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林榕

福建省连江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连江  350500 

【摘 要】国学经典是我国历代圣贤的思想、文化和智慧结晶,其中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蕴藏着深厚的思想哲理,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代代相传、继承并发扬。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主要对国学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展开探讨,并提出一些有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为国学经典诵读的推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人文素养; 策略;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的智慧和结晶,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其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修养、文明礼仪、民族风俗文化等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我们基于中职生语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现状,通过诗文诵读实践研究(《基于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诗文诵读实践研究(FJJKZJ20-1363)》),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五大诗文模块(“自我反思”“立志奋发”“正视情感”“学习态度”“合作进取”)、结合六种策略(课堂教学渗透、兴趣小组拓展、诵读竞赛提高、综合实践延伸、主题活动强化、实习岗位致用)和三个学段(三年学制)的诵读教学,让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感受豪情万丈,体验中华民族的伟大,赞叹中华文化的辉煌,在各类的诵读体验中,感悟民族人文精神,体会真善美,学会做人,让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味得到提升,进而让学生走出中考失利阴霾,立德立言,达到有所知、有所悟、有所行,内化为行为习惯、培育匠心,打磨工匠精神,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创造出彩人生。

一、国学经典诵读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分析

(一)有助于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经典诗文是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在国学经典中,不乏关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检让”的典故,比如说《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黄香温席、孔融让梨。通过诵读经典能寻民族精神之根, 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加深学生对道德思想品质的思考与探讨,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做人境界和审美情趣

《论语》《三字经》《千句文》这些书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的源头,堪称是中国人的“圣经”。这些中国祖先的思想结晶几乎成为中国人的行为规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直到今天,它们作为民族文化的沉淀,仍然对我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大家耳熟能详的许多典故、成语绝大多数都是来源于这些经典著作,是它们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品格。

如:《三字经》里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故事。“如囊荧”、“如映雪”这些故事里,我们学到了古人坚忍不拔,勤奋好学的精神。又如:《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善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从中学到了处事为人的道理。因此经典诵读是提高学生道德情操、文明习惯的重要工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审美教育,培养高尚情操,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心灵,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基于《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文学经典的开展诵读活动。让学生参加诵读活动的过程中,增加识字量阅读量,这不仅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标准中课外阅读任务的落实,同时还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阅读和背诵文学经典,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语感,从而更好地感受汉语言的精髓所在,并由此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学生一生的潜能都将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此同时还能为他们的一生都打上文化底色,并且随着学生年龄不断增长,他们将会对这些经典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从而惠及终身。在国学经典诵读中,一些经典语言一旦规律性、系统性的进入学生的大脑,他们的记忆潜能也将被唤醒和挖掘,背诵的速度将会越来越快,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比如在《诗经·蒹葭》一文中,三句话极其相似,但在开头和结尾处却有场景上的差别和排比上的差别,学生通过诵读,能够学会情景记忆和对比记忆等记忆方法,从而提升自身的记忆能力。

闲暇之余,曾问起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诵读的好处,孩子们侃侃而谈,可以增强记忆力;能训练我们的口才;让我们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受到思想教育;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人和事;培养想象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作文时可以用上一些佳句。其实,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的好处远不止这些。我们结合诗文五大模块,每个学段设定不同的核心素养目标:一年级学段借助“自我反思”和“立志奋发”两个诗文模块,侧重“情感”和“态度”两个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走出中考失利阴影;二年级学段借助“正视情感” 和“学习态度”两个诗文模块,侧重青春期情感和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打磨工匠精神,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年级学段借助“合作进取”诗文模块,在跟(顶

岗实习期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核心素养内化为行为习惯。三个学段的诗文教学都结合各类诵读实践活动,培养与提升了中职生核心素养。

二、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加强引导

国学经典诵读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时结集汇编了《经典古诗文诵读本》(校本教材),每周下午第三节专门开设一节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学生开展诵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感悟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思想道德。比如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诗的诵读与讲解中,教师应当先就唐朝后期的历史背景作简单介绍,然后再讲述杜甫这位“诗圣”的爱国忧民情怀,并罗列出他生平所作的一些爱国名篇(春望、蜀相以及登楼等)引导学生去阅读、赏析,并深刻体悟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二)教学延伸中注重整合

自古以来就有“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的说法,为此,在诵读实践中还把美术课的色彩、图形的审美和音乐课的音韵美融入经典诵读中,让经典诵读在艺术美中更显魅力。

   如通过“学诗作画”,让学生学古诗,根据诗意画出各自不同的画,学生在为诗作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也培养了创造力和审美力,而后,通过一个学期举办一次“书写经典”书画作品展,让学生才艺得以展示,提高了自信心;又如通过“吟诗唱戏”,借助话剧社团,编排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表演剧,把经典诗文改编成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课本剧,从编到演,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与口语交际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审美意识,更繁荣了校园文化。

(三)课外活动中加强转化

学校借助多种渠道组织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有效促进经典诵读教学课程的落实,同时督促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为品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通过借学生兴趣小组、各类社团和主题活动(读书月、推普周、传统节日)等平台,开展各类诵读竞赛、国学经典赏析征文编写经典诗文手抄报黑板报设立诵读经典专栏、国学经典故事会、书写经典书画展与课本剧活动寓核心素养内容于各种诵读活动实践中,激发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诵读的热情展示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感悟体验、愉悦身心、自我提升。

(四)环境氛围中注重渗透

学习氛围与课堂教学环境同样是影响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与开展中也要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首先,打造校园墙壁文化,让其在诵读活动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其次,开展“课前一吟”活动,用好课前三分钟,帮助学生完成诗词文化的积累;第三,利用好班级学习园地,特设学习经典诗文的栏目,让学生把自己学习国学的方法、读后感、创作的诗配画等作品展现出来,这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优秀古诗文,将会改善我们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我们的人生底色,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道德情操。让我们和学生一起,手把诗书,或高声疾诵,或低声微吟,在唐诗宋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去营造书香校园吧!

【参考文献】

1.《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第06期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方法》;

2.《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9期《国学经典诵读方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