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与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28
/ 2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与反思

钱磊

四川省诗书画院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开始将创作的目光和热情投入到少数民族题材,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也吸引更多的画家进行广泛表现实践和形式探索,创作出众多经典美术作品。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创作面貌更加多元丰富。艺术家们从对藏族人民体型、外貌、服饰等外在形式的表现,逐渐深化为对藏族同胞的民族品格和人文传统的表现,通过人物对象作为载体来表达观念、传达精神。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藏族题材反思

  一、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留洋归国画家走入藏区,尝试用西方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创作中国主题的绘画,拉开了现代藏族题材绘画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下,正式开启了藏族题材创作的篇章。美术家们迫切表现现实、深入生活,开始在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描绘民族政策给藏区人民带来的新生活。少数民族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审美性的元素被画家们吸收转化创作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面貌促进了西部美术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黄胄、石鲁、周昌谷、方增先、叶浅予、马振声、于月川、杨孝丽、朱理存等人,表现内容多为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新生活、社会生产建设、民族团结等。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美术家们再次把创作目光投向了藏地特有的美术资源,无论是从绘画主题还是绘画语言的表达上,都呈现了个性化、多元化、丰富的面貌,艺术家开始更多的关注人文精神表达的各类风格的绘画,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审美意识的觉醒。艺术作品多以藏民族现实生活场景为主题,从地域特色、精神面貌、生活习惯、民族服饰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表达藏族生活,画面多具有生命感。这一时期创作风貌集中体现为西部风黄土情,绘画技法上有了飞跃的进步,笔墨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画面不再是死板的勾线和色彩平涂,而是在对古人传统泼墨人物画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画面丰富的干湿浓淡效果与西部灿烂的民族色彩相辉映,成就了藏族题材中国画的新面貌。

二、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的民族精神表达和创作实践

藏族地区独特的地域生态环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勤劳、淳朴的民族特性。画家们在表现藏族题材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对外在事物的描述和再现,而是要深刻地理解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并且注入新时代的内涵,通过精炼的笔墨语言表现出啊藏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内核。中国人物画创作中,情感不仅是从生活到艺术的桥梁,更是构成作品的主要因素和绘画创作的原动力。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对一个画家的要求不仅是具备扎实的造型和熟练的笔墨技巧,更要求画家要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敏锐的艺术感觉和脱俗的精神世界。例如写意人物画家李伯安的巨作《走出巴颜口客拉》是他连续三年三次奔赴青海和甘南藏区体验生活,搜集文字图像资料,后经多年反复易稿最终完成。这幅略施淡彩震憾人心的水墨巨作将藏族人民艰辛的生活状态、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进行充分表达。进入21世纪后,藏族题材中国画呈现出多元的纷繁复杂景象,比如意象性与写实性的拓展、理想和现实情怀的共存、表现形式的多样等。

梅墨生在《中国名画家全集》中写到:艺术是从生活里来的,艺术工作者不能深入生活,他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可是生活却不只是艺术。生活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它永远是原料而不是成品。生活的矿石不经过千锤百炼如何能成为纯钢?而且艺术即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艺术工作者任何一个新的意图差不多都要经过一段艰难的历程才得以实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选择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需要画家不断地深入藏区生活,切身体会藏民族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藏族同胞的善良淳朴,才能透过表象挖掘深层次的充分展现民族之魂的艺术之美,加强创作者在人物塑造的灵感和艺术表达的深刻性,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藏族形象的人物画创作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通过对写生采风收集到的形象进行筛选,通过提炼艺术形象,提高笔墨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反复修改,到最后的正稿,都要经过多次推敲才能完成。

三、当代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发展的反思

20世纪以来,中国画最突出的进步体现在人物画方面,人物画造型的准确性和强有力的表现力是传统人物画无法比拟的。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数量和质量也都有了较大发展,尤其以表现藏族题材的绘画更为常见,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1、题材表现形式的单一

藏族题材中国画人物创作表现离不开藏族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当下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虽然有较大的发展,但少数民族题材作品背景单一、表现主题较为雷同,构成画面的各种因素符号化现象严重,许多画家仍惯性的使用雪山高原、转经筒等视觉符号表现藏族生活,绘画形式较为单一,甚至成为一种定式,作品的细节内容和藏族题材的丰富性被弱化,缺失了生动鲜活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经验,也失去了作者在自己的创作中的独立语言,内美、意境的独特性被符号消解。

随着新潮绘画的兴盛,有些画家创造出了有意味的新颖绘画语言和表现方式,也出现了一些一味求新陷入形式主义窠臼或者借用少数民族题材迎合市场的现象。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画家对藏族地区生态环境、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理解表面化,有些画家从没有到过藏区写生,更不用奢想创作者会结合考古、民俗、语言、历史等其他学科知识深挖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来给予绘画创作以深厚的文化背景支持。

2、传统民族精神的缺失

就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来说,部分作品的表现内容仍滞留于表层,过度追求多元、多变、形式的创新等,忽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文精神的关注,缺乏深层次时代精神的灌注和民族文化发掘。作为艺术家,不应该局限于对自然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描述与表达,而是只有将写意绘画作为艺术家个人精神世界与心理情感的载体,才会把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推向新的高峰。藏族题材绘画应体现的一种精神的构建。当代艺术家们更要立足于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内涵,强化东方哲学的意象表现,从传统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同时要在师法自然、立足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多渠道跨学科地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使其朝着形式多元、风格饱满、技法娴熟、气息现代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守正创新,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少数民族题材的中国画创作中,地域性特点的强化、时代性语言的凸显和多元化、多样性表达的重要性都是画家们应该值得关注的重点。选择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需要画家不断地深入生活,切身体会藏民族的民族精神,才能透过表象挖掘深层次的充分展现民族之魂的艺术之美,这样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李霖灿.中国美术史稿[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2]郎绍君、水天中.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M].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费孝通等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刘建新.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几点思考[J].美术,2007(4).

[5]邓维东、林木.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美术研究[J].美术,2001(10).

[6]尚辉.中国藏族美木与藏族题材美术概述[J].美术,2010 (O1).

[7]王掸.藏族题材美术创作研究[C].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8]裔萼.十世纪中国人物画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