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并轨,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9
/ 2

三维并轨,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罗珊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龙峰国际学校 322200

[摘要]落实“双减”,关键在于减负提质。聚焦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则需要变革传统作业形式,转单一的知识学习为综合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从传统作业存在的问题出发,立足作业设计需遵循的原则,从纵向层级的深度设计,横向多样的宽度设计,综合交互的亮度设计三个维度,明确优化作业设计需遵循整体性、差异性和情境性。从而真正落实学生减负增效的目标,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路上的“拦路虎”。

[关键词]“双减”政策;作业设计;改进策略

作业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巩固、补充、延续和发展,既有助于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做出调整,从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 2021年7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对学生而言,这一政策的下发意味着他们的课业压力能得到缓解,他们将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学习当中,但对于教师来说,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同时怎样更好地利用作业辅助教学,如何在减负后保证学生的学习成效以及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当下必须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健康白皮书》统计反馈,我国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低于标准的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作业的时长相关,据了解,有部分孩子明明作业内容不多,却迟迟完成不了,主要是“不想做”“不会做”情绪在作怪,导致原本并不多的作业时长大大延长,这也侧面反映出现如今的作业设计有不合理之处。据目前的学生100份问卷调查所知,现如今很多的作业并不受学生欢迎。(见下图)

通过问卷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作业基本以单课字词抄写和题本训练为主,内容杂、数量多,效率低,学生大多只能机械、被动地完成,这样的作业并不受学生欢迎,且与现如今的“双减”政策相违背。优化作业设计,就需从多种维度出发,考虑作业设计的整体性、差异性、情境性,真正让作业为学生的素养提升服务。本文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针对发现的问题,谈一谈语文作业设计的改进策略。

一、纵向层级的深度设计:突出整体性

内容过于机械,没有整体性。一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内容拘泥于教材,束缚于课堂知识,采用的作业形式基本是以机械化的背诵、抄写为主;一部分教师则依赖教辅资料,作业形式机械单一,内容陈旧重复,数量上搞题海战术……学生在完成此类作业时,基本只需要付出机械性的劳动即可,不利于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甚至还使他们感到疲惫,产生厌烦的情绪。

针对此问题,就需要学校教导处联合学科组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改进实施方案,制定学校作业公示制度。加强同年级组、同学科组的作业统筹设计与管理,严格遵守课后作业时间不超过1小时的原则,优化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做到上下对比,左右兼顾。

同时,单学科作业也要兼顾整体。一般情况下,教师往往会针对当日的课时情况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美其名曰巩固和提升,殊不知这样的作业设计过于碎片化,缺乏整体性。从统编教材的课文编排情况来看,现如今的课文基本是以单元整组进行统筹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基于单元整组尝试进行单元作业设计:以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目标,通过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的系统思考,打破单一的作业类型,使作业设计更具有系统性、结构性、关联性。

二、横向多样的宽度设计:突出差异性

内容过于单一,不考虑差异。大部分时候,教师布置的作业面向的均是全体,无论形式还是类型都大同小异,导致一部分孩子“吃不下”,一部分孩子“吃不饱”,这反映出大部分老师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接受能力。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来精心设计作业,为不同的学生设定符合他们个性特点的作业,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及身心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作业设计。这要求教师关注学情,借助作业超市,设计探索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此类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保障了学困生的基础巩固,给予了中等生思考的空间,同时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综合交互的亮度设计:突出情境性

内容脱离生活,无情境介入。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当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但纵观如今的课后作业,教师更多的关注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强化,极少在作业设计中涉及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此类作业是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的,也不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有效落实“双减”工作,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教师要打破“舒适”不变式,不再依赖于过去的传统经验,勇于挑战敢于创先。“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作业功能的定位,不少教师本着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则,布置作业时总是机械重复、单调封闭,让学生闻作业而惧之。小学语文要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从形式、类型等入手,让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

同时,我们也可以运用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让我们的作业设计变得更多元。

总之,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只能循序渐进。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设计一旦得到优化,学生的减负空间就能获得最大限度地拓展,从而达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的目的。为此,教师要通过优化作业的设计与实施,真正落实学生减负增效的目标,让“作业”不再成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之路上的“拦路虎”。语文教师更应该转换自己的理念,在设计作业时转单一的知识学习为综合训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让语文素养在我们的课堂内外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 徐鹏.基于语文学科大概念的教学转化[J].中学语文教学,2020(03):4-10.

[2] 威金斯,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95-114.

[3] 周文君.成功智力理论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 宁雪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第 26 期.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