步开放,打破了前面所提到的边界,课程与资源将不再困于校内,而是向着校外延伸,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能够提升高校资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高校教育整体发展。

“互联网+”智慧校园开放性提升,除了能够促进课程与资源分享与共享,让更多人接触与利用,还可在其支持下实现个性化教与学。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比如所学专业、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等,在数据信息分析基础上,有针对性确定教学内容和提供学习资源。学习者就可自由选择,实现个性化教与学,同时还可让学生在线交流学习经验与合作探究,通过全方位的互动[6],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就能更好达成。

(四)以协同分工网络为中心构建新组织形态

信息技术在高校运用促进智慧校园的建设,在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促进教学管理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是要注意信息技术运用通常局限于校内,与外界联系少,存在较大的壁垒,受限制性比较大。信息技术融合性不够强,对于学习与生活,以及教学与教研等不能最大限度提供支持。“互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能够有效消除物理边界,也就意味着无论学习与科研等可突破校园的限制,在各种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构建体系下,可延伸与拓展到校外。这就需要以实时协同分工网络为中心,通过合理设计与构建形成新时空格局校园,强化互联网创新技术对学习和科研等支持,并通过深化叠加达到良好的促进效果。

“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下,校园内涵拓展,不再局限于地理范围,可延伸为大学生活,高校运行跨越时间与空间,范畴更广。“互联网+”引入下,实时协同的分工网络下,智慧校园形成新的组织形态,系统更加庞大,具有显著的线性控制特征。校园与社会联系性变得紧密,有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和职业素养提升。智慧校园参与者十分多,包含了众多节点,构建了庞大的网络体系,相互之间分工协作[7]。“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下,教与学成果会更加突出,效率也会更高,有利于整体学习、生活、科研效果与质量提升。

二、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实现路径

(一)做好大数据库建设

“互联网+”下智慧校园建设中,做好大数据库建设是关键,不但要包含结构性数据,还要囊括非结构性数据。结构性数据有学习成绩,非结构性数据行为特征明显,比如科研与教学数据。智慧化校园构建需要做好数据库建设,这点在近年来引起了重视,但是从目前所构建数据库看,大多比较重视结构数据库建设,非结构性数据库建设相对比较薄弱。“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要做好,必须要改变数据库建设现状,应强化大数据意识与观念,将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数据统一起来,然后对其进行一体化处理[8],这样才能促进数据利用,使其最大化发挥效能与作用。

高校针对非结构性数据既要全面采集,还要妥善保存,一定要保证数据完整与安全,同时还应提高分析与处理能力。大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为教学与学习,还有校园管理提供依据,除了机密性数据信息,其他信息要进行多系统与平台分享与共享。教师可在全方位获取数据信息基础上优化教学,也能使其在线上开展各种相关业务,学生则可在数据信息支持下更好学习与生活。高校各种业务数据信息形成以后,应对其进行信息化再造,进一步提高数据信息利用。

(二)提高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

“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增强数据应用重视度,并要提高数据分析能力。智慧校园背景下,各个系统与平台中存在海量数据和信息,应做好收集,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与分析,过程中需要过滤重复信息、无用信息、噪音信息,将促进数据信息更好进行应用。高校要增强数据信息凝聚性,使其朝着高层面发展,最终建立数据信息模型,为数据应用提供支持。智慧校园下数据流动性一定要强,应打破数据与教学与学习,以及科研与生活之间所存在的紧耦合关系,从过去单点传给用户向着多点互动与传达,同时要消除时空界限。

“互联网+”智慧校园数据信息收集与传达必须要明确,最终是为了利用其优化各个方面,所以要避免单纯收集或者呈现数据,而应当建立专业的数据信息挖掘与分析团队,掌握数据背后的价值,然后在各个方面进行利用。高校可通过对数据信息价值的挖掘,明确教职工与学生在生活、教学、科研、学习等方面的需求,包含表面需求与潜在需求,这样就能有针对性与精细化提供各项服务。数据信息分析要深度展开,这是一个关键,需要专业人员完成,故而高校要在整合这个方面人力资源之外,做好专业人才引进,以此促进数据分析质量与成效提升。

(三)建立健全体制

“互联网+”智慧校园在高校建设要顺利推进和提高成效,做好顶层设计与建设是重点。实际设计中需要注意,一定要考虑当前需求,还要考虑长远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从云网端一体化出发,从整体上进行考量与设计,最终完成整体架构,使其在高校教学、管理、科研、服务,及学生学习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顶层设计中数据架构是关键,并要抓好数据分析与处理,另外还要考虑应用升级需求,全方位设计与规划。“互联网+”智慧校园一个重点服务对象是教学,故而要利用其推动教学改革,内部要组织研讨会,针对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软件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数据技术为中心,构建新数据形态,然后形成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机制。

“互联网+”智慧校园中不但运用信息技术多,而且实现了各种技术深度融合应用,应在支持下加强翻转课堂模式、线上与线下一体化模式、大小班结合等教学模式应用,且要落实MOOCS学分互认[9]。“互联网+”校园模式之下,高效管理服务要进行创新与改革,应提高各种资源利用率,促进管理服务质量与成效提升。过程中要增强社会资源的利用,将用其进行管理服务购买作为主要改革方向。完善体制与机制的情况下,互联网与高校各个关键业务的融合性会增强,整体运转效率会提高,且为教学、学习、科研等提供服务会更加快捷和方便。

(四)“互联网+”校园建议

“互联网+”智慧校园要强调的是,并不是“互联网”与校园的简单叠加,而应当加强互联网创新技术与校园各个方面的深度融合,将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渗透到校园各个方面与整体运作中,增强校园运作效率与各方面的活力。

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中互联网创新技术应用之中,应深入与全面分析和研究,打破过去自建自用,以校园内应用为主的情况,应将互联网与信息技术应用拓展到校外,通过数据技术与云网端等,构建新数据形态、新技术形态等,同时要加强社会化媒体利用,比如微信服务号。最终智慧校园建设要以使用者为中心,为校园主要活动更好提供支持与服务。

一、结束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应加强与互联网创新下新技术融合,通过应用形成智慧校园新技术形态,优化生活、学习、科研环境,以更好服务高校教育,并有助于教职工与学生成长与发展。当前应以数据技术、云网端、开放性、协同分工网络等为中心,构建新数据形态、技术形态、关系形态、组织形态,以实现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与高校各个方面深度融合,最终促进各个方面优化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万芳. "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2.

[2] 刘翠芳, 梁富强. "互联网+"信息化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3(19):2.

[3] 李亚东. "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探析[J]. 电视技术, 2020, 44(1):2.

[4] 于丽娜,董连元.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分析[J]. 科技经济导刊, 2020, v.28;No.728(30):31-32.

[5] 晋冬.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21.

[6] 金誉华.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1.

[7] 林婉英, 余丽雯, 李菲. 基于移动端的高校智慧校园信息建设发展研究[J]. 办公自动化, 2018(7):3.

[8] 李兰才. 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J]. 电子测试, 2018, 000(014):66-67.

[9] 金雨婷, 李艳, 王景行. 高校"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J]. 管理观察, 2020(1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