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7-19
/ 2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探究

耿雪

成都文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有特定的内在价值。然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供给与学生实践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教师的有限参与和学生的策略性回应等。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就近与高校对接,挂牌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1]]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当前着力探究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实现形式,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良性循环,形成育人合力,助力思政课课程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在价值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而实践教学着力于把课程理论转化为社会实践,该路径选择有特定的内在价值。

1.符合高校思政课育人价值导向

高校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目的在于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投身于社会实践。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设置以实践形式为手段的教学环节,意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与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导向相符。

2.贴合大学生特点,助力高校思政课入脑、入心、入行

“00 后”进入大学,成为思政课的主体。在中国强起来的时代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显个性、求独立、富创造、更包容等多元化需求。对他们而言,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是抽象的、难懂的、未亲身经历或实践过的知识。单凭教师填鸭式的灌输,他们很难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更别提入脑、入心、入行。思政课实践教学以特有的教学形式,使得大学生从抽象的理论进入具象的、贴切的实践和生活世界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具体认识。既符合他们的成长特性,又可以化理论于行动,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3.形成高校思政课“两个课堂”联动效应

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被实践证明了的理论是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展,是理论教学效能激发的路径。一方面,形式多元的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和带动理论教学的效能;另一方面,理论教学夯实了实践教学的理论深度。因此,实践教学的有效实现有利于形成“两个课堂”的联动,促进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亟需完善,尚未形成统一、科学和系统性的教学理论体系。绝大部分高校虽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凸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不符合教育部门对实践教学的定位和要求。

1.实践教学供给与学生实践需求脱节

一是实践主题单向设定与学生参与需求的矛盾。实践主题由教师设定,没有考虑实践教学主体学生的想法。此种情况之下,存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对主题的理解较为零散和浅显。同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较少,直接影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功能。

二是实践形式的单一性与学生多元需求的矛盾。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基本局限于课件分享、情景剧、诗朗诵等传统形式,有些形式也流于形式,质量有待提升。单一的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不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学生只要按部就班的完成任务,就能通过实践考核,出现走过场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凸显。

2.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

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标准以学生课堂展示和实践教学报告为准。这样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做事态度和理论功底,但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思政教育的评价机制要彰显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并重,长效性和积累性并重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展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教师的有限参与和学生的策略性回应

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对教学实践过程的参与度不高。从发布任务到课堂展示报告上交,仅有个别同学会就向教师请教和咨询,加强对实践主题的了解。方式也仅仅局限于网络交流,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主体关系的疏离化,教师主导性的弱化和学生获得感欠缺。与教师有限参与相对应的是学生策略性回应。学生依据有利于自己的原则,进行不确定的回应。关于学生是否做了实践调查、实践调查的质量等问题,教师常常监控无力。学生抱着能过就行、拿到学分的心理,恣意拼凑报告,成为学生对待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普遍心态。学生的各种表现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近乎教师的独角戏,难以寻求与理论教学的良性互动。

三、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形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2]]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实践已然成为教师有限参与和学生策略性回应的博弈场域,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本文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着手构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实现形式。

1.凸显学生主体性,明确教师主导性

实践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导致实践育人功能弱化,应在实践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性,明确教师主导性,提升实践教学供给动态平衡。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邀请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主题的申报与设定。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结合自身兴趣和社会热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积极申报实践主题。再由任课教师参与主题的讨论、筛选与确定,避免实践主题偏差。

2.重视实践过程,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现阶段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评价的单一评价问题,削弱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和实践教学的育人价值,过程互动和评价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学生策略性回应的空间。[[3]]因此,要重视实践过程的互动和评价,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师生座谈和汇报常态化制度化,有利于教师及时指出问题,纠偏纠错,也是过程性考核的凭证,以此规避学生的走过场行为,彰显实践教学的育人效能。

3.打造“两个课堂”联动平台,形成高校思政课育人合力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协调多方主体和整合多重资源。教师、学校、社会、等主体要深入挖掘和整合多元资源,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教育潜能。努力构建集学校、社会、网络等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平台,助力“两个课堂”联动,形成高校思政课育人合力,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引导其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课要始终践行“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使命,积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DB/OL].( 2019-08-14)[2021-10-09].http: / /www.gov.cn /zhengce /2019-08 /14 /content_5421252.htm.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01) .

[[3]]陈燕芽.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实现形式探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 1) : 179-183.